国际板,另眼看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管高层领导宣布国际板“越来越近”之后,A股应声下跌回应,之后“国际板”从媒体上消失了一段时间。8月4日,半岛酒店“外滩金融法律论坛”上,以“刍议国际板之法律适用”为主题的演讲,再度使“国际板”回到媒体视野。此前,各方关于境外企业国际板上市方式、国际板计价货币、国际板法律框架及障碍、国际板的交易规则、国际板的正面及负面影响等进行了针锋相对或观点各异的讨论,管理层和交易所似乎信心满满地宣布,国际板开市的条件基本具备。但市场却以自己的方式对这种信心进行了表决,国际板似乎并非看上去那么美。
  首先,当下的中国为什么要推出国际板?理论上,全球开放的资本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是一國资本市场体系具备配置全球资源的重要载体和能力体现,也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中国普通中小投资者来说,国际板是否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也许没有那么重要。如果监管层有能力驾驭国际板,使国际板建设成监管制度与交易规则与世界完全接轨的资本市场,从而在A股市场的前面树立起一面对比的镜子,照亮并革除A股市场从其诞生之日起存在的定位偏差与监管理念错误,完成A股主板市场的涅槃重生,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成熟的价值投资市场和高效配置资源的市场,这也许对广大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投资者来说,功莫大焉。
  其次,对于国际板,能否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视野审视我们的改革措施、目标和制度设计?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我们应该鼓励尝试、容忍失败,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改革的推动者们主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必须得到肯定和保护。但是,中国已经走过三十多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我们是否可以跳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目标、制度来回顾我们的来时路、眺望我们的未来方向?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初衷是为了国企脱贫解困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管其在当初有多大的合理性,但这给中国资本市场留下了至今未除的病根。
  事实上,中国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制度相比较发达国家,最大的缺失是权利保护司法救济的缺位。中国司法机关在证券欺诈等侵权行为判断上是主动缺席的,它给投资者民事权利司法救济设置了毫无法律依据的前置条件。中国没有投资者司法自治、联合抗衡上市公司的集体诉讼制度,中国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因此而被解构为一个个渺小的尘埃。
  其实,中国投资者不缺乏判断投资价值的能力,只缺少赖以判断的真实信息;不缺少发现欺诈者的眼睛,只缺少贴近欺诈者的“反扒队员”;不缺少维护权利的意识,只缺少维护权利的武器。我们不怀疑制度设计者和监管者的良苦用心和艰苦努力,但我们也无法回避制度运行的无奈现状。
  中国资本市场除了上述内在病灶之外,在结构上也有需要调和的地方。如未来的国际板与已成为鸡肋的B股市场的关系,“新三板”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关系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应该借研究、讨论国际板建设之机,好好调理一下多年的痼疾,以增强自身机能和投资者信心。
  过多主观设计先导的建设,未必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当初寄予厚望的融资融券业务,一年后的今天来看,不尽如人意;股指期货市场单品独秀的现状真的很难说对我们就是多么迫切的需要;乱象纷呈的文交所也很难说是有意义的创新,凡此等等。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令人失望的表现,很难让投资者对规划出来的国际板完全有信心。
  今天,中国人对发展的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对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已经与改革之初有重大不同,这应该成为未来改革路径选择的新的历史脉搏。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上海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律师)
其他文献
黄铸,1921年出生,云南西双版纳人,1943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的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央统战部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职。著有《构建中国民族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新时期统战、民族、宗教论文集》(一至五集)等著作,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8月12日,笔者应约敲开黄铸的家门,没想到
连续几日阴雨天,弄得人心情灰蒙蒙的,今天一起床,太阳就从天边露出笑脸,是个好天气。阳光和煦,四野澄明,清风微拂,爽心怡情。温度不冷不热,空气不湿不燥,于是渾身上下,从里到外,都觉得舒坦。走在街上,迎面遇到的面孔带着微笑,连楼下的垃圾似乎也告诉你,今天有一家吃了糖醋鱼,一家大概炖了菠菜豆腐,还有谁家的孩子剥了两个橙子。  本来可能心情不好,这么一看,一想,心情不是轻松了许多吗?  其实,生活每天都是
可以说,正是由于白先勇不遗余力的推动,使得昆曲几乎成为这些年来社会流行的一种“品位文化”。    白先勇72岁了,这个年纪本该在美国享受着伯克莱大学荣休教授的幸福生活,然而,一贯低调几十年的他却在这几年频频亮相,一会儿美国,一会儿香港,一会儿欧洲,一会儿台湾,内地更是几乎跑遍了。有趣的是,这一切的一切竟然都是为了昆曲,一个与其作家身份毫不相干的东西。  从2004年挂帅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至
小时候一旦我做得不好或不对,家长就指点我这样,指点我那樣,甚至教训我,当时的我不服气,嫌家长唠叨,家长总是说:“总以为大人说你是亏待你,慢慢地你就知道了。”  后来渐渐地长大了,走了不少路,经过了不少事,读了不少书,也懂得反思生活了,终于明白了有许多东西是慢慢地才知道的。  慢慢地知道了亲情的金贵。无论你走到哪里,亲情就牵挂到哪里。冬天冷了,家人会提醒你要保暖;夏天热了,家人会告诉你要防暑。家是温
在海南儋耳,苏东坡总共生活了三年零两个月。他始终坚信自己能返回中原大陆。有一天,苏东坡洗净砚台,燃香一炷,静气凝神,默写自己所创作的八篇赋文,预卜道:如果不漏写或错写一个字,他就能回归中原。苏东坡默写完毕,没出任何差错。几天后,北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县)的命令果然就到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临行前,苏东坡写诗给岛上的好友黎子云秀才,在诗后批注了十六个字:“新酿甚佳,求一具理。临行写此,以折菜钱。”诙
坐在鸦雀无声的赛场里,周围是一片“刷刷”的写字声。闻着卷面油墨的清香,我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久久不能平复。参加决赛的机会,我可以有!  何曾想过呵!可以和全省100多位写作能手会师于六朝古都南京。何曾奢望过呀!可以见到我内心仰慕已久的作家。  我从来不是个自信的人,就像茫茫人海中的一粒尘埃,一遇到夺目耀眼的阳光,就仓促地落荒而逃。不愿被生活的镁光灯追逐,不愿被旁人的目光聚焦,只是心中仍保留着文学梦想的
周恩来巧解“13”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到上海时,下榻于锦江饭店。尼克松夫妇被安排在15层,基辛格在14层,国务卿罗杰斯和其他官员住在13层。周恩来总理去看望罗杰斯及其助手们,当电梯在“13”处亮起红灯时,突然想到西方人最忌讳13。果然,他走进罗杰斯的套间时,发现这些美国官员正在为“13”而生气,与周恩来寒暄时也笑得不自然。周总理聊了聊美国乒乓球队来访的事后,话锋一转说:“有个很抱歉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以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对古希腊数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著名的勾股定理就是这个学派成員智慧的结晶,也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证明了勾股定理后,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正方形边长是1,那么它的对角线是多长呢?  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毕达哥拉斯的一个十分勤奋好学的学生──希帕索斯。他断言,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
佛经记载,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又是佛陀的同父异母弟弟,常随佛陀左右,号称多闻第一。但佛陀在世时,他还没有真正悟道。所以,当佛陀入寂后大迦叶召集第一次佛典结集时,曾拒绝阿难参加。他对阿难说,来参加结集的比丘,都是悟了道的罗汉,你要想参加,除非你能从大门的锁孔中进到洞窑里来。大迦叶的话让阿难惭愧不已。但他毕竟跟随佛陀多年,善根深厚。回到住处后他就彻夜禅坐参究,到天亮时他想躺下休息一会儿,就在身体
笔尖犁纸田  爬格吐墨称笔耕  横斜播下蝇首字  乐见篇篇锦绣文    犁头顶破硬土层  下笔如闻布谷声  硕果回报耕耘苦  指间又添把笔痕    笔耕原来是心耕  笔精墨妙佳句成  心田永生常青树  纸田岂不绿万顷   (编辑 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