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的是适应大工业发展时代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而当今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力、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慕课的诞生与应用,打破了封闭的樊篱,改变了教育资源的分布,借势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授业解惑的源泉。教育开始从教室走向互联网,这是人类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求知者的普遍需要。
[关键词]慕课;慕课制作;慕课教学应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218
1慕课的起源及发展
所谓“慕课”(MOOC),从字面意义上讲,“M”即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堂动辄上万人,最多甚至可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即Open(开放),是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参与学习的,都可以进来,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即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须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说起慕课,我们必须要感谢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萨尔曼·可汗,是一位孟加拉裔美国人,他不但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还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创始人。2004年,萨尔曼·可汗用電子绘画笔记本远程教他在新奥尔良市的表妹数学,当其他的朋友也需要他的帮助时,他就开始把他的教授视频放在Youtube上面,很快浏览量剧增,这为慕课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对后来慕课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比尔·盖茨是可汗最狂热的粉丝之一,他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对可汗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理念,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2011年,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开始广泛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名学生。这一事件,被称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慕课平台推出,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慕课元年”。2013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也相继与美国MOOC平台签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在线课程,慕课的浪潮迅速席卷全球。
2慕课制作的步骤与方法
21选定课程
要做好一门慕课课程,前期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授课科目的选定要结合学科现状及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在选课时一是要尽量避免选择网上已经出现且大众认知度比较高的课程;二是要选择受众面广的课程。调查数据显示,在线课程中实用型课程最为抢手,尤其以职业技能、IT培训、语言学习类比较受欢迎;三是教师要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因为慕课并不是教师录制完成之后就结束了,它还包括课堂答疑、讨论互动、批改作业等环节,这既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2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慕课的灵魂,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整体的知识点划分,根据用户需求和学习目标规划出重点、难点。而知识点划分并不是简单的章节内容的切分,每个知识点都要有属于自己的起承转合,这个知识点既要独立存在又要和本门课程密切关联;一个独立知识点为一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包含授课视频、参考资料、作业题、考试题、主题讨论等内容;每个知识点片段在时长上以10~15分钟为最佳;建议每个知识点都要设计好脚本,脚本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拍摄的效率,保证课程内容不丢失,还要方便后期剪辑。
目前,一些理论性的课程多数老师还是以PPT课件为主,因此,在PPT的设计与制作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制作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出现目标不明、逻辑不清、文字堆砌、资料搬家、颜色过多等问题;二是要了解什么样的PPT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想自己说什么,要想别人能看到什么。不仅要想别人能看到什么,还要想别人怎样来阅读和理解,切忌照本宣科读PPT。好的PPT课件不仅要有清晰的架构,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视觉效果上既要赏心悦目又要易于理解与记忆。
23前期拍摄
在完成对课程的设计之后,就开始对课程的视频部分进行拍摄,课程视频是一门慕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拍摄对老师要求的角度来说,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建议教师选择长袖正装。女教师建议上镜前化淡妆,男教师脸部要保持清爽,不能泛油光,防止拍摄反光。其次,面对镜头时,教师可以微收下巴,这样会使脸部轮廓更加立体上镜,切忌仰头讲课。坐姿或站姿要标准,腰背要挺直,身体略前倾,让整个人看起来更加精神饱满。表情要自然,眼神要尽量对着镜头,不要刻意躲避镜头,把镜头想象成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到老师是为自己在讲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现场感;从拍摄对摄像人员的要求来说,要保证声音和画面清晰、稳定、流畅,避免出现夏天的蝉叫声、车鸣声、室内空调吹风声等一些环境杂音。
从拍摄方式来说,很多教师过于重视形式,有些授课内容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在家用电子白板手工书写的方式讲解。比如关于计算机软件操作课程,就可以采取软件录屏的方式;关于汽车事故分析课程,可以直接到汽车维修店进行实拍讲解,就显得简明易懂。总之,选择什么样的拍摄形式是以内容为依据,如何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是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把课程拍摄成电影大片,那样的课程华而不实,经不起斟酌。
24后期制作
前期拍摄完成之后,后期制作的环节是为拍摄的视频锦上添花。关于后期剪辑软件应用比较广泛且易上手有Adobe Premiere、会声会影和EDIUS。教师可以把与课程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插入视频中。当然此环节,授课教师也可以委托专业的后期制作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要把自己的课程思想和剪辑师沟通,只有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慕课。
3慕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很多人会问:“慕课能取代面授课堂吗?”在一般意义下,慕课取代不了传统课堂,正如计算机无论多么强大,也不能取代人一样。但是计算机在许多时候的确要比人强,正如慕课在许多方面比面授更有优势。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线上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优质的慕课资源进行初步学习,通过和慕课视频配套的一些作业练习和小测验先进行自我检验。线下把精力放在重点、难点上进行深入学习。这种混合式模式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学生也可以自我控制进度和有选择性地学习。这样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慕课和移动终端化教学使知识传递更加多样化,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的教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慕课应用教学的实践已经开始。在国外,乔治亚理工学院提供基于MOOC的计算机硕士学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也与edx合作,利用慕课提供学分课程。在国内,清华大学最近也宣布了基于慕课混合式教学举办的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项目;上海交大也推出了基于慕课的辅修学位。这种把单一的教师传递、从“网络教学”扩展到“混合教学”的方式,使知识传递形式更加多样化、可视化、立体化。慕课改变了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接受习惯,从教的角度,加速信息类聚、整合理解、迁移运用、批判思维和知识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学生也从被动上课的听、学、练,变为在家预习和思考,到学校来答疑解惑,逐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信息化设施和应用的日益普及,使教育的方法、手段有了巨大的改进空间,教学模式需要有更新的突破。教育实践的创新一定会促进新的教育理论的诞生,教育信息化一定会使教育变得更简洁更加容易受众。
参考文献:
[1]鲍广宇浅析慕课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C].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2]李晓明谈慕课问道[EB/OL].http://www.icourse163.org/searchhtm?search=%E6%85%95%E8%AF%BE#/search.
[关键词]慕课;慕课制作;慕课教学应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218
1慕课的起源及发展
所谓“慕课”(MOOC),从字面意义上讲,“M”即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堂动辄上万人,最多甚至可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即Open(开放),是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参与学习的,都可以进来,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即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须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说起慕课,我们必须要感谢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萨尔曼·可汗,是一位孟加拉裔美国人,他不但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还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创始人。2004年,萨尔曼·可汗用電子绘画笔记本远程教他在新奥尔良市的表妹数学,当其他的朋友也需要他的帮助时,他就开始把他的教授视频放在Youtube上面,很快浏览量剧增,这为慕课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对后来慕课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比尔·盖茨是可汗最狂热的粉丝之一,他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对可汗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理念,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2011年,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开始广泛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名学生。这一事件,被称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慕课平台推出,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慕课元年”。2013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也相继与美国MOOC平台签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在线课程,慕课的浪潮迅速席卷全球。
2慕课制作的步骤与方法
21选定课程
要做好一门慕课课程,前期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授课科目的选定要结合学科现状及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在选课时一是要尽量避免选择网上已经出现且大众认知度比较高的课程;二是要选择受众面广的课程。调查数据显示,在线课程中实用型课程最为抢手,尤其以职业技能、IT培训、语言学习类比较受欢迎;三是教师要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因为慕课并不是教师录制完成之后就结束了,它还包括课堂答疑、讨论互动、批改作业等环节,这既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2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慕课的灵魂,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整体的知识点划分,根据用户需求和学习目标规划出重点、难点。而知识点划分并不是简单的章节内容的切分,每个知识点都要有属于自己的起承转合,这个知识点既要独立存在又要和本门课程密切关联;一个独立知识点为一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包含授课视频、参考资料、作业题、考试题、主题讨论等内容;每个知识点片段在时长上以10~15分钟为最佳;建议每个知识点都要设计好脚本,脚本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拍摄的效率,保证课程内容不丢失,还要方便后期剪辑。
目前,一些理论性的课程多数老师还是以PPT课件为主,因此,在PPT的设计与制作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制作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出现目标不明、逻辑不清、文字堆砌、资料搬家、颜色过多等问题;二是要了解什么样的PPT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想自己说什么,要想别人能看到什么。不仅要想别人能看到什么,还要想别人怎样来阅读和理解,切忌照本宣科读PPT。好的PPT课件不仅要有清晰的架构,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视觉效果上既要赏心悦目又要易于理解与记忆。
23前期拍摄
在完成对课程的设计之后,就开始对课程的视频部分进行拍摄,课程视频是一门慕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拍摄对老师要求的角度来说,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建议教师选择长袖正装。女教师建议上镜前化淡妆,男教师脸部要保持清爽,不能泛油光,防止拍摄反光。其次,面对镜头时,教师可以微收下巴,这样会使脸部轮廓更加立体上镜,切忌仰头讲课。坐姿或站姿要标准,腰背要挺直,身体略前倾,让整个人看起来更加精神饱满。表情要自然,眼神要尽量对着镜头,不要刻意躲避镜头,把镜头想象成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到老师是为自己在讲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现场感;从拍摄对摄像人员的要求来说,要保证声音和画面清晰、稳定、流畅,避免出现夏天的蝉叫声、车鸣声、室内空调吹风声等一些环境杂音。
从拍摄方式来说,很多教师过于重视形式,有些授课内容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在家用电子白板手工书写的方式讲解。比如关于计算机软件操作课程,就可以采取软件录屏的方式;关于汽车事故分析课程,可以直接到汽车维修店进行实拍讲解,就显得简明易懂。总之,选择什么样的拍摄形式是以内容为依据,如何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是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把课程拍摄成电影大片,那样的课程华而不实,经不起斟酌。
24后期制作
前期拍摄完成之后,后期制作的环节是为拍摄的视频锦上添花。关于后期剪辑软件应用比较广泛且易上手有Adobe Premiere、会声会影和EDIUS。教师可以把与课程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插入视频中。当然此环节,授课教师也可以委托专业的后期制作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要把自己的课程思想和剪辑师沟通,只有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慕课。
3慕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很多人会问:“慕课能取代面授课堂吗?”在一般意义下,慕课取代不了传统课堂,正如计算机无论多么强大,也不能取代人一样。但是计算机在许多时候的确要比人强,正如慕课在许多方面比面授更有优势。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线上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优质的慕课资源进行初步学习,通过和慕课视频配套的一些作业练习和小测验先进行自我检验。线下把精力放在重点、难点上进行深入学习。这种混合式模式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学生也可以自我控制进度和有选择性地学习。这样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慕课和移动终端化教学使知识传递更加多样化,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的教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慕课应用教学的实践已经开始。在国外,乔治亚理工学院提供基于MOOC的计算机硕士学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也与edx合作,利用慕课提供学分课程。在国内,清华大学最近也宣布了基于慕课混合式教学举办的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项目;上海交大也推出了基于慕课的辅修学位。这种把单一的教师传递、从“网络教学”扩展到“混合教学”的方式,使知识传递形式更加多样化、可视化、立体化。慕课改变了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接受习惯,从教的角度,加速信息类聚、整合理解、迁移运用、批判思维和知识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学生也从被动上课的听、学、练,变为在家预习和思考,到学校来答疑解惑,逐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信息化设施和应用的日益普及,使教育的方法、手段有了巨大的改进空间,教学模式需要有更新的突破。教育实践的创新一定会促进新的教育理论的诞生,教育信息化一定会使教育变得更简洁更加容易受众。
参考文献:
[1]鲍广宇浅析慕课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C].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2]李晓明谈慕课问道[EB/OL].http://www.icourse163.org/searchhtm?search=%E6%85%95%E8%AF%B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