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狂人日记的叙述视角出发,将狂人的视角比喻为破裂的镜子,借由破裂的镜子与狂人视角的零碎性,模糊性以及对比性的相似之处,简要概述的《狂人日记》中的叙述视角的对话性特征,叙述语言的模糊性以及狂人在日记叙述之中所体现出的独有的生命哲学,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文章的叙述模糊性。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叙述视角
在对《狂人日记》的研究中,前期重点主要集中于其的思想史和文学史方面,后期开始关注在叙述学方面的创新,《狂人日记》所选取的叙述视角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借由一个疯子的眼睛来向我们展现了所谓的真实世界。就像是通过一面碎裂的镜子来观看我们自身的投影,既是真实又是扭曲,在这样一面的碎裂的镜子面前却又映照了另一层面上的人生的真实的影像。
一、狂人的两条视角线
《狂人日记》一开始便是我们透过一个正常人去阅读一本疯子的日记,再借由这个疯子的眼去观察整个世界,这就好像我们在镜子的外面的观看镜子里面的我们,看起来好像镜内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只可惜这是一片残破的镜子,它所呈现的世界是由大大小小的碎片所组成,那些如真似假的世界就是借由这一个又一个破裂的镜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两个世界就是“狂人的疯癫世界与常人(正常人)的文明世界;正是在文明对世界的疯癫性的掩盖中,疯癫作为对世界的敞开才获得意义。狂人本人,也就在这敞开的裂缝中进入历史。”豍在故事的开篇就是一段由文言组成的现实生活,借“余”的口告诉了我们接下来我们所阅读的不过是一部疯子的日记,我们将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来重新阅读我们所生活的周遭。借由“余”的讲诉与“我”的记录呈现了两条不同的视角路线,一面真实,一面虚假,两条路线就是反映了镜里镜外两种不同的世界,两者看似完全重叠,但实际上却又恰恰相反,镜子内与镜子外两个世界是真实又虚假的,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自传形式,“余”和“我”两者实际上处于一种对话的层面,通过“余”的讲诉告诉了我们前因后果,也向我们展现了疯子所害怕的充满了古旧气息正常世界,也就是吃人的世界,而“我”的笔下的则是借由境内与“余”一样的人们的或怜悯或嘲讽的眼神来展开故事,但是这样的生活透过镜子去看,是充满了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方,“余”和“我”虽无直接对话,但两者加以在潜意识的层面上的补充说明,“我”拼命的希望从这种可怕的吃人世界中逃脱出来,可惜只是无用之功,最后境内世界还是走向了“吃人”的镜外世界。
二、狂人语言的紧张性与模糊性
另一方面,选择了一个疯子作为第一视角,也决定在其叙述语言上的零散与扭曲的特点,他的思维活动是频繁的进行着转换,我们借由这样一位疯子的眼睛去重新审视世界,让我们也发现,我们在镜子的一端也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影,我们也成为了“吃人”的那一部分,这种精神上的不安愈发使文字充满了紧张的特色,文章是由十三则短小的文章做组成,在狂人笔下的日记是短促的,是急躁的,文字中充满的是一种被渲染开来的紧张氛围,我们随着阅读的深入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窥视的感觉。而在文中,大量的使用了动物的形象与比喻,转喻的方式,“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豎“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豏“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豐,更是将这样的被窥视的感觉进一步的加深,现实生活与妄想世界的边界被一再的模糊开来,“狂人这些看似思维错乱的句子,其实隐含了鲁迅进行小说构思的逻辑线索。‘吃人’是人野蛮的标志,是配不上‘真的人’称号的,这让他自然想到了‘吃人’的动物、野兽。”豑吃人的动物,吃人的人,两者的形象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愈发的分不清清晰的边界何在。动物形象的大量使用更让是文章中的人性多了几分兽性,正常的世界就已经被掩盖了起来,又或者是这才是被掩藏着的正常世界,人与兽在我的眼中已经无法全然的区分开来。这样的认知让“我”的语言更是充满了不安,在其眼中的世界并不是连续的组成,而是断章式的分裂,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有单一的定格画面所组成,听不清声音,看不清时间,就是不断的由交叉的图片旋转轮回,在《狂人日记》中的时空概念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时间组成,只有类似于“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豒“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豓等时间的表述,失去的准确的时间界限,白天与黑夜的颠倒,这更加是让文章处于一个真假界限暧昧不明的状态,而在这种模糊的时间概念之中,反复出现的相同臆想“赵贵翁的眼色便怪”豔“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豖,这样相似的画面不断的反复出现,记忆是被推向了另一种模糊的地段,让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怀疑更进一步。
《狂人日记》借由疯子这样碎裂的镜子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虚实相结合的状态,巧妙的采用了“余”和“我”两条不同的视角路线,通过两者的文言与白话的对话,将文章更进一步的阐发一种深层次的矛盾感,不想吃人的人最终还是向吃人的社会妥协,而那些疯子笔下的碎片式的臆想,第一人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看清镜外世界的正常外衣下的悲剧,虽然最终镜子看似好像被粘合在了一起,狂人也走向了所谓的正常生活,但终究是破镜难圆。阅读的我们借由这样的视角转化,将镜里镜外的世界对比凸显,明白了何为真正的真实。
注释:
黄悦.狂人疯癫世界与常人文明世界——从《狂人日记》看中国现代性的“逼入历史”的命题[J].文史哲,2005(6)(总第291期).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78,280,281,278,284,278,284.
靳新来.“人”与“兽”纠葛的世界——鲁迅<狂人日记>新论[J].文学评论,2007(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11级人文科学实验班)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叙述视角
在对《狂人日记》的研究中,前期重点主要集中于其的思想史和文学史方面,后期开始关注在叙述学方面的创新,《狂人日记》所选取的叙述视角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借由一个疯子的眼睛来向我们展现了所谓的真实世界。就像是通过一面碎裂的镜子来观看我们自身的投影,既是真实又是扭曲,在这样一面的碎裂的镜子面前却又映照了另一层面上的人生的真实的影像。
一、狂人的两条视角线
《狂人日记》一开始便是我们透过一个正常人去阅读一本疯子的日记,再借由这个疯子的眼去观察整个世界,这就好像我们在镜子的外面的观看镜子里面的我们,看起来好像镜内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只可惜这是一片残破的镜子,它所呈现的世界是由大大小小的碎片所组成,那些如真似假的世界就是借由这一个又一个破裂的镜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两个世界就是“狂人的疯癫世界与常人(正常人)的文明世界;正是在文明对世界的疯癫性的掩盖中,疯癫作为对世界的敞开才获得意义。狂人本人,也就在这敞开的裂缝中进入历史。”豍在故事的开篇就是一段由文言组成的现实生活,借“余”的口告诉了我们接下来我们所阅读的不过是一部疯子的日记,我们将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来重新阅读我们所生活的周遭。借由“余”的讲诉与“我”的记录呈现了两条不同的视角路线,一面真实,一面虚假,两条路线就是反映了镜里镜外两种不同的世界,两者看似完全重叠,但实际上却又恰恰相反,镜子内与镜子外两个世界是真实又虚假的,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自传形式,“余”和“我”两者实际上处于一种对话的层面,通过“余”的讲诉告诉了我们前因后果,也向我们展现了疯子所害怕的充满了古旧气息正常世界,也就是吃人的世界,而“我”的笔下的则是借由境内与“余”一样的人们的或怜悯或嘲讽的眼神来展开故事,但是这样的生活透过镜子去看,是充满了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方,“余”和“我”虽无直接对话,但两者加以在潜意识的层面上的补充说明,“我”拼命的希望从这种可怕的吃人世界中逃脱出来,可惜只是无用之功,最后境内世界还是走向了“吃人”的镜外世界。
二、狂人语言的紧张性与模糊性
另一方面,选择了一个疯子作为第一视角,也决定在其叙述语言上的零散与扭曲的特点,他的思维活动是频繁的进行着转换,我们借由这样一位疯子的眼睛去重新审视世界,让我们也发现,我们在镜子的一端也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影,我们也成为了“吃人”的那一部分,这种精神上的不安愈发使文字充满了紧张的特色,文章是由十三则短小的文章做组成,在狂人笔下的日记是短促的,是急躁的,文字中充满的是一种被渲染开来的紧张氛围,我们随着阅读的深入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窥视的感觉。而在文中,大量的使用了动物的形象与比喻,转喻的方式,“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豎“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豏“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豐,更是将这样的被窥视的感觉进一步的加深,现实生活与妄想世界的边界被一再的模糊开来,“狂人这些看似思维错乱的句子,其实隐含了鲁迅进行小说构思的逻辑线索。‘吃人’是人野蛮的标志,是配不上‘真的人’称号的,这让他自然想到了‘吃人’的动物、野兽。”豑吃人的动物,吃人的人,两者的形象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愈发的分不清清晰的边界何在。动物形象的大量使用更让是文章中的人性多了几分兽性,正常的世界就已经被掩盖了起来,又或者是这才是被掩藏着的正常世界,人与兽在我的眼中已经无法全然的区分开来。这样的认知让“我”的语言更是充满了不安,在其眼中的世界并不是连续的组成,而是断章式的分裂,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有单一的定格画面所组成,听不清声音,看不清时间,就是不断的由交叉的图片旋转轮回,在《狂人日记》中的时空概念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时间组成,只有类似于“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豒“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豓等时间的表述,失去的准确的时间界限,白天与黑夜的颠倒,这更加是让文章处于一个真假界限暧昧不明的状态,而在这种模糊的时间概念之中,反复出现的相同臆想“赵贵翁的眼色便怪”豔“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豖,这样相似的画面不断的反复出现,记忆是被推向了另一种模糊的地段,让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怀疑更进一步。
《狂人日记》借由疯子这样碎裂的镜子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虚实相结合的状态,巧妙的采用了“余”和“我”两条不同的视角路线,通过两者的文言与白话的对话,将文章更进一步的阐发一种深层次的矛盾感,不想吃人的人最终还是向吃人的社会妥协,而那些疯子笔下的碎片式的臆想,第一人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看清镜外世界的正常外衣下的悲剧,虽然最终镜子看似好像被粘合在了一起,狂人也走向了所谓的正常生活,但终究是破镜难圆。阅读的我们借由这样的视角转化,将镜里镜外的世界对比凸显,明白了何为真正的真实。
注释:
黄悦.狂人疯癫世界与常人文明世界——从《狂人日记》看中国现代性的“逼入历史”的命题[J].文史哲,2005(6)(总第291期).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78,280,281,278,284,278,284.
靳新来.“人”与“兽”纠葛的世界——鲁迅<狂人日记>新论[J].文学评论,2007(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11级人文科学实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