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问题背后的非细节逻辑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u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案例绝不是细节出了问题这么简单,而是品牌信誉意识是否深入人们的内心。
  
  占小便宜吃大亏!
  
  这是一个典型的危机公关的案例。很多企业可能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祸,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不妨先从案例本身开始分析,先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再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当事人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型管理者,喜欢让别人替自己干活,讨厌部下拿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来问自己,不注重细节,不愿意履行管理者的审核义务。而且在部下面前很强势,缺乏起码的平等意识。
  第二,问题暴露出来后,当事人没有立即向上级汇报,而是采用了中国人惯用的方式,尽量压下来,尽量捂住,希望自己能设法解决掉,神不知鬼不觉,能够瞒天过海、息事宁人。这种思维往往令企业错失良机,把事情搞砸。
  第三,当事人企业还处于“人治”的阶段,和代理商联合搞这样一个促销活动,去印刷跟钱有关的彩票,居然不签协议或者合同,不知道这家大企业不签合同怎么可以付款出去?这种粗放式的管理令人汗颜。
  第四,为了节约成本,当事人企业给代理商的印刷预算太少,代理商只好找没有资质的小厂去印刷,这是很多中国企业价格导向的通病。要知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中国企业如果不改变价格导向的思维误区,产品质量就无法保障,出问题是早晚的事。
  第五,当事人内心深处并没有把公司品牌信誉放在第一位,出了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品牌的信誉,而是金钱的损失,属于典型的“占小便宜吃大亏”。尽管最后少付给客户70万的费用,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可取的,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症结不在细节,而在“品牌信誉”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才是上策呢?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也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给大家一些启发。很多年前,IBM公司和策划公司一道搞过一个类似的促销活动,通过电子商务渠道热卖电脑用DVD刻录机,本来应该是优惠价100元一台,可是策划公司发布出去的却是1元一台。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几万个客户下订单,尽管发现后马上撤下来错误的信息,但是已经下订单的客户怎么处理?
  IBM公司没有像本案例中的主人公那样处理,而是马上召集最高层开会,集体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品牌信誉,为了几百万元而损失公司的品牌信誉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既不能出面给客户去解释,更不能跟客户打官司。因为不管哪种方式都意味着公司失信,客户会认为IBM公司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履行义务。
  于是,很快就做出了决策:按照一元一台的价格给所有已经下了订单的客户发货。然后,召集几十家媒体开新闻发布会,向大家通报公司的决策和处理办法,让等着看笑话的竞争对手和媒体大吃一惊。几天之后,媒体出现了几十篇赞扬IBM公司的报道,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让大家对IBM刮目相看。尽管这样做看起来是损失了几百万资金,却换来了业界一致的好评,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得到了媒体的正面报道,可谓名利双收。
  可见,这个案例绝不是主人公最后明白的那个细节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品牌信誉是否深入员工的内心,当出现问题时,员工站在什么立场上去看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
  (本文作者系北京汇智卓越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原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责任编辑:李 靖
其他文献
针对认知多小区多用户下行传输链路,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效率最大化准则的协同波束赋形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迫零消除小区内用户间干扰,在保证用户最小速率需求及认知干扰约束
在投资者的经济学教程中,企业理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核心内容是站在现代企业商品化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利润最大化的假说。这并不是要否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是要说明企业之“利”并非简单的附加值利润。利润来源不仅有各种投资性收益,主营利润也有多种形态。在主营业务利润来源的差异背后,是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水平的差异,由此可以提出一个新的命题:传统企业一个“圈”、现代企业一条“链”、跨国公司一张“网”。  以
本文通过分析地震对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工程产生的具体震害及建筑节能保温系统存在的不足,探讨建筑节能工程应有的抗震技术措施。
我曾经听过一堂课,可贵的创造性的思维还没来得及展现,却被老师无情地剥夺了.这个案例后,我常想教学是个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学生的
顶尖的“战略性技术”在一到三年里将有可能深刻影响中国商业,而对它们  的忽略将面临极大的商业风险。企业家与具有战略眼光的营销总监不可不察。  顶尖的“战略性技术”在一到三年里将有可能深刻影响中国商业,而对它们  的忽略将面临极大的商业风险。企业家与具有战略眼光的营销总监不可不察。  经济危机从来都是充满活力的新商机的起点,而非仅仅“救灾”而已。率先走出危机阴霾的中国企业如果能把握好未来新型战略性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