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语感就是指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它既是语言训练达到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它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早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已成为英语教学与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
[关键词]英语语感 教学 培养途径
一、关于英语语感的定义
顾名思义,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言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英语语感同时也是对阅读心理的一种描述,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它以感觉为起点,即以对英语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将现实现象与音义结合,形成浅层直觉;浅层直觉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深化,达到对语言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经过强化,在言语主体内部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使表层意义立即反映到与之对应的深层意义上,形成英语语感。
二、英语语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语感在整个言语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的地位。确认了语感在英语能力中的地位,也就确立了语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
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包括英语学习)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否则根本无法参与任何一种言语行动。在教学中我们可能都有這样的经历:当把一句话中的几个词打乱次序,要求学生把它们连成句子时,做得快的学生只用几秒钟就能完成,他们所凭借的恰恰是语感。同样地,我们平时心中有了意念想表达,也是依靠语感来生成句子的。语感来源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因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英语能力的高低。
英语能力一般包括言语能力和篇章能力,前者是基础,而前者又以语感为核心,因为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所以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这所反映出来就是,语感起决定作用。
三、英语语感培养的途径
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源于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它主要是在听→读→背→说→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五个环节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相互推进。
(一)多听,输入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多使用英语、少使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加大听的输入量,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听和理解,增强语言的实践,有效提高学生听英语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多听,除了听老师讲英语,更要听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因此要让学生每天坚持听半小时录音磁带或英文广播,听的内容可以是小故事,谜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等。如果能够给学生看一些诸如《走遍美国》等有助于听力的录像,边听边看更会帮助学生理解所听的内容。在听有关句子或整篇短文的时候,要注意三点:(1)听力材料中不要有生词,尤其是初中阶段。到了高二,高三年级,可听有少量生词的材料,以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全文的能力;(2)教师讲的句子或故事,内容可以简单,但只允许说一遍,从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一遍听懂的能力;(3)每次听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使学生感觉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因而影响听的效果。
(二)多读,体味语感
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读包括阅读和朗读。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能力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的重要能力,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最便捷的手段。中学生应从精读和泛读两方面努力。所谓精读,就是仔细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将结构和意思搞明白。对不明白的词或短语,要翻查辞典,务求弄懂。文章读完后,还要学习归纳、综合和推理判断。有时候,将比较难的英文句子译成中文对准确的理解英文很有好处。中学英语课本中的课文和一些英语名篇都可以作为精读的材料。泛读是中学生容易忽略的一种阅读方式。所谓泛读,就是泛泛一读,只求了解大意,不去考虑句子结构和某些词汇的用法。泛读的材料多种多样,比如一些简易读物、中学生英文报纸、各类比较浅显的英语文章均可以供中学生进行泛读。
朗读对培养英语语感也至关重要,因为朗读能内化情感。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语言首先是有声的,也就是说,有声语言是第一性的。正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凭借有声语言,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发出每一个音,注意音在连贯语句中的变化,做到连读;要求按照内容正确划分意群,安排停顿;同时要求运用适当的重音,语调,注意节奏等等。不管朗读什么样材料,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文中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陶陶然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的韵律、节奏的感受,并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为之感化,到达较高的精神境界,这样才真正读出书中之“味”。
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读英语,方能领悟英语的奥妙和培养英语语感。
(三)多背,累积语感
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背诵英语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一些经典美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句型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英语时要多背经典课文,但是不要听、读几遍就草草了事,这样不利于语感的形成。湖北教育学院英语系张秋丽教授认为,学习英语要多背诵,通过对英语中基本语法及词汇的反复接触,从而掌握语法的使用规律,了解词语的搭配、上下文的“語境”,最终让自己做到脱口而出,学习也就从“死”到“活”了。朱光潜先生有过极为精辟的说法:“我觉得初学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作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精读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精神营养,这样就会培养成锐敏的语言感。”
(四)多说,形成语感
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发展,这种发展常常是潜意识的。多说,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的潜能化为外在的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进课堂就必须用用英语思维,平时多用英语对话,努力创造一个讲,听英语的环境。如:开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搞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力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英语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说英语,多一些鼓励赞扬,少一些批评指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和实践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极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
(五)多写,发展语感
多读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现在的英语学习强调听说阅读训练,但写的训练却进行得很少,很多学生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写的练习也只是背背范文或仅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但是语言贫乏。所以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
写其实是对读、听、说的最好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形式所替代不了的。开始时可采用看图写话,写简单句、问答句,做到语法正确,句子通顺,待时机成熟,练习写日记。写日记开始要求低一点,写两三句都行,然后逐渐增多。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学生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操练的过程中习得的,老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达到一听就说、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寮菲 冯晓媛《英语课堂话语的认知语境与交际效果分析》《外语教学》,2005(1)。
[2]朱光潜《活的方法和死的方法》《英语学习》1978(1)。
[3]朱永生《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
[4]刘宇红等《认知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5]陈福芝《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5期。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7]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第21页。
[关键词]英语语感 教学 培养途径
一、关于英语语感的定义
顾名思义,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言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英语语感同时也是对阅读心理的一种描述,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它以感觉为起点,即以对英语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将现实现象与音义结合,形成浅层直觉;浅层直觉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深化,达到对语言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经过强化,在言语主体内部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使表层意义立即反映到与之对应的深层意义上,形成英语语感。
二、英语语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语感在整个言语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的地位。确认了语感在英语能力中的地位,也就确立了语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
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包括英语学习)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否则根本无法参与任何一种言语行动。在教学中我们可能都有這样的经历:当把一句话中的几个词打乱次序,要求学生把它们连成句子时,做得快的学生只用几秒钟就能完成,他们所凭借的恰恰是语感。同样地,我们平时心中有了意念想表达,也是依靠语感来生成句子的。语感来源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因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英语能力的高低。
英语能力一般包括言语能力和篇章能力,前者是基础,而前者又以语感为核心,因为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所以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这所反映出来就是,语感起决定作用。
三、英语语感培养的途径
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源于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它主要是在听→读→背→说→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五个环节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相互推进。
(一)多听,输入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多使用英语、少使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加大听的输入量,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听和理解,增强语言的实践,有效提高学生听英语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多听,除了听老师讲英语,更要听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因此要让学生每天坚持听半小时录音磁带或英文广播,听的内容可以是小故事,谜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等。如果能够给学生看一些诸如《走遍美国》等有助于听力的录像,边听边看更会帮助学生理解所听的内容。在听有关句子或整篇短文的时候,要注意三点:(1)听力材料中不要有生词,尤其是初中阶段。到了高二,高三年级,可听有少量生词的材料,以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全文的能力;(2)教师讲的句子或故事,内容可以简单,但只允许说一遍,从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一遍听懂的能力;(3)每次听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使学生感觉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因而影响听的效果。
(二)多读,体味语感
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读包括阅读和朗读。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能力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的重要能力,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最便捷的手段。中学生应从精读和泛读两方面努力。所谓精读,就是仔细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将结构和意思搞明白。对不明白的词或短语,要翻查辞典,务求弄懂。文章读完后,还要学习归纳、综合和推理判断。有时候,将比较难的英文句子译成中文对准确的理解英文很有好处。中学英语课本中的课文和一些英语名篇都可以作为精读的材料。泛读是中学生容易忽略的一种阅读方式。所谓泛读,就是泛泛一读,只求了解大意,不去考虑句子结构和某些词汇的用法。泛读的材料多种多样,比如一些简易读物、中学生英文报纸、各类比较浅显的英语文章均可以供中学生进行泛读。
朗读对培养英语语感也至关重要,因为朗读能内化情感。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语言首先是有声的,也就是说,有声语言是第一性的。正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凭借有声语言,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发出每一个音,注意音在连贯语句中的变化,做到连读;要求按照内容正确划分意群,安排停顿;同时要求运用适当的重音,语调,注意节奏等等。不管朗读什么样材料,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文中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陶陶然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的韵律、节奏的感受,并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为之感化,到达较高的精神境界,这样才真正读出书中之“味”。
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读英语,方能领悟英语的奥妙和培养英语语感。
(三)多背,累积语感
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背诵英语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一些经典美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句型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英语时要多背经典课文,但是不要听、读几遍就草草了事,这样不利于语感的形成。湖北教育学院英语系张秋丽教授认为,学习英语要多背诵,通过对英语中基本语法及词汇的反复接触,从而掌握语法的使用规律,了解词语的搭配、上下文的“語境”,最终让自己做到脱口而出,学习也就从“死”到“活”了。朱光潜先生有过极为精辟的说法:“我觉得初学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作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精读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精神营养,这样就会培养成锐敏的语言感。”
(四)多说,形成语感
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发展,这种发展常常是潜意识的。多说,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的潜能化为外在的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进课堂就必须用用英语思维,平时多用英语对话,努力创造一个讲,听英语的环境。如:开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搞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力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英语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说英语,多一些鼓励赞扬,少一些批评指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和实践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极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
(五)多写,发展语感
多读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现在的英语学习强调听说阅读训练,但写的训练却进行得很少,很多学生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写的练习也只是背背范文或仅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但是语言贫乏。所以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
写其实是对读、听、说的最好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形式所替代不了的。开始时可采用看图写话,写简单句、问答句,做到语法正确,句子通顺,待时机成熟,练习写日记。写日记开始要求低一点,写两三句都行,然后逐渐增多。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学生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操练的过程中习得的,老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达到一听就说、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寮菲 冯晓媛《英语课堂话语的认知语境与交际效果分析》《外语教学》,2005(1)。
[2]朱光潜《活的方法和死的方法》《英语学习》1978(1)。
[3]朱永生《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
[4]刘宇红等《认知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5]陈福芝《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5期。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7]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