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目前教坛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也就产生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探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纵深发展,教学有效性问题成为目前教学中最关注的问题,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向纵深发展,教师们的教学行为由改革最初的热情尝试开始转向理智的思考——思考经过纪念的课改,因此,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成为目前教坛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也就产生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 形式主义 表现 根源 危害性
当前影响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是教师的课改理念没有更新?是教师对投入课改缺乏应有的热情?还是学校缺乏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据观察研究,目前影响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最大症结是课堂教学盛行的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它们使不少历史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斥泡沫,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现象,如果不搞清楚产生这种形式主义的根源,种种表现不扫除,有效教学就是一纸空谈。
下面就形式主义的各种表现、根源及危害性谈一谈笔者的感受。
一、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
一线教师或者是经常深入课堂者都不难发现,因为某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有所偏差,所以当前历史课堂中形式主义的教学行为不在少数。笔者认为当前历史教学中最主要的形式主义表现为:一是将大量填空式的提问代替有效性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照本宣科,自认为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二是让学生费时费力地进行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演一段毫无意义的小品,其实只用几分钟就可以讲清这一事情;三是让学生课前耗费时间精力上网搜集资料,上课时走上讲台进行所谓的展示,而这些资料通常只是叙述而非思考,或与教学主题有相当距离;四是什么都搞研究,动不动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但不管学生有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讨论中学生是否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讨论中是否紧紧围绕主题,从中获得什么知识;五是对学生的问题一味地肯定,不给一个准确的分析;六是不问媒体技术运用的经济性,声光电“狂轰滥炸”等。
二、形式主义行为的根源
一是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排斥知识落实,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其直接后果是极度地边缘化基础知识,顾名思义基础知识是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基础。
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的表象下,形式化地关注“学生”而实实在在忽视“教师”,无形中极度弱化教师的主导性。须知,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的有效性将会严重受损。
三是他们往往只求“动”而不求“思”,片面注重形式,竭力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单纯追求表面和形式上的沸沸扬扬,热热闹闹,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
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理念是正确无疑的,它们是对过去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反对,对将学生仅仅作为知识被动受体的旧教学观念可以起到冲击并突破的作用,改变以知识传授为本的满堂灌的现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深化改革中指引着教师改革的方向。
教学改革与创新是重要的,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改革的行为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遗憾的是某些校领导和老师对课程理念、课改要求作了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教学形式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单纯追求形式变化,片面注重课堂热闹的各种形式,将标新立异视为教法创新,很少考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很少顾及实际效果,把形式摆在决定性位置,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离课改目标愈行愈远。因此,对课改理念和课改要求的正确理解始终是关键,对它们的错误理解下的错误行为,只能产生错误的结果。
三、形式主义行为的危害
传统教学是以知识灌输为目标,“教师君临天下”,只见教师不见学生,但新课改绝不是简单的反其道而行之——学生犯上作乱,只有学生不见教师。我們反对原先那种简单灌输的教学模式,也反对目前混同创新,貌似改进的种种形式主义表现,因为其危害一目了然。
首先形式主义教学行为的最大危害是大大削弱了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判断就是要考察在单位时间内,教师能否尽量用经济的方式方法手段技术使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考量:教师教的经济性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它们的比值达到最大化。形式主义统治下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复杂繁琐,宁走弯路不走捷径,学生学时表面热闹,实质肤浅,发展非常有限。
其次形式主义教学行为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对师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对青年教师带来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因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不纯熟,教学风格尚未形成,受形式主义的影响不以为丑反以为美,使他们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受到极大制约,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目前要杜绝形式主义教学行为的途径就是全面接受课改理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真正把握他们的内涵,不断章取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加强交流,不断进取。我们希望师生共同掌握课堂,双方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合作,达到课堂和谐、学生真正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形式主义 表现 根源 危害性
当前影响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是教师的课改理念没有更新?是教师对投入课改缺乏应有的热情?还是学校缺乏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据观察研究,目前影响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最大症结是课堂教学盛行的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它们使不少历史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斥泡沫,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现象,如果不搞清楚产生这种形式主义的根源,种种表现不扫除,有效教学就是一纸空谈。
下面就形式主义的各种表现、根源及危害性谈一谈笔者的感受。
一、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
一线教师或者是经常深入课堂者都不难发现,因为某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有所偏差,所以当前历史课堂中形式主义的教学行为不在少数。笔者认为当前历史教学中最主要的形式主义表现为:一是将大量填空式的提问代替有效性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照本宣科,自认为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二是让学生费时费力地进行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演一段毫无意义的小品,其实只用几分钟就可以讲清这一事情;三是让学生课前耗费时间精力上网搜集资料,上课时走上讲台进行所谓的展示,而这些资料通常只是叙述而非思考,或与教学主题有相当距离;四是什么都搞研究,动不动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但不管学生有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讨论中学生是否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讨论中是否紧紧围绕主题,从中获得什么知识;五是对学生的问题一味地肯定,不给一个准确的分析;六是不问媒体技术运用的经济性,声光电“狂轰滥炸”等。
二、形式主义行为的根源
一是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排斥知识落实,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其直接后果是极度地边缘化基础知识,顾名思义基础知识是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基础。
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的表象下,形式化地关注“学生”而实实在在忽视“教师”,无形中极度弱化教师的主导性。须知,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的有效性将会严重受损。
三是他们往往只求“动”而不求“思”,片面注重形式,竭力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单纯追求表面和形式上的沸沸扬扬,热热闹闹,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
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理念是正确无疑的,它们是对过去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反对,对将学生仅仅作为知识被动受体的旧教学观念可以起到冲击并突破的作用,改变以知识传授为本的满堂灌的现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深化改革中指引着教师改革的方向。
教学改革与创新是重要的,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改革的行为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遗憾的是某些校领导和老师对课程理念、课改要求作了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教学形式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单纯追求形式变化,片面注重课堂热闹的各种形式,将标新立异视为教法创新,很少考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很少顾及实际效果,把形式摆在决定性位置,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离课改目标愈行愈远。因此,对课改理念和课改要求的正确理解始终是关键,对它们的错误理解下的错误行为,只能产生错误的结果。
三、形式主义行为的危害
传统教学是以知识灌输为目标,“教师君临天下”,只见教师不见学生,但新课改绝不是简单的反其道而行之——学生犯上作乱,只有学生不见教师。我們反对原先那种简单灌输的教学模式,也反对目前混同创新,貌似改进的种种形式主义表现,因为其危害一目了然。
首先形式主义教学行为的最大危害是大大削弱了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判断就是要考察在单位时间内,教师能否尽量用经济的方式方法手段技术使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考量:教师教的经济性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它们的比值达到最大化。形式主义统治下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复杂繁琐,宁走弯路不走捷径,学生学时表面热闹,实质肤浅,发展非常有限。
其次形式主义教学行为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对师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对青年教师带来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因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不纯熟,教学风格尚未形成,受形式主义的影响不以为丑反以为美,使他们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受到极大制约,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目前要杜绝形式主义教学行为的途径就是全面接受课改理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真正把握他们的内涵,不断章取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加强交流,不断进取。我们希望师生共同掌握课堂,双方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合作,达到课堂和谐、学生真正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