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共同目标作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具有明确个人责任、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所以要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性,就需要教师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艺术与能力,也就是说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了。
关键词:怎样走出;合作学习;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1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这就是合作的好处。但是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尤其课改初期的课堂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逢讲课一定要合作,逢合作一定要分组,逢分组一定要讨论,逢讨论一定要推举组长”。课上的是热热闹闹,不亦乐乎,可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又怎样呢?合作学习走进了哪些误区呢?我下面就自己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走出合作学习误区之一:把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
大家不妨回忆一下,最初刚开始实施新课改时老师们的课,哪一门学科,哪一堂课能少了小组合作?似乎一堂课中没有小组合作的环节就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尤其是公开课,有无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评价该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出现了一种“逢课必合作,逢合作必分组”的怪圈。教师对合作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这节课有无合作的必要,有无分组的必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千万不要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走出合作学习误区之二:缺乏教师指导和监控,放任自流。
曾经多次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老师一声令下:“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学生马上前后座位四人很自然地就组成了四人小组,有的老师还能走下讲台巡视一下,而有的老师连讲台都不下,似乎学生在下面讨论的是不亦乐乎,老师在短暂的休息。再看看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能有一两组在认真探讨问题都算是好的,有的组个别在讨论,其他人在各做个的事,有的组甚至像在开茶话会。试想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起到实效吗?合作学习应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不应局限限于表面化的讨论和交流,应建立在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个人责任制基础之上并指向一个共同学习目标。教师应在活动开始前对讨论目标、小组活动规则、纪律要求等做必要的申明,同时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指导。教师应该积极介入不同的小组并为小组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充分体现组织者、合作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是教师轻松了,而是要求更高了。
出合作学习误区之三: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不难看到这样的课堂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走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还没有读一遍课文就急于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提出的问题也过于简单,如:本文的作者是谁?选自什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人公是谁?……类似这样教材直接提供答案或简单的问题,如果用合作学习方式,不是既耽误时间,又无价值吗?而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还有的老师小黑板除了一大推问题,却给学生极短的时间谈论,学生根本无法完成要讨论的问题,就开始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完全把合作学习归于形式了。针对以上课堂现象,我认为不一定每个教师每节课都必须严格地遵照合作学习的要求和策略进行实施,但是,每个教师要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要明白合作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它能达到学生间有效地交流,它并不是万能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对于大多数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可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一般来说,这种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探讨空间或者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如鲁迅的《风筝》中的问题:为什么“悲哀”是无可把握的?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萧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周围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值得去探讨。
走出合作学习误区之四: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
我们许多老师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每次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爱积极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合作学习本是全班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但观其现象,表现积极的仍是那些學习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望强的学生,而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往往是参加而不参与,甚至“开小差”,闲聊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对这样的学生来说,无不是休闲的大好时机,而没有互帮互学、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追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内涵没有准确理解,缺乏组织性。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小组内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检查者、操作者、汇报者等等。有了这样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搭便车”、“开小差”的现象,使小组成员全部参与。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不断成长。
总之,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共同目标作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具有明确个人责任、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所以要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性,就需要教师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艺术与能力,也就是说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了。教师不再是“权威”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该是与专家、学生、家长以及各方面相关人才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是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教学探索者。
关键词:怎样走出;合作学习;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1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这就是合作的好处。但是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尤其课改初期的课堂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逢讲课一定要合作,逢合作一定要分组,逢分组一定要讨论,逢讨论一定要推举组长”。课上的是热热闹闹,不亦乐乎,可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又怎样呢?合作学习走进了哪些误区呢?我下面就自己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走出合作学习误区之一:把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
大家不妨回忆一下,最初刚开始实施新课改时老师们的课,哪一门学科,哪一堂课能少了小组合作?似乎一堂课中没有小组合作的环节就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尤其是公开课,有无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评价该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出现了一种“逢课必合作,逢合作必分组”的怪圈。教师对合作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这节课有无合作的必要,有无分组的必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千万不要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走出合作学习误区之二:缺乏教师指导和监控,放任自流。
曾经多次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老师一声令下:“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学生马上前后座位四人很自然地就组成了四人小组,有的老师还能走下讲台巡视一下,而有的老师连讲台都不下,似乎学生在下面讨论的是不亦乐乎,老师在短暂的休息。再看看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能有一两组在认真探讨问题都算是好的,有的组个别在讨论,其他人在各做个的事,有的组甚至像在开茶话会。试想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起到实效吗?合作学习应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不应局限限于表面化的讨论和交流,应建立在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个人责任制基础之上并指向一个共同学习目标。教师应在活动开始前对讨论目标、小组活动规则、纪律要求等做必要的申明,同时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指导。教师应该积极介入不同的小组并为小组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充分体现组织者、合作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是教师轻松了,而是要求更高了。
出合作学习误区之三: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不难看到这样的课堂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走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还没有读一遍课文就急于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提出的问题也过于简单,如:本文的作者是谁?选自什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人公是谁?……类似这样教材直接提供答案或简单的问题,如果用合作学习方式,不是既耽误时间,又无价值吗?而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还有的老师小黑板除了一大推问题,却给学生极短的时间谈论,学生根本无法完成要讨论的问题,就开始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完全把合作学习归于形式了。针对以上课堂现象,我认为不一定每个教师每节课都必须严格地遵照合作学习的要求和策略进行实施,但是,每个教师要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要明白合作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它能达到学生间有效地交流,它并不是万能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对于大多数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可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一般来说,这种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探讨空间或者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如鲁迅的《风筝》中的问题:为什么“悲哀”是无可把握的?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萧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周围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值得去探讨。
走出合作学习误区之四: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
我们许多老师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每次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爱积极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合作学习本是全班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但观其现象,表现积极的仍是那些學习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望强的学生,而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往往是参加而不参与,甚至“开小差”,闲聊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对这样的学生来说,无不是休闲的大好时机,而没有互帮互学、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追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内涵没有准确理解,缺乏组织性。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小组内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检查者、操作者、汇报者等等。有了这样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搭便车”、“开小差”的现象,使小组成员全部参与。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不断成长。
总之,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共同目标作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具有明确个人责任、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所以要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性,就需要教师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艺术与能力,也就是说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了。教师不再是“权威”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该是与专家、学生、家长以及各方面相关人才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是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教学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