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路行事如此,文言文学习依然如此。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文言文学习的几点看法。
一、急于求成要不得
2012年高三语文复习进入文言文复习后,我制订了一个复习计划,先贴紧课本复习,然后依照复习资料复习,最后给学生提供每天一篇短文训练。贴着课本复习时,把每一课的重点字词句提出来,让学生一个单元做一个总结。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我侧面了解了一下,几个学生都这样问我:“老师,咱学这些东西高考有用吗·”这种情况是我预料之外的。我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找出来,针对文言文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帮学生进行了分析,让他们明白,高考考查常用的字词句,这些知识都来自课本,考试题只是课本知识的迁移,要掌握这些知识必须懂得“厚积薄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接下来的复习中学生都能踏踏实实地学习了。第一、二次摸底考试后,学生由原来的怕文言文到喜欢文言文,甚至有几个同学对我说:“事实证时老师的指导是对的。”我听了之后很欣喜。学生终于明白了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二、揠苗助长岂能行
我们现在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学生应该具备活学活用的技能,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多为社会创造财富。因而考试命题侧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高考试卷上找不到课本上的原题。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一二年级的训练题命题模式也紧跟高考题变化。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一部分老师只追求命题的形式,而忘记一二年级是打基础的学习阶段,造成训练题和所学知识无关,导致学生认为学习课本无用,多做几套高考模拟试题就能拿高分,更严重的是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语文这门课学不学一个样。文言文学习更糟糕,之乎者也的语言他们本来就不喜欢,再加上不考课本上的原文,他们就更提不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事实上学生不明白不打根基是建不成楼的,打不好根基是建不成高楼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文言字词积累的重要性,认识到课本的重要性。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引导正确了,学生才不会出现急于求成的想法。
三、高考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从文章体裁上来看,都是人物传记。文章写的是传主的生平事迹,常用的词有表时间、地点、才学、官职、官职的升迁等,同一个意思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比如官职的升迁中表授予官职,可以用“除”,也可以用“征”,还可以用“辟”。这些知识在高中语文课本的《陈情表》、《张衡传》等文章里都出现了,所以课本是我们学习文言知识的源泉,只有认真学习课本才能读懂高考试题中的文章。
文言文试题重在考查实词。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考察了这几个词:属、怀、易、阙。这几个词都是常见的词,又是一词多义。就拿“属”来说吧,可以解释为:
①属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②属通嘱(zhǔ);举酒属客。(《赤壁赋》)
③类;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④缀辑;撰写(zhǔ);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⑤托付(zhǔ)。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今年高考题中A项“以其属燧”用的是第五个义项。其B、C、D项考察的实词“怀”“易”“闕”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课本上。
文言文翻译两个句子,一个句子5分,共10分,分值不少。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什么·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课本。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7题文言句子翻译是: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第一句的关键词是“杂糅”、“浇浮”、“内治”;第二句的关键词是“异路”、“安”、“旧治”。这些关键词就是得分点,每个关键词一分,句子大意两分。我们可以看到考察的关键词都是文言文里最常见的词。文言文翻译想拿高分,必须熟练掌握课本里常见的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考文言文试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
四、学习中老师做好向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足于课本,老师要做好向导。教师如果想做好一名优秀向导的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文言文之乎者也晦涩难懂,如果老师不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就会更厌恶学习文言文。讲文言文时,我们不妨从文章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边感受文章的美边学习文言知识。如我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就让学生注意人物的说话艺术,让他们品读,分角色朗读,提一些有兴趣的问题。比如,烛之武说服秦公时说的一段话,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第一,烛之武出使秦国完成了使命,他是如何说服秦公的·第二,作为一名外交官你会怎样不辱使命搞好外交·第三,和别人相处时你如何处理你们之间的矛盾·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自觉深入理解课文,热烈地讨论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牢牢掌握了文言字词,还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从而乐意上语文课。
其次,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的重要性。文言知识来源于课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过的知识点。每学过一篇课文老师都要设计一个拓展练习,上课用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尤其是考试出题要贴近课本。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的价值,他们就会视课本如珍宝。
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重在积累,学习文言文亦是积土成山的过程。如果说课本上的文章是大海的话,那么文言文知识就是大海里的海贝,教师带着学生驾着课堂这个小舟每天畅游于大海之中,每天都会捡到精美的贝壳。几年以后,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这些精美的海贝在高考试卷上构建出漂亮的海底世界。
一、急于求成要不得
2012年高三语文复习进入文言文复习后,我制订了一个复习计划,先贴紧课本复习,然后依照复习资料复习,最后给学生提供每天一篇短文训练。贴着课本复习时,把每一课的重点字词句提出来,让学生一个单元做一个总结。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我侧面了解了一下,几个学生都这样问我:“老师,咱学这些东西高考有用吗·”这种情况是我预料之外的。我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找出来,针对文言文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帮学生进行了分析,让他们明白,高考考查常用的字词句,这些知识都来自课本,考试题只是课本知识的迁移,要掌握这些知识必须懂得“厚积薄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接下来的复习中学生都能踏踏实实地学习了。第一、二次摸底考试后,学生由原来的怕文言文到喜欢文言文,甚至有几个同学对我说:“事实证时老师的指导是对的。”我听了之后很欣喜。学生终于明白了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二、揠苗助长岂能行
我们现在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学生应该具备活学活用的技能,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多为社会创造财富。因而考试命题侧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高考试卷上找不到课本上的原题。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一二年级的训练题命题模式也紧跟高考题变化。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一部分老师只追求命题的形式,而忘记一二年级是打基础的学习阶段,造成训练题和所学知识无关,导致学生认为学习课本无用,多做几套高考模拟试题就能拿高分,更严重的是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语文这门课学不学一个样。文言文学习更糟糕,之乎者也的语言他们本来就不喜欢,再加上不考课本上的原文,他们就更提不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事实上学生不明白不打根基是建不成楼的,打不好根基是建不成高楼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文言字词积累的重要性,认识到课本的重要性。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引导正确了,学生才不会出现急于求成的想法。
三、高考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从文章体裁上来看,都是人物传记。文章写的是传主的生平事迹,常用的词有表时间、地点、才学、官职、官职的升迁等,同一个意思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比如官职的升迁中表授予官职,可以用“除”,也可以用“征”,还可以用“辟”。这些知识在高中语文课本的《陈情表》、《张衡传》等文章里都出现了,所以课本是我们学习文言知识的源泉,只有认真学习课本才能读懂高考试题中的文章。
文言文试题重在考查实词。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考察了这几个词:属、怀、易、阙。这几个词都是常见的词,又是一词多义。就拿“属”来说吧,可以解释为:
①属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②属通嘱(zhǔ);举酒属客。(《赤壁赋》)
③类;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④缀辑;撰写(zhǔ);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⑤托付(zhǔ)。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今年高考题中A项“以其属燧”用的是第五个义项。其B、C、D项考察的实词“怀”“易”“闕”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课本上。
文言文翻译两个句子,一个句子5分,共10分,分值不少。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什么·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课本。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7题文言句子翻译是: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第一句的关键词是“杂糅”、“浇浮”、“内治”;第二句的关键词是“异路”、“安”、“旧治”。这些关键词就是得分点,每个关键词一分,句子大意两分。我们可以看到考察的关键词都是文言文里最常见的词。文言文翻译想拿高分,必须熟练掌握课本里常见的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考文言文试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
四、学习中老师做好向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足于课本,老师要做好向导。教师如果想做好一名优秀向导的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文言文之乎者也晦涩难懂,如果老师不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就会更厌恶学习文言文。讲文言文时,我们不妨从文章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边感受文章的美边学习文言知识。如我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就让学生注意人物的说话艺术,让他们品读,分角色朗读,提一些有兴趣的问题。比如,烛之武说服秦公时说的一段话,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第一,烛之武出使秦国完成了使命,他是如何说服秦公的·第二,作为一名外交官你会怎样不辱使命搞好外交·第三,和别人相处时你如何处理你们之间的矛盾·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自觉深入理解课文,热烈地讨论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牢牢掌握了文言字词,还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从而乐意上语文课。
其次,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的重要性。文言知识来源于课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过的知识点。每学过一篇课文老师都要设计一个拓展练习,上课用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尤其是考试出题要贴近课本。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的价值,他们就会视课本如珍宝。
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重在积累,学习文言文亦是积土成山的过程。如果说课本上的文章是大海的话,那么文言文知识就是大海里的海贝,教师带着学生驾着课堂这个小舟每天畅游于大海之中,每天都会捡到精美的贝壳。几年以后,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这些精美的海贝在高考试卷上构建出漂亮的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