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对数学的阅读,可提高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才能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身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关键词:阅读;文本;示范;逻辑性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认为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手段,数学的教学主要是同数字和公式打交道,阅读似乎谈不上,其实不然。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精细化、文本化,在学习数学中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也是不行的。因此,培养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势在必行的。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吃透数学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老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示范阅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具有模仿的天赋,老师的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能加强学生对教材文本信息理解力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反思当今课堂,多数老师是把题目或抄在黑板上,或直接利用课件进行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是自己速读一遍,接着就开始对新授知识进行讲解。其实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身为老师,应该更加明白文字信息的重要性,自己尚且囫囵吞枣的阅读,怎能期待学生能够认真读题?我们老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判断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读取文本信息,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引起学生注意与重视,比如抑扬顿挫的节奏、在题目的重点部分进行重读或停顿等,那么学生对阅读也会更加的关注,从而加强对重点文字的理解,无形中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一概念理解时,可以通过重声阅读“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同时结合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能初步的了解圆柱的概念。
二、鼓励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但趣味性不强,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乏味,不易理解。所以激发学生对数学文本信息阅读的兴趣就是要强调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感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惑。老师在学生阅读前,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怎样读,读完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只有明白读的方法与原因后,才能读的仔细,读的有意义,才能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进行朗读。老师只有经常在数学课堂中进行训练,学生才能逐步形成以读促思、以思哺读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厘米分米”这一课时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阶段编一个小故事《小华的一天》:小华早晨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的牙膏,挤出了1厘米,握着15分米的牙刷在刷牙。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这个故事的文字表达滑稽,甚至有部分学生笑出了声。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学生会笑?让学生互相讨论,找出错误,并把正确的答案进行汇报、交流,这样的课堂既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也提醒了学生阅读要仔细。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规律发现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字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三、培养阅读,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定义、规律,可以提前预读,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晦涩难懂的内容,可以采用讲解和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在数学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叙述观察过程,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促进感知有效的转变为内部智力活动,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自主提出疑问的文本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可以提供充分的辅助手段,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例如,学习小数时让学生阅读故事《小数点的代价》,让学生了解前苏林因为航空站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而造成飞机失事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痛悔,明白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养成严谨的数学计算思路与习惯。
小学阶段是知识储备起始开端,好的方法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学生学会了阅读,提升各个学科的学习能力,不仅能高效的获取知识,更为以后的自学提供很好的途径,成为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其实道理很明确,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教会其方法。只有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成才的道路上学生将会更加的平坦、顺利。
关键词:阅读;文本;示范;逻辑性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认为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手段,数学的教学主要是同数字和公式打交道,阅读似乎谈不上,其实不然。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精细化、文本化,在学习数学中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也是不行的。因此,培养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势在必行的。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吃透数学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老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示范阅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具有模仿的天赋,老师的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能加强学生对教材文本信息理解力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反思当今课堂,多数老师是把题目或抄在黑板上,或直接利用课件进行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是自己速读一遍,接着就开始对新授知识进行讲解。其实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身为老师,应该更加明白文字信息的重要性,自己尚且囫囵吞枣的阅读,怎能期待学生能够认真读题?我们老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判断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读取文本信息,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引起学生注意与重视,比如抑扬顿挫的节奏、在题目的重点部分进行重读或停顿等,那么学生对阅读也会更加的关注,从而加强对重点文字的理解,无形中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一概念理解时,可以通过重声阅读“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同时结合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能初步的了解圆柱的概念。
二、鼓励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但趣味性不强,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乏味,不易理解。所以激发学生对数学文本信息阅读的兴趣就是要强调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感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惑。老师在学生阅读前,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怎样读,读完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只有明白读的方法与原因后,才能读的仔细,读的有意义,才能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进行朗读。老师只有经常在数学课堂中进行训练,学生才能逐步形成以读促思、以思哺读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厘米分米”这一课时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阶段编一个小故事《小华的一天》:小华早晨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的牙膏,挤出了1厘米,握着15分米的牙刷在刷牙。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这个故事的文字表达滑稽,甚至有部分学生笑出了声。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学生会笑?让学生互相讨论,找出错误,并把正确的答案进行汇报、交流,这样的课堂既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也提醒了学生阅读要仔细。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规律发现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字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三、培养阅读,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定义、规律,可以提前预读,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晦涩难懂的内容,可以采用讲解和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在数学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叙述观察过程,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促进感知有效的转变为内部智力活动,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自主提出疑问的文本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可以提供充分的辅助手段,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例如,学习小数时让学生阅读故事《小数点的代价》,让学生了解前苏林因为航空站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而造成飞机失事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痛悔,明白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养成严谨的数学计算思路与习惯。
小学阶段是知识储备起始开端,好的方法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学生学会了阅读,提升各个学科的学习能力,不仅能高效的获取知识,更为以后的自学提供很好的途径,成为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其实道理很明确,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教会其方法。只有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成才的道路上学生将会更加的平坦、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