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老师都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但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部分,它可以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新课标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尊重和教学的民主氛围,要求教学应从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语文的学习不是外加的灌输,更不是强迫。
那么摒弃了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呢?我认为要在强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作文教学的特征,实施科学教学。下面谈谈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作文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在这一点上,职业中学的作文教学就显得更为突出。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独立,讲究自尊,喜好表现。他们虽然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圈子中,但信息社会使他们的头脑充满了新奇的思想。其语言的表达、关注的焦点、行为的方式,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宣泄、表达。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周都布置学生写随笔,除了老师规定的内容以外,我还允许学生诉说自己的心声,摘录精彩文段并加以点评。发现写得好的“文章”,征得学生同意让学生在课上介绍并给予表扬,课后大家互相传阅。学生对这项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努力收集对写作有帮助的文字,并进行深入理解,作出简要评析。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作文有话可写了,教师指导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了。大量的实践使我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意识,脱离学生实际,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观念去规范学生,其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因此,我觉得突出学生的主人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首要条件。
二、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须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有所作为,有大作为。正如常言所说:“打铁先得本身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树立高尚的师德、文德、掌握过硬的业务功底、扎扎实实地工作,从而强化自身、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因此我想: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适度、适时和得法。讲的过多,面面俱到,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讲的太少,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又起不到点拨的作用。比如作文前的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讨论,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其达到从容成文之效果。中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作文基础,讨论的过程既是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方法、各抒己见的过程,更是集思广益、激发作文表达欲望的过程。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受到了“谋篇”方法的启发,作文变得不再是难事了,学生肯定会“有话写”,“乐于写”。这样的“主导”就真为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了。
三、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教师,没有不重视学生的实践的。我是这样认为和操作的:1、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首先需要教师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从作文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写作的需要,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的写作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就是一种最佳境界的作文,作文的质量也必然不同平常。教师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愿望。可以让学生谈谈社会对人的写作能力有哪些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对工作有何帮助等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写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广泛用途;还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每学期开始教作文时,就可以对学生说,作文是自己的生活情景和思想轨迹的真实记录,它还可以捕捉住你稍纵即逝的灵感,你如果把自己的习作保存下来,等你长大时,再翻开来看看,过去了的生活情景就会历历在目,过去的种种思想会令你惊奇,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作文教学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因此,在作文实践中我设法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记述自己,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整理自己思想,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投身其中,其乐无穷。
2、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注意多方积累写作素材。作文的实践性极强,它既需要社会生活的砺炼,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行万里路”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一定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这也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生活,绝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教师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到处有美,只有用心才能发现,才能有所收获。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曾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设置相当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①用优美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情境。②用新颖的文章创设良好情境。③用奇特的材料创设情境。类似的这些活动,学生大都竞相参加,兴趣倍增,有了兴趣,还愁不爱作文吗?
3、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还要关注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而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教学中我发现叫学生结对子或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兴趣很浓,觉得很过瘾,于是我就试行了。但在学生活动中,我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抄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评改的步骤如下:首先是同桌互改,接下来小组互评互改,择优拿到全班念,师生共同评判,让大家充分发言,说明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作者在评判基础上再补充删改。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中职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那么摒弃了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呢?我认为要在强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作文教学的特征,实施科学教学。下面谈谈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作文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在这一点上,职业中学的作文教学就显得更为突出。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独立,讲究自尊,喜好表现。他们虽然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圈子中,但信息社会使他们的头脑充满了新奇的思想。其语言的表达、关注的焦点、行为的方式,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宣泄、表达。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周都布置学生写随笔,除了老师规定的内容以外,我还允许学生诉说自己的心声,摘录精彩文段并加以点评。发现写得好的“文章”,征得学生同意让学生在课上介绍并给予表扬,课后大家互相传阅。学生对这项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努力收集对写作有帮助的文字,并进行深入理解,作出简要评析。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作文有话可写了,教师指导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了。大量的实践使我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意识,脱离学生实际,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观念去规范学生,其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因此,我觉得突出学生的主人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首要条件。
二、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须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有所作为,有大作为。正如常言所说:“打铁先得本身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树立高尚的师德、文德、掌握过硬的业务功底、扎扎实实地工作,从而强化自身、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因此我想: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适度、适时和得法。讲的过多,面面俱到,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讲的太少,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又起不到点拨的作用。比如作文前的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讨论,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其达到从容成文之效果。中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作文基础,讨论的过程既是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方法、各抒己见的过程,更是集思广益、激发作文表达欲望的过程。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受到了“谋篇”方法的启发,作文变得不再是难事了,学生肯定会“有话写”,“乐于写”。这样的“主导”就真为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了。
三、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教师,没有不重视学生的实践的。我是这样认为和操作的:1、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首先需要教师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从作文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写作的需要,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的写作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就是一种最佳境界的作文,作文的质量也必然不同平常。教师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愿望。可以让学生谈谈社会对人的写作能力有哪些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对工作有何帮助等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写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广泛用途;还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每学期开始教作文时,就可以对学生说,作文是自己的生活情景和思想轨迹的真实记录,它还可以捕捉住你稍纵即逝的灵感,你如果把自己的习作保存下来,等你长大时,再翻开来看看,过去了的生活情景就会历历在目,过去的种种思想会令你惊奇,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作文教学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因此,在作文实践中我设法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记述自己,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整理自己思想,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投身其中,其乐无穷。
2、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注意多方积累写作素材。作文的实践性极强,它既需要社会生活的砺炼,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行万里路”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一定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这也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生活,绝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教师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到处有美,只有用心才能发现,才能有所收获。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曾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设置相当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①用优美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情境。②用新颖的文章创设良好情境。③用奇特的材料创设情境。类似的这些活动,学生大都竞相参加,兴趣倍增,有了兴趣,还愁不爱作文吗?
3、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还要关注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而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教学中我发现叫学生结对子或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兴趣很浓,觉得很过瘾,于是我就试行了。但在学生活动中,我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抄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评改的步骤如下:首先是同桌互改,接下来小组互评互改,择优拿到全班念,师生共同评判,让大家充分发言,说明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作者在评判基础上再补充删改。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中职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