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lu0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思考缘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中课程总体目标第一条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双基”变化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博大精深,它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而教材新增的“数学广角”这块内容正是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很好的载体.
  二、教材解读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所学内容的特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是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编排.以下是十一册教材数学广角的内容编排梳理:
  通过对整套教材中数学广角知识的细致梳理,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去准确把握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发现教材编排的特点是从注重形象具体思维逐步过渡到注重抽象思维,很多數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由浅入深、螺旋上升、逐步深入的.
  三、误区分析
  如何把握好“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部分数学教师一直困惑的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对教学目标认识上的偏颇导致教学活动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把数学课上成实验操作课,没有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目标定位过低,忽视或简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探索就获得结论;目标定位过高,一味追求教学的深度,导致教与学的畏难情绪.
  四、引发思考
  (一)广度与深度如何把握
  教材设置数学广角内容的本意: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它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学会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适当整合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全体学生去观察、实验、操作、探究,通过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内化.
  比如,在三上教材中安排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与二上教材内容相比,这册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教师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呢?鉴于这块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观察、猜测、动手实践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初步体会到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中应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也无须跟学生解释.本课重在活动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由于数学广角中设置的课程内容所体现的思维含量比较高,而学生的认知起点不同、思维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尽量保证人人参与,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真正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二)体验与结论孰主孰次
  一般而言,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抽象,学生不可能照搬照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相当重要,没有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深刻的体验;没有了体验,那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只能是一句空话、套话.不少教师由于自身数学素养的缺失,在教学“数学广角”内容时,很容易顾此失彼,或重视了对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的创设,忽视了对教材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或关注了规律、思想方法的总结,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进行感悟内化.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一课时,虽然创设学生操作活动的环节,但却流于形式,随后就直接告诉学生:首先将要找的产品分成3堆,而且要尽可能地平均分.这种因为活动过程要占用大量时间,教师就“删繁就简”的做法,让学生的体验如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无法真正达成“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显然,这种重视结论、忽视体验的做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关注体验过程,注重渗透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长足的锻炼.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只有在教学中长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才能不断累积经验,从而实现“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
  (三)思想与规律孰轻孰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显然,这四个目标落实到数学广角内容中,数学思考的含量更多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分析、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四下“植树问题”教学片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原本100米的路程想象成20米来种植,接着利用画图引导学生发现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从而发现如果两端都栽这类情况“棵数=间隔数 1”这样的规律之后,在课的结尾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下面的练习:圆形溜冰场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所学规律进行迁移,脱口而出“11盏”.这时教师引导全班动手简单地画个圈,找一找在圆上间隔数和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找到规律了吗?只用150÷15=10(盏)就解决了问题.这样的过程不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破”与“立”,同时为后续的“只种一端”问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其实规律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今天你能记住,明天甚至更长时间可能会遗忘,关键是你能借助今天学习的画图法去找到规律,题目会变,但只要掌握了思想方法,任何题目都万变不离其宗.正所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以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整个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在巩固运用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以促进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完整建构及思维水平的有效提升.掌握数学思想的精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他文献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浅.数学是初中必修课程,而且是一门非常注重课后作业练习的课程.每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做不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在作业布置方面,喜欢一刀切,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进而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本文将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分析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意义,并重点探讨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
“教育,即经验连续不断地改造.”(杜威)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不断同化、顺应、调查、扩充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学习新知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如何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沟通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渗透.  “数学的特点之一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挖掘知识的本质,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主体;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利用多样化的教
【摘要】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会数学的基础,因此,如何生成数学概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函数单调性”案例为素材,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探讨了如何设计问题串,创设情境,使得数学概念有效生成,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 概念教学;问题;情境  概念教学的重点在于概念的生成过程,在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一个好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
一、问题的产生  传统的单元复习课多以学生练习、教师评讲为主,课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导致一到单元测试就有学生反映想不到用哪一种方法,用哪些性质,哪个定理,这样的复习课无趣亦低效,这就提醒我们初中单元复习课的教与学的方式需要改变.  二、单元复习课堂的创新设计思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近期开设的一节代数式单元复习课谈谈我的创新设计思路:“知识回顾(学生通过自己做的知识结构图陈述各
【摘要】中学数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数学的难度陡然升高,远比初中数学题的计算量和出题范围大得多,这使得很多高中生难以及时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现在文理不分科政策的实施,使更多文科好的同学在数学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在综合调查了周围同学在数学学习上的问题及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的综合探讨.  【关键词】数学学习;效率提高;方法  高中数学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分值,也是能
【摘要】探究性活动以其趣味性、灵活性、多可能性吸引学生.运用探究性活动来讲解数学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乐趣.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地阐述运用探究性活动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活动;数学兴趣;教学策略  四年级数学与之前的数学内容相比,具有计算量大、计算复杂性高、逻辑判断难的特点.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其数学能力大
数学课按基本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练习课往往紧跟新授课之后,是新授课的重要补充和延续.更重要的是,在小学数学中,练习课占的教学时间比重很大,在实际教学中的课时数也多于新授课、复习课的课时数,但对它的研究却很少.练习课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熟练程度,形成技能技巧.不过,我们是否注意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他们熟能生巧了吗?是否存在“熟而生厌”的现象?這样一个我们
【摘要】随着自然数的不断增大,素数的个数也在不断增多,而素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因数数目的不断扩大,这是否意味着自然数、因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所有的自然数都能够被1和自身以外的因数分解而没有新的素数了呢?借助计算机对自然数中所蕴涵的素数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其规律显示素数个数将随着自然数的增大而增加下去,素数是没有尾的.此次借助计算机算出的最大一个素数是2099999999.  【关键词】素数;自然数;因数
【摘要】数形结合是教育者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和理念,本文立足于初中阶段教育,结合教学实例浅谈数形结合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形结合;数学教学  为了践行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具体要求,教育者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应积极采用数形结合的理念来指导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与理解,并同时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