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组织中的乙肝病毒X蛋白单抗-免疫组化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_ideali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观察乙肝病毒(HBV)X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细胞定位和分布,本研究应用改良的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以小鼠X单克隆抗体检测HCC及慢性乙型肝炎(CH)患者肝组织切片中的X蛋白抗原(HBxAg)。实验发现32例HCC患者中20例(62.5%)的癌和/或癌周肝细胞的胞浆内呈HBxAg染色阳性,而10例CH仅2例(20%)为弱阳性。4例正常对照肝及2例肝血管瘤内未发现HBxAg阳性显色细胞。在HCC中,癌组织的HBxAg阳性率(59.4%)高于HBsAg(40%),而癌周的HBsAg阳性率(78.1%)高于HBxAg(59.4%)。此外,HBcAg汉存在于1例癌周肝细胞核内(3%)。本文提供的资料表明HBxAg是HBV在肝癌内表达最活跃的一个抗原,这可能是X基因在肝细胞DNA整合后表达的产物,深入研究X基因及其产物的作用,可能阐明HBV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细胞,观察NK细胞体外对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作用增强(P<0.001),与γ干扰素组相比无差别(P>0.05),??作用有显著抑制(P<0.001)。结果表明抗独特型抗体可以作为γ干扰
期刊
期刊
本研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尸检及活检组织中红细胞的病毒抗原、抗体及C3补体成份进行了原位检测,并以实验性流行性出血热乳鼠病毒抗原的体内示踪证实红细胞膜上病毒抗原的存在。红细胞的病毒抗原分布有三种形式:环膜型,膜颗粒型及全细胞弥漫型,前者较普遍存在于各组织的红细胞上,同时还可检出Ig及C3补体。另外本文还对红细胞病毒抗原及免疫复合物的性质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期刊
人工合成了细菌细胞壁的免疫活性产物胞壁酰二肽(MDP)的类似物和衍生物。测定了MDP及其类似物等9种胞壁肽对小鼠碳廓清率、巨噬细胞(Mφ)内酸性磷酸酶(ACP)以及Mφ和血清内溶菌酶(LSZ)活力的影响,评价其对吞噬功能的影响,其中6个化合物为首次报告。MDP在刺激碳廓清率升高的同时,显著升高Mφ内ACP、Mφ和血清内LSZ活力;MDP的结构类似物壁肽丁酯、MDP(Val1)和MDP(Val1,
本文探讨了神经肽Y在人参皂甙抗应激所致免疫抑制过程中的可能介导效应。给断肢应激鼠皮下注射人参皂甙可明显抑制外周血神经肽Y、去甲肾上腺素的升高,以及脾脏神经肽Y受体表达的上调,同时纠正脾细胞ConA反应性的下降,体外实验证明神经肽Y本身对免疫细胞功能影响不大,但可显著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对免疫细胞功能的抑制效应。实验结果提示神经肽Y可能参与人参皂甙拮抗应激所致免疫抑制效应的介导过程。
本文首次报道中国贵州省布依族的HLAⅡ类基因分型。以PCR/SSOP方法分型,引物和探针由第11届国际组织相容性会议提供,由中国和日本实验室协作完成。对67个布依族人血样本进行了DRB1、DRB3、DRB4、DRB5、DQA1、DQB1、DPA1和DPB1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检测。在DRB基因座布依族有的频率甚高。如DRB1*1401达0.180,DRB3*0202达0.427,DRB5*0101达0
本文研究了体外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TNF)对γ/δ+T细胞杀伤人膀胱癌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γ/δ+T细胞受植物血凝素和佛波醇刺激后,能转录TNF mRNA并释放TNF。γ/δ+T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呈MHC非限制性。加入rTNF能增强γ/δ+T细胞介导的杀伤膀胱癌BT-A和BT-B细胞,但对K562细胞无作用。用rTNF预处理γ/δ+T细胞或BT-B细胞均不能增强杀伤作用。增强的杀伤活性仅出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