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参加语文高考得养成的几个好习惯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因素很多。考生除了具备必要的能力、知识、技能、技巧以外,良好的习惯不容忽视。每年高考后,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复习中,时间没少花,东西没少记,题目没少做,而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事倍功半,令人遗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复习与解题习惯所致。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在平时训练复习时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在考场上“用”得灵活,“用”得有效。
  关键词:高考;语文;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62
  一、认真書写的习惯
  “好字出好成绩”,而一些学生恰恰相反,在答卷时被书写错乱击败。常见的不良现象有:平时不认真书写,从高一到高三,越写越潦草,年级越高,书写越乱,尤其是在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觉得自己会做题就行了,不认真写字,写字时“龙飞凤舞”,习惯成自然,在考试中就吃了亏;二是错别字多,对关键字词识记时既不理解其含义,也不动手写。这一问题在主观题的表达中,特别是在名言名句的默写中非常突出。有的学生虽然记了很多,但就是写不对字,一字写错,整题失分。如有的考生在默写苏轼的名句“小乔初嫁了”时,把其中的“初嫁”写成“出嫁”,更有甚者写成“出家”了,令人啼笑皆非。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三清”:卷面清,字迹清,笔画清;“四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不写别字。这样,考试时才会写得从容,写得整齐,不会因为书写不好而失分。
  二、全面系统、统筹兼顾的复习习惯
  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经过很长时间的复习后,头脑里却是一团乱麻,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他的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对高考的考纲要求和试卷结构、题型特点的认识是模糊的,对重难点无法把握,复习时“哪里天黑到哪里站店”,效率不高。另外,在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很多学生最容易进入以下几个误区:1. 重做题轻读书:热衷于题海战术,离不开资料和模拟卷,复习中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没有读书时间;2. 重资料轻课本:唯资料是重,从不去翻课本一下;3. 重选择轻表达:对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部分的选择题爱做,但对主观表达题却懒得动笔;4. 重识记轻阅读:对识记的东西觉得有本可依,不厌其烦,而对阅读觉得无处下手,从而忘而生畏。5. 重语基轻写作:把大量精力用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这一部分,而对作文不愿写,很少写,更谈不上在平时记日记,写随笔之类的了;6. 重课内轻课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复习中很少涉猎课外的东西,目光短浅,很难长进。
  为此,在每年进入高三总复习阶段时,笔者都反复强调上述问题,并编了一段顺口溜动员学生这样复习:“知识要点串一串,重点难点盘一盘;课本教材翻一翻,复习资料看一看;书写表达练一练,模拟真题演一演;心里话儿谈一谈,外面世界转一转。”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能全面把握,有的放矢,建立自己的“知识树”,养成在积累的过程中,善于梳理的习惯,学会联系新旧知识,对每个考点,每个题型分别归纳总结,将容易出错的题或忽视的题总结在一起,经常拿出来看看;少走或不走误区,复习时做到识记与表达并重,语基与写作并重,课本与资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读课外书,写观察日记,议社会热点等)。
  三、考前调整的习惯
  1. 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语文高考的时间是上午9:00—11:30,那么考前的模拟测试就应放在这个时段进行训练,这样可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保证高考时良好的精神状态。
  2. 养成在语文学科状态中答题的习惯:高考能不能在学科状态中答题,对于能否正常发挥是很重要的。在高考考语文前,在进考场前这段时间务必看一看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内容,如在早饭后看一看字词、成语的专题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度,利于进入学科状态中答题,使许多问题简单化。
  3. 考前整理所学所记的习惯:首先把自己平时做过的试卷翻一翻,整理错题库,整理常考的名言名句,整理良好的做题方法,如排除法。其次,应该调整自己的心理秩序和心得体会,梳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积累。如平时把自己的心理历程,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考前翻看,进行梳理加工;把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优秀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过的心动故事,有过的好的构思,自己写过的好的作文,集中分类,做好高考作文的素材储备。
  四、良好的答卷解题习惯
  不少考生不注意在平时训练时养成良好的答卷解题习惯,以致在高考中造成了过失性失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忙中出错”:验收试卷不认真,匆忙做答,对本次考试试卷有几页,有多少题,大体上的试题情况,根本不清楚,以致一些题都忘了做;分配时间不恰当,一些学生在答卷时不会分配时间,前面的题分值小却花了很多的时间,做后面的阅读题和作文时,时间吃紧或不够用,从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答不完卷或草草了事;审题不细,没看清题面要求,受平时形成的定势思维的影响,如把“选不正确的一项”看成了“选正确的一项”,把“命运”看成了“生命”。答主观表达题、写作文题时懒打草稿,认为打草稿浪费时间,一下笔就往卷子上写,写错了要改,又没地方填,涂涂改改,影响了试卷美观不说,阅卷教师也看不清楚,怎能给你高分。再说作文,不拟提纲,出现离题,前后不能衔接,结不了尾等问题。
  对症下药,正确的做法是:在发卷到正式开考的这一段时间里,可以抱着欣赏的态度大体浏览一遍试卷,看看都有哪些题目,内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答卷时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时间分配的原则是:适度从紧,稍留余空。语文试卷150分的题基本上一分钟做一分的题,作文基本上不能少于一个小时,整份卷完成后能空出15—25分钟做最后检查时间更好。答题时认真审题,熟悉答题程序,遵循答题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主观题时要打草稿,把答案写全写顺。另外,掌握各类考题的一些基本的解题规律和步骤也很重要。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好习惯的养成的确不易且很重要。愿广大的高三学子,在好习惯的陪伴下,走上语文高考的成功之路。
其他文献
用Wigner旋转矩阵和修改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来描述优选相位交替组合π脉冲,编写了子程序DBCLSF和QRDCMP代表"IMSL"子程序库,解决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问题.计算是在COMP
乙醇酸和乙醛酸是光呼吸途径的重要的中间代谢物,它们的积累会破坏DNA、氧化生物膜脂质、修饰蛋白结构、影响某些基因的转录并抑制酶的活性等,对植物体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最终
摘要:爱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爱可以刻骨铭心,也可以悄无声息。现在的孩子享受着各方面的爱,有来自父母的、来自爷爷奶奶的、来自外公外婆的等。他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爱,很多孩子对爱已经麻木了,他们把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这些爱已经让他们不屑一顾。没有注意身边的爱,哪会懂得珍惜爱,不珍惜爱,怎么会感动,没有感动又如何学会感恩。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从三个方面入手,让孩子发现爱、体会爱,从而学会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