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淋巴管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B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部淋巴管瘤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其诊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7例腹部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37例腹部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是轻微腹胀及腹部不适(6例,16%),腹痛或腰痛(13例,35%),健康体检发现(14例,38%),腹部包块(4例,11%)。肿瘤位于腹膜后20例,小肠7例,结肠系膜4例,小肠系膜2例,十二指肠2例,胃1例及胰腺1例。肿瘤完全切除31例,不完全切除6例。除3例失访外,其余病例在随访期间均未复发。

结论

腹部淋巴管瘤在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应争取完全切除肿瘤。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和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结果ERAS组46例,对照组40例。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2例行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加速康复组(ERAS组,n=31)和对照组(n=31),比较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及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
期刊
目的比较AngioJet流变式血栓清除(ART)与手动血栓清除(MAT)联合置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至2016年我院治疗急性IFVT患者62例,ART组(A组)30例,MAT组(B组)32例。对血栓清除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A组即刻血栓清除率83.3%(25/30),B组59.4%(19/32)(P<0.05)。联合CDT平均时间两组分别为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平扫+增强15例,MRI平扫+增强6例,18F-FDG PET/CT扫描1例。结果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1)单发病灶13例,多发4例,淋巴管瘤病1例。单个病灶最大径15.8 cm,最小径<1.0 cm。单发病灶多为分叶状,多发和淋巴管瘤病为大小不等类圆形。(2)12例为水样低密度,3例为实性稍低密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AC)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比分析我院74例急性胆囊炎患者PTGD术后不同时间段行LC的临床资料,根据LC治疗的时间间隔分为
目的探讨腹腔镜优势部位胃间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86例腹腔镜优势部位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为ERAS组44例,传统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传统组相比,ERAS组术后首次排气
目的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NS-398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联合对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胆管癌QBC939细胞,设立NS-398组、DHA组、联合组和空白组,将0,25,50,100,150,200 μmol/L的NS-398和0,15,30,45,60,75 μ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