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远在武大任职的聘书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ma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静远与武汉大学渊源颇深,她的父亲杨端六、母亲袁昌英都为武大教授。自1929年9月,袁昌英带上年满六岁的女儿杨静远从上海来到武昌,她被聘为武大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开设“希腊神话”、“希腊悲剧”、“戏剧入门”、“莎士比亚”、“欧洲戏剧沿革”、“法文”等课程,与凌叔华、苏雪林并称为“珞珈三女杰”。杨端六于1930年8月到武大,任法学院教授,曾兼任法学院院长、商学系主任、教务长、图书馆馆长等职,主讲“工商组织”、“货币与银行”、“货币学”、“会计学”、“簿记学”等课程。杨静远在武大读完小学、中学,1938年,战况恶劣,武大迁往四川乐山,她随家人到达乐山,1941年秋考入武大外文系,1945年7月毕业,申请到Barbour scholar(巴伯氏奖学金生)。1945年8月22日,杨静远告别父母离开乐山,到达重庆,准备办理出国手续。随后辗转南京、上海,于1946年7月踏上美国留学之路,进入密歇根大学英语文学系。1948年6月毕业,8月回国。
  在杨静远回国之际,身在武大的袁昌英就开始帮女儿联络工作。据《吴宓日记》1948年8月13日记载:“袁昌英求荐其女杨静远于T.H.(清华大学)。宓谓武大亦可聘为副教授云云。”“4—6缮拟致F.T.(陈福田)函,荐杨静远副教授,……又函Michigan索杨静远成绩单。”吴宓时任武大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兼外文系主任,陈福田时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8月14日,袁昌英在文学院见到吴宓,得知吴宓已将杨静远推荐信寄给陈福田了。8月30日,吴宓到文学院办公,“谒校长(1)牟宗三辞。聘荣汝炀为哲学系讲师。(2)刘开荣辞。聘杨静远为外文系副教授。以上二件,并函上给教务长请提交聘任委员会”。吴宓向校长周鲠生提议聘请杨静远为外文系副教授,并写信给教务长葛扬焕,请示聘任委员会。9月6日,武汉大学总务处文书组发通知:“奉校长嘱‘聘任杨静远先生为文学院副教授’。”9月7日,吴宓“接F.T.八月三十日英文函,不能聘杨静远。即以函示袁公……”吴宓接到陈福田回信,将信给袁昌英看。9月8日,武大发聘书:“杨静远先生为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此约。”9月14日,吴宓“与袁昌英商定杨静远所授“美国文学史”课,宓从袁意定为三小时、六学分,二、三、四年级选修”。袁昌英访吴宓,与之商议女儿杨静远在武大外文系教授的“美国文学史”课程,议定为每周授课三小时,分上、下两个学期,共六个学分,为二、三、四年级选修课。
  据苏雪林日记10月12日记载:“到文学院会见兰子,闻其女公子静子已于昨夜到达,余约下午去访。兰子言渠将率女先来访我,强之不得,只有允许。十时上课,讲王安石的诗毕,即行回家。校对《绿天》,此书已校对二次,仍有错字,甚矣!校书之难也。下午午睡未成,报纸亦未到,想因系风大之故。三时许,徐静子不来,余乃换衣亲赴袁家。其母女均在家,见静子较前高而面貌则较黄瘦,谈美国风光及生活。静子送我原子笔一枝,甚为感谢。四时许辞归。”杨静远10月11日风尘仆仆回到武汉家中,当得知被聘为副教授,自愿改聘为讲师。10月14日,《吴宓日记》记载:“袁来商其女杨静远自请改任讲师事,宓主张不改。”袁昌英访吴宓,商议女儿杨静远自请由副教授改为讲师,吴宓主张不改动。同日,杨静远致函校长周鲠生,请求改为讲师,并在信中附上原副教授聘书。
  杨静远信如下:
  敬启者:
  顷自美国归来,奉读聘书,敬悉任为本校文学院副教授,不胜铭感。惟静远自问年轻学浅,对于母校,理宜尽心服務,名义之高低,在所不计,特恳钧座酌改为讲师,是所至祷。附上原聘书一份,敬祈查收,此上
  校长
  杨静远谨上
  十月十四日
  杨静远态度诚恳,认为自己“年轻学浅”,表示对母校当“尽心服务”,不求“名义之高低”。10月15日,吴宓得知“杨静远函呈校长,自愿退为讲师。校长及济嘉许,改发聘书。下午袁昌英率女杨静远来舍谒宓。宓力加鼓励,命仍授‘美国文学史’,不可改动”。10月16日,周鲠生在杨静远信上“批注:尊重杨先生意思,照改。由文书组另发讲师聘书,并通知各单位查照。鲠,十,十六”。同时注销了聘杨静远为副教授的聘书,讲师聘书另发。同日,武大教务处文书组发布通知:“奉嘱转知改聘杨静远先生为文学院讲师。”并将通知发往会计室、出纳组、文学院、外文系及其他各有关部门。
  10月19日,武大重新发聘书:“兹聘请杨静远先生为本大学文学院讲师,此约。校长周鲠生。”杨静远后来在《写给恋人1945—1948》一书中对此事回忆,她说:“我回国的决定太仓促,来不及在京、沪等地觅职,便由武大聘为外文系教师。依当时惯例,留学得博士学位的任正教授,获硕士学位的任副教授。我接到了副教授的聘书。我只有二十五岁,自感才疏学浅,当不起这个称号,便自请降为讲师。校长周鲠生接受了我的请求,但薪俸仍维持原状,为副教授最低级,讲师最高级。我担任美国文学和基本英文两门课。”杨静远1947年9月16、18日的信中记载:“妈妈想把我让给她的外汇保留一部分给我自己,为了我去英国念书。外汇事小,可是由此可见妈妈希望我去英国心切。同时我自己想想,也觉得放弃这多见一处地方的机会很可惜。英国有妈妈在爱丁堡大学时的老同学Helen Blackley(海伦·布莱克利),一位医生,我去说不定可以住在她那里,那么用钱不太多。”在杨静远留美期间,袁昌英曾提议她前往英国继续读书,打算把她的外汇保留一部分给女儿,用作留学费用。1948年5月间写信给尚在美国的杨静远,告知她在南京开会期间与王世杰商谈,表示希望去美国一些时日,王世杰答应帮忙,8月间有一个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机会。袁昌英本打算借此机会前往美国,未果,6月份写信告知女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不在美国开,所以近期还无机会来美”。诸事并不顺遂,加上思乡心切,6月份毕业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文学系硕士学位后,杨静远即返国。
  1949年初,杨静远与同样毕业于武大的顾耕在广西桂林举行婚礼。同年8月,她辞去武大教职,与丈夫北上。对于辞职离开武大的原因,杨静远后来谈道:“我在性格上不是适合当教师的材料。这就是我后来决心离开武大的一个原因。另一原因是,我不愿继续在父母营造的巢里做一只小鸟,我想凭自己的双翅飞向广阔天空。”因而,“8月,我和顾耕离开武大,北上去闯自己的路”。
  杨静远在晚年曾出版两部与武大岁月相关的著作《让庐日记》和《写给恋人1945—1948》。
其他文献
《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皆系民国奇女子杨步伟的大作。前者主要记录她的个人成长史,包括她们杨家的家族史,后者则是她与赵元任五十年来的婚姻生活记录。诚如她在“自序”中交代的那样,用“杂记”命名,一则纪念并致敬丈夫的六世祖瓯北先生,二则表明身为赵太太的杨步伟要“以这个家为中心来叙述一切”,有意区别于“以我自己为目标来叙说”的《一个女人的自传》。再联系到她婚后两年就从刚步入正轨的私立医院毅然抽身而
一、莎翁的“性”与莎剧中的“性”  尼克·格鲁姆在其《图识莎士比亚》(Shakespeare: A Graphic Guide)一书中,引述伊丽莎白时代律师学院的学生约翰·曼宁汉姆 1602 年的日记,写到莎士比亚在伦敦生活时的一段“性八卦”,也算一桩“莎翁情史”:一天,剧团演完《理查三世》之后,主演理查·伯比奇与一位年轻女士约定幽会,地点选在那位女士的住处,接头暗号是“理查三世”。莎士比亚偷听到
Mr. And: Mr. But、 Miss Or和我(and)来自于同一个家庭——并列连词。我们都可以连接相同成份的词、短语或句子。 如果我们连接的两个主语相同,或主语和谓语都相同时,后面一般不再重复前面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我们仨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我(and)连接两个并列或对称的词、短语或分句, 如:  You and I are students.  She will go and see h
《聊斋志异》最动人的内容是男女之情,说准确一点是男人和艳狐丽鬼的爱情。蒲松龄摆弄这些故事的基本套路不外乎“有情人终成眷属”。因此,他让青凤、婴宁、辛十四娘等狐狸精直接嫁给男人,让聂小倩等女鬼复活后嫁给男人,让莲香、李氏等狐鬼投胎转世后也嫁给了男人;情节则腾挪跌宕,人物则仪态万千,交织着男女主角青春期的叛逆和中年失败男的孤愤;加之“燕昵之词,媟狎之态,细致曲折,摹绘如生”,最后还经常柳暗花明地出现大
《朱寿桐论戏剧》是朱寿桐先生的代表著作之一,全书内容新颖,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且饱含真情。笔者读此书后,深有所感,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谈起。因心之共鸣,也因本人对戏剧的热爱,便以情为引,漫谈心得。此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对戏剧的探索,其中包括戏剧艺术的发展态势,戏剧中的“和声”、演员、观众,“戏剧情绪”的影响和悲喜剧概念的情绪批评,等等。后半部分则系统地对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流脉进行了梳理,如新派戏剧、
中国古典诗歌中借“树”的意象来表达爱情主题的情况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可以上溯至古老的《诗经》中,《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周南·汉广》中也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杨柳”与“乔木”从此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和爱情发生了密切关系。后来,诗人更是频繁借用“柳”与“留”的谐音,最终使得“折柳”成为依依惜别的代名词。所以,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送别》诗
说起中餐,我们会想到什么?我想要么是《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中记录的各色食品,要么就是以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等为代表的具有地域风格的特色菜系。但对于美国人来说,中餐代表的可能是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菜品:炒杂碎、左宗棠鸡、签语小饼、芥兰牛肉等,这与我们对中餐的认识大相径庭。自十九世纪中叶大批“金山客”进入美国以来,中餐在美国开启了自己的“文化苦旅”。特别是随着华人向美国移民活动的
老子一生下来,头发就白了。他在母腹中待了一辈子:七十二年,或者八十一年。这个怪胎寄身于《神仙传》一类仙话,从他落到竹帛上起,就成了“老”的标本。  老子的脸是中国最苍老的一张脸。  这张脸隐匿在字里行间,偶尔露出大眼睛、宽额头、方嘴巴、厚嘴唇,甚至两根鼻梁,但“生而白首”仍是这张脸最抢眼的特征——苍白的头发装饰了这张脸,也遮蔽了这张脸。  遮不住的是耳朵。在这张脸的两侧,两只长长的耳朵垂下来,透出
金理《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一书是非常厚重的,他显然是带着对二十世纪经验教训的浓厚关切,更带着对当下中国思想文化状况的敏锐观察,投入这项研究的。虽然他尝试着以历史化的方式来展开他的讨论,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全书,就会时时感受到他那些压在纸面背后的关怀。对“新名教”的种种危机的描绘,对不健康的思想方式的剖析,对所谓“做戏的虚无党”(鲁迅语)的警惕,是他从章太炎、鲁迅和胡风那儿打捞出的最高贵的精神遗产
午饭后,阳光明媚,竟让我觉得新冠病毒已被耀眼的光亮吓得瑟瑟发抖,四处藏匿,压抑已久的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户外嬉戏而乐了。妻说可以去拿酒精了,我说好的,回答得很干脆。从朋友那取完酒精,开车回到小区。在门口执勤的保安拿着白红相间的温度计,示意我停车,测了体温,问了句“找哪家啊?”“我就住在这,搞笑!”我当时脱口而出。  手握着方向盘,胸口还是隐约有点咕咚咕咚地跳,这是情绪激动的正常反应。心平气和回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