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的“指标性”项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也是衡量和判断其语文素养的基本标准之一,良好的阅读能力更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技能。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基本现状出发,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低年级时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部分有效的阅读技能,但对于部分长篇乃至较有深度的文章而言,整体把握度仍是极为有限的。若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尽量找出有效的办法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会达到实际的目的和效用。
一、多种方式相结合,调动阅读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最大驱动力是兴趣和热情,它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保障。教师要利用手中的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一般来说,阅读都是从朗读开始的,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课文也是学习长篇阅读的重要基础。比如: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教师在教授朗读时,可采取先“范读”后“比读”的方式。所谓范读,即是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读出诗歌中暗藏的韵味乃至诗人在诗歌中饱含的思想情感,而后再采取“比读”的方式,分别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进行朗读,让其他学生做裁判,比一比看到底谁读得好。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进行比赛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出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错误,借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除了这些基本的方式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阅读材料,拥有配乐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体会朗读的魅力,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学到名家朗读的技巧与规范,从而间接喜欢上阅读。
二、规范阅读习惯,由浅入深教阅读
阅读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基本的阅读包括粗读、通读、精读和诵读四个阶段。“粗读”,其实和范读的形式类似,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掌握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框架;而“通读”则是要求学生可以通顺、流畅的阅读一篇课文,把握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倾向和感情线索,教师在学生进行通读的过程中要恰当地设置疑问,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精读”则是到了整个阅读环节的最关键阶段,它要求学生进行反复地、多角度地读,并能用笔勾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注释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的阶段是诵读,在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其中包含的生字词后,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诵读要求学生需要声情并茂,准确恰当地把握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和阅读技巧,不能有失偏颇。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一课,讲述的是众人皆知的鲁滨逊在荒岛上孤独生活的故事,故事极易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和喜爱,那么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需要遵循上述四个阅读步骤,利用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对文中重要的段落进行着重的阅读训练和疑问设置,争取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而后再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发挥阅读的作用。
三、读写结合,增加阅读面
语文教学中,阅读始终是和写作相联系的,通过写作训练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反过来,通过阅读则可以增加学生写作的素材和知识,避免闭门造车导致的无话可说。那么,如何将学生的写作练习和阅读练习做很好的联接呢?我们通过课文《荔枝》来进行分析。
《荔枝》这篇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母子深情,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阅读时,有必要对此进行细致的揣摩和把握,以达到准备把握情感基调的目的,同时在阅读教学之余,教师还可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关于“母子(女)情深”的事情,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目标,或许能写出优异的作品。
除了读写结合之外,适当地扩展阅读面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信息通达度很高,网络日益普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自主地找寻自己喜欢的读物进行阅读训练,当然教师需要在其中给出一定的指导,避免学生过早地接触一些不适宜的书籍。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议题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小说作品,如著名的《故乡》,因为在《故乡》一文中鲁迅也提到了“闰土”这个儿时的玩伴,通过对于《故乡》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个人物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记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同时也增加了阅读量。
四、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阅读
新课标强调要求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改为“生本教学”的模式,但学生因为判断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教师必须要在其中做一定的掌控或者说把握。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可以让他们准确把握阅读的知识层面,迅速提升阅读能力。为此,教师可在班级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专门为阅读而举办的学生间的交流或比赛等,如“我喜爱的作者”交流会、“阅读中的故事”口语表达比赛等,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阅读中外作品,甚至可以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低年级时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部分有效的阅读技能,但对于部分长篇乃至较有深度的文章而言,整体把握度仍是极为有限的。若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尽量找出有效的办法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会达到实际的目的和效用。
一、多种方式相结合,调动阅读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最大驱动力是兴趣和热情,它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保障。教师要利用手中的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一般来说,阅读都是从朗读开始的,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课文也是学习长篇阅读的重要基础。比如: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教师在教授朗读时,可采取先“范读”后“比读”的方式。所谓范读,即是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读出诗歌中暗藏的韵味乃至诗人在诗歌中饱含的思想情感,而后再采取“比读”的方式,分别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进行朗读,让其他学生做裁判,比一比看到底谁读得好。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进行比赛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出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错误,借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除了这些基本的方式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阅读材料,拥有配乐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体会朗读的魅力,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学到名家朗读的技巧与规范,从而间接喜欢上阅读。
二、规范阅读习惯,由浅入深教阅读
阅读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基本的阅读包括粗读、通读、精读和诵读四个阶段。“粗读”,其实和范读的形式类似,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掌握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框架;而“通读”则是要求学生可以通顺、流畅的阅读一篇课文,把握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倾向和感情线索,教师在学生进行通读的过程中要恰当地设置疑问,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精读”则是到了整个阅读环节的最关键阶段,它要求学生进行反复地、多角度地读,并能用笔勾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注释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的阶段是诵读,在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其中包含的生字词后,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诵读要求学生需要声情并茂,准确恰当地把握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和阅读技巧,不能有失偏颇。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一课,讲述的是众人皆知的鲁滨逊在荒岛上孤独生活的故事,故事极易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和喜爱,那么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需要遵循上述四个阅读步骤,利用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对文中重要的段落进行着重的阅读训练和疑问设置,争取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而后再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发挥阅读的作用。
三、读写结合,增加阅读面
语文教学中,阅读始终是和写作相联系的,通过写作训练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反过来,通过阅读则可以增加学生写作的素材和知识,避免闭门造车导致的无话可说。那么,如何将学生的写作练习和阅读练习做很好的联接呢?我们通过课文《荔枝》来进行分析。
《荔枝》这篇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母子深情,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阅读时,有必要对此进行细致的揣摩和把握,以达到准备把握情感基调的目的,同时在阅读教学之余,教师还可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关于“母子(女)情深”的事情,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目标,或许能写出优异的作品。
除了读写结合之外,适当地扩展阅读面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信息通达度很高,网络日益普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自主地找寻自己喜欢的读物进行阅读训练,当然教师需要在其中给出一定的指导,避免学生过早地接触一些不适宜的书籍。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议题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小说作品,如著名的《故乡》,因为在《故乡》一文中鲁迅也提到了“闰土”这个儿时的玩伴,通过对于《故乡》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个人物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记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同时也增加了阅读量。
四、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阅读
新课标强调要求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改为“生本教学”的模式,但学生因为判断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教师必须要在其中做一定的掌控或者说把握。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可以让他们准确把握阅读的知识层面,迅速提升阅读能力。为此,教师可在班级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专门为阅读而举办的学生间的交流或比赛等,如“我喜爱的作者”交流会、“阅读中的故事”口语表达比赛等,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阅读中外作品,甚至可以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