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逻辑的荒诞呈现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HOUSH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乡村的整体性破败与衰颓正在成为一个冷酷凛冽的事实,乡村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也不言自明地黯淡起来。与20世纪那些或布满启蒙理性维度、或以光明灿烂的乌托邦作为未来指向、或在经济大潮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叙事相比,今天的乡村显然是以历史上完全不同的面目出现的:土地废弃,环境污染,农民别乡,夫妻离散,老无所养,少无所教。更重要的是,曾经支撑“乡土中国”稳定千年的族群伦理与文化传统正在断裂,正在破碎。
  这种局面在近年来的社会学和非虚构写作中得到了清晰而深刻的呈现:梁鸿的“梁庄”系列、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农村老人自杀的调查”、“博士生的返乡笔记”等,引发了一轮轮关于乡村问题的讨论。具体到虚构文本,面对凋萎衰败、面目全非的村庄,作家们大概也难以用记忆中的山明水秀、人伦和美来抵御残酷的现实,他们只能、也必须诚实地记录下“真实”的乡村、“当下”的乡村。
  晓苏的《撒谎记》便是这样一则利落的素描。作家以一起摩托车车祸事件为开篇,牵连出了上至医院院长、下至贪官刁民的乡村现实。主人公赵直的儿子赵弯在去给外婆贺寿的路上,因喝了酒而将摩托车扎进了干堰,顺带碾断了连赢家的油菜秧。本是一起说重不重、说轻不轻的乡村祸事,如果按照常理,主人公将儿子送往医院,治好伤腿,一切便风平浪静。但在中国,凡是事件或事故,倘若有半点可以在体制里游刃的余地,操作的方式与走向便可以完全不同。
  《撒谎记》就是以这样一重重逻辑的转换,展现出了一幅幅扭曲的乡村场景:
  赵直租村支书盘存的车送儿子去医院。支书的业余职业是面包车司机,这已经是对其本来身份的越界,在乡村却很“正常”;
  医院院长车前建议赵直将儿子的车祸原因改成打扶贫井所伤,不然无法享受医保。赵直在感激之余,发现另外两个车祸病友也是通过这种“撒谎”方式得到医保的;
  赵直和妻子艾蒿为表谢意,送院长香烟。经病友指点,将二百元的黄鹤楼换成了五百元的,院长自然而然地收下,顯然早已习惯这一模式;
  赵直找盘存开车祸证明,盘存谙熟此道。他借故到饭馆找笔,实为讹诈请客。赵直拒绝,盘存便直说不能开证明。经老板娘调停,证明开好后,盘存指点赵直带着猪肚或卤肉去找他老婆盖章。一村的权利便这样以村支书家一家的私利得以交换;
  连赢得知赵弯的药费可报销后,找赵直赔偿一千元,否则将赵家、村支书和院长告上法庭。赵家已无钱可出,只好让连赢拉走了唯一可换钱的肉猪。
  如此不厌其烦地复述小说的环节,是因为作家的叙事设置很巧妙,一环扣一环,人物处理事情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对正常逻辑的悖离,但他们又是这样地处之泰然,理所当然,仿佛这种“歪曲”、“变形”的方式才是正常的。通过荒诞的人事关联,作者传递出了对中国当下乡村的观察和思考的路径。它是微观的,具象的,所包含的现实却是如此地广漠、普泛,令人慨叹。
  无论故事多么荒诞,当代小说家已经在技巧上能够做到将主体评议与叙事场景分开,以防止个体性的价值判断影响叙事本相的呈现。但任何一个作家又必须有所偏倚,必须通过所写之人、所述之事传达出其情感态度,这也是叙事伦理的基本原则。在《撒谎记》的结尾,赵直为儿子报销了三千多元医药费,艾蒿算了下帐,如果把送礼、请客和肉猪加起来也差不多。她很欣慰,因为“这次撒谎总算没有白撒”。作家通过朴素的手法描述这对贫穷的农民夫妇如此严肃认真地算帐,如此衷心地为千辛万苦占到公家一点便宜而倍感安慰。这种描绘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又饱含心酸。
  事实上,在当下中国,这处处剑走偏锋、逾越规范的逻辑是何等地熟悉,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对其进行观察、注视和批判呢?在一种被歪曲得太久的状态之下,歪曲也成了正常,正常反而被视为怪异。既然如此,赵直是不是名副其实的“直”,是不是诚实到笨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种“扭曲”不仅仅是乡村逻辑,也是当代中国的逻辑,没有人可以逃脱它无边的笼罩。而要说出它,讲述它,正视它,作家必须保持强劲的警惕和探究能力。就像《楚门的世界》,在“幸福”的天空下,必须有一个人,向着边界不屈不挠地行走与探索才能戳破幻象。对于认真生活的人来说,必须要戳这么一下,因为残酷的真实远远胜过虚假的“繁荣”。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极为高明的文章,事件的参与者邹忌和齐王是高明的,事件的叙述者也同样是高明的。咀嚼品味文章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些高明之处。  邹忌三问的高明。邹忌早晨穿戴好后,一面照镜子,一面问妻子自己有没有徐公漂亮。显然,这样场景下的问话只是日常生活中夫妻间随意的调侃,但邹忌却接连三次发问。在得到了妻子不假思索的肯定回答后,邹忌首先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和骄傲,而是“不自信”,这正体
升格支点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知音》)。意思是文章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在客观现实的感发下,通过生动的记叙、描写以及具体的细节表达出来的。许多同学的作文之所以情感苍白、空洞平淡,除了情感体验不够丰富外,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未能将作文的写作与对生活的深入感悟对接起来,忽略了生活的细节,从而造成了情感的空泛与感悟的肤浅。对于记叙类的文章,写作时不能简单地记叙,要将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里,林黛玉有这么一段话:“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此言可信!我家就是如此。我与妻子相依相伴30年,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里,有无数次“东风”与“西风”的较量,但好在东风总是为我而来。  早上起来,她说你穿这一件吧,可是这一件我觉得并不合适,于是,她便依了我。晚上吃什么呢?她说今晚就吃点面条吧,我说我不大喜欢面条,一碗吃不到底就腻了,于是,她便依了我。
I. Pig or Witch  A man is driving up a steep, narrow mountain road. A woman is driving down the same road. As they pass each other, the woman leans out of the window and yells “PIG!” The man immediate
“嘚嘚嘚……”响亮的马蹄声响彻整片荒野,马车上端坐着一位公子与他的几位仆从。谁承想,这就是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呢。  一路旅途劳顿。经过卫国时,众人已经饥肠辘辘,疲惫不堪。重耳想到和卫王是旧相识,就想去拜访他,以便休整后再出发,于是,便在殿外请求相见。谁知,等候多时,等来的却是卫王身体不适的回话,也并无半点盘缠和食粮。  重耳气得牙根痒痒,恨不得冲进去。狐偃劝他不要冲动。一行人遂继续赶路。重耳闻香停
内容摘要:“底层文学”是表现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底层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因传媒媒介的不同,“底层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也大相径庭。本文以文学的传播为着眼点,探讨刘庆邦小说《神木》的书写价值,分析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盲井》的传播效果,论述不同媒介形式下作品对“底层”境遇的呈现与遮蔽。  关键词:《神木》 《盲井》 底层  “底层文学”是表现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因其对社会现实的密切关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发。20册的《章太炎全集》出版历时近40年,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里程碑。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上海人民出版社自上世纪70年代末即组织章门弟子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整理《
在那个缺吃少喝、肚子里缺少油水的年代,我们这些小孩子特别盼望家里能来客人。  暑假里,一大早就被鸟叫声吵醒着实是一件让人恼火的事,但当发觉站在梧桐树的枝头聒噪的是一只喜鹊时,我不由得转怒为喜了。奶奶不是常说“喜鹊叫,亲戚到”吗?  奶奶的话果真是灵验的,远在江南的小姨带着她不满周岁的儿子回来了。小姨比母亲小三岁,她们俩十多岁时,外公外婆相继离世。两个人相依为命,一直到母亲出嫁,为了小姨不至于一个人
名師简介:王俊章,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睢宁县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睢宁县南门实验学校。  技法指点  修改润色,是写作的最后一关。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修改润色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首先,同学们要学会修改。一是大处着眼修正。所谓“大处”,即作文的主题与结构。要紧扣文题,看作文的主题是否正确、鲜明;看作文的结构是否精巧、恰当;看段落的安排是否
名师简介  孙刚,江苏省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教研组长,现任教于南京市六合区棠城学校。升格支点  古人说“凤头豹尾”,即文章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多姿而吸引人,结尾要像豹尾那样刚健而有震撼力。  文章开头应快入题、吸引人、不说空话、不绕弯。如《背影》开头直接交代与父亲两年未见,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台阶》开头直接写“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引出台阶。开头要吸引人,可以设置悬念。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