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与语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阅读的基础,语境是理解的前提。探讨语境分析和语言理解之间的联系,对摸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新途径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理解语义;语境分析
  
  在中学语文各类考试中,现代文阅读语言理解考查形式多样,现就语境分析在其中的具体运用分类予以阐释。
  
  一、通过语境理解文章中的词语
  
  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章的解读,使文章中某些词语的涵义发生变化,产生一种临时的、活用的新义。因此,在现代文阅读中,对词语的理解切忌照搬词典。
  在现代文阅读中,词语的理解通常是考查它的指代义、比喻义和特定义,下面逐一阐释。
  (一)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指代义。
  例1.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三个“此”字,请分别指出所指代的内容。
  首先,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就得本此(1)立意,实事求是。“项脊”二字从何而来?有人认为归氏祖先住在项脊泾,因此(2)得名,此(3)勉强可通。
  解析:对于此一类型题目,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更多地重视指代词紧密相关的上文,因为代词的运用规律,总是先有指代对象,然后才用指代词语。根据语境不难分析到,例1的“此”其指代义依次为:
  “此”(1),项脊轩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
  “此”(2),归氏祖先住在项脊泾。
  “此”(3),归氏祖先住在项脊泾,(项脊轩)因此得名。
  (二)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比喻义。
  例2.下面文字中“兽类”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解析:这类题目的实质是通过喻体找本体。一般来说,本体往往出现在喻体前面,只要稍加对应分析、概括,也是容易找到的。例2中“兽类”的含义是:野蛮、庸俗。答案(本体)可以从喻体的上文中找到。
  当然,有的比喻很难明显从上下文找到其本体,而了解其比喻义是经过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根据其相似的特性,找出其对应的本体。
  (三)根据语境分析词语的特定含义。
  例3.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而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人们”和“国家”指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A.所指相同,指中国人。
  B.所指相同,指世界上的人。
  C.“人们”指中国人,“人家”指外国人。
  D.“人们”指看得起中国人的人,“人家”指看不起中国的人。
  例4.阅读下列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年轻时读《论语》,看到《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就想起希腊哲学家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走入同一河流”的名言。那所得是知识,因为自己年富力强,所以感伤之情没有机缘闯进来。转眼半个世纪过去,有时想到“逝者如斯”的意思,知识已成为老生常谈。无可吟味,旋转在心里的常是伤逝之情。年华远去,一事无成,真不免有烟消火灭的怅惘。
  作者说:“知识已成为老生常谈”,这里“知识”指的是:
  A.泛指年轻时所学的文章和道理。
  B.关于时间不可留的道理。
  C.指《论语》中的有关内容。
  D.指读过的中外圣哲名言。
  解析:这类词语的理解特别需要重视语境的分析,要把词语放在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因为特定的情境会赋予语言更为具体的新义。这新义就是词语基本义在具体语境下的引申或转化,词语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要重视文章的整体把握和语段的上下文分析,切忌照搬词典。
  根据语境分析,不难得出:例3的答案是C,例4的答案为B。
  
  二、根据语境理解含蓄的语句
  
  含蓄是文学作品艺术性的重要特点之一,含蓄的语句大多出现在文学作品鉴赏中。要理解含蓄的语句,既要重视“大语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又要重视“小语境”——语段的上下文;而词语的理解大多只要抓住语段的上下文就行,起码现行的现代文阅读考试大体如此。显然,前者更不容易。
  文学作品鉴赏在语文考试中难度指数最大(E级),这大语境不好把握大概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些利用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象征隐喻等手法写成的作品,语言最为含蓄,要理解它,就得更加倚重对语境的了解。下面就此分类举例阐释。
  (一)根据语境,理解象征、隐喻性句子的涵义。
  例5.结合原文和时代背景,阐释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的涵义。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解析:例句的关键在于理解“鹿”在此处的特殊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背景里,因“鹿”与“禄”谐音,鹿就是福禄的象征。把鹿画在“三味书屋”扁下面,就隐喻了该私塾的教学目的:读书为了当官求禄。文末写到作者的一个同窗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就是对鹿画寓意的呼应。联系起来,作者含蓄地批评了旧中国腐朽落后的教育观。
  (二)根据语境,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例6.结合原文和时代背景,阐释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的涵义。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鲁迅《故乡》
  解析:例句中润土所拣物品里竟有“一副香炉和烛台”,间接透露了润土在历经官匪兵盗天灾人祸后对生活的绝望、对命运的无奈,只能求鬼神赐福了。作者借此揭露了黑暗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之,解词析句,理解语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
其他文献
【摘要】《动物游戏之谜》一文,介绍了简朴的自然史,具有隽永的科学性和让人感动的人文精神,带给我们的游戏事趣、审美情趣、人文理趣值得回味和品读。  【关键词】《动物游戏之谜》;自然;科学;人文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尺度。《动物游戏之谜》一文,带给我们的游戏事趣、审美情趣、人文理趣值得回味和品读。    一、简朴的自然史    简朴和自然的外在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校园特色,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要通过构造团队意识、营造读书氛围、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来构建校园文化,彰显校园特色,使校园文化特色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 人文环境 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学校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全体
【摘 要】以往大多数论者在论及《林黛玉进贾府》时,总是强调本文是如何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宝黛初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心心相通的微妙关系的。这诚然不错,但往往忽视了黛玉六岁丧母,“林黛玉进贾府”其实就是贾府收养小黛玉这样一个酸心刺目的重要事实。进贾府,实际上就是拉开了黛玉人生悲剧的序幕。  【关键词】
【摘要】新课改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全面展开,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以及目前教育体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仍存在着很多现实的矛盾,造成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目标 教育体制 评价机制    目前,新课改已在中学教学中全面展开,这次课改面对的是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
【摘要】巴金的《小狗包弟》是一篇书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章,其中体现了巴金先生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度对《小狗包弟》的哲学文化意蕴作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关键词】巴金 文化哲学 人与自然    从古希腊开始,欧洲就将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到了近代,更发展成与自然的对抗。“人是万物的尺度。”面对自然,人是中心,是目的。中国则历来有天人合一的理想,这不仅是哲学的、审美的境界,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语文老师作为学生情感的引路人,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特别是对语文老师的情感。亲其师,信其道。要教好语文,策略是杠杆,情感则是支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感 情感 情感策略    我国的古圣先贤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授人渔不授人鱼”的学习策略。可以说,好的学习策略,是教学中的省力杠杆。学习策略是杠杆,那么什么是支点呢?那就是情感!所以,学习策略中的情感策略对学
【摘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表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 生命意识 生存状态 生命价值    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古人对生与死祈祷的地方,这个静谧的所在,史铁生开始了和地坛的对话,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幸福,只有为了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基的教学才能有诗意的鲜活、流动的溢彩和纯净的呼吸。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涧春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就像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平等互融,接纳包容,幸福共享,只有流动的幸福感成为课堂中涌动的波澜,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合作意识与潜能的觉醒。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态 幸福 幸福感    幸福的课堂,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河流,师生如水般交融。起点是心灵诗意
【摘要】“对写法”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文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详细论述了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对写法 虚实 衬托 情景交融    对写法是诗人运用逆向思维,通过转换角度,从对面着笔,用客体凸现主体,曲折有致地抒发深挚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不仅可以弥补直抒胸臆的不足,沟通主客双方情感,形成情感的双向交流;而且还使虚实相生、主客衬托、
【摘 要】通过借助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小材料、办各种活动等来创设写作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境化 写作兴趣 写作水平    人是坏境之子,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他所处的环境造就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在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之间(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完成的,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在作文教学中,若能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