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桂: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ellya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山西长治五阳煤矿的白永桂,矿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矿上的一名老员工,更是白永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他的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处理安全生产重大疑难故障200余项,完成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项目达50余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节约和创造价值达100多万元,累计为全矿区输送技能人才800余人。
  “我们工作室聚集了全矿机电专业精英,不仅要为矿区培育高质量人才,还要共同研发创新,合力解决难题,推动矿井高发展。”3月13日,《科学导报》记者见到白永桂时,他坚定地说。

1、善于“捕捉”练身手


  专业、敬业是白永桂始终坚持的信条。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他干过采煤工,当过运输工,做过机电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干得特别出彩。白永贵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捕捉”。
  刚上班时,看老师傅处理故障,他注意“捕捉”师傅们的处理细节,仔细揣摩师傅们的每一个处理步骤,有不懂的赶紧记在本子上,等着随后请教。
  等他开始独立接手工作,又变得善于“捕捉”设备的“蛛丝马迹”,很多故障他一到現场就能判断出是软故障还是硬故障,高低压开关柜有观测窗,很多问题尚且可以通过观测窗发现,但是变压器全身被铁壳包围,很多时候对故障的判断全靠“耳朵”,通过震动的频率、声音他就能对变压器进行“听诊”。这些都来源于多年来他的工作积累。
  正是凭着刨根问底、永不服输的劲头,白永贵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成长为了五阳矿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许多棘手难题都在他面前引刃而解。

2、发挥优势解难题


  为了发挥技术优势,将难题变为课题,课题变为项目,白永桂带领工作室成员深入一线、沉到现场,主动寻找创新课题,收集机电专业的各类技术难题,奋力攻坚,破解了一道道技术难题。
  有一次正在使用的主运输皮带高压开关突然停电,直接影响到原煤运输,但是队里自己检查,只发现三相电不平衡,再找不到别的问题。于是队里值班人员马上打电话汇报,接到电话后,白永贵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对故障进行分析。多年经验告诉他,三相电不平衡,多半是开关主接线侧或者互感器出问题。从高压开关观测窗一看,果然如此:梅花插头有异,表面不光滑,一般人很难想到梅花插头细小的划痕会造成设备故障。看到这样的情况,经验丰富的他马上判断是电压接触松造成的。查出故障后,他立刻申请对皮带进行停电处理。
  从接电话到排查故障再到故障处理,直至最后的试运行,只花了40分钟。
  还有一次在井下作业时,工作人员发现井下压风风量不足,压力较小,影响多个队组排水、打钻、掘进,需加设一台40.5立方压风机。白永桂了解情况后,带领工作室成员临时改进,利用瓦斯站回撤下的旧开关,合理配置、简单修理,将二极管自制整流模块,更换远程启动转换开关,敷设远程启动控制电缆,对开关进线采用软连接,使旧高压开关投入使用。
  “这些创新项目所用材料都是由废旧材料配件改造而成,没有增加矿一分钱成本,不仅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每年还能为矿节约成本50余万元”白永桂说。
  白永桂的创新发明还有很多,比如“皮带软启动开关实现互锁功能改造”“发电机组远程一键启动改造”“煤矿机电设备周期化、程序化检修管理创新和实践”等创新成果,实现了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以老带新传帮带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白永桂技能大师工作室把培育机电人才、打造高素质机电队伍为己任,建立“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模拟教学、技术交流、改革创新”为一体的技能人才培育模式,使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绽放光芒,成为了矿井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作为电气安装工专业的高级技师,白永贵不但爱创新更爱带徒弟。画图纸讲解,模拟盘操作,现场传授,毫无不留。
  他说:“刚工作时,我脑子笨,反应慢,所以不懂的东西就多,但是这也有个好处,为了把不懂的弄懂,我问的问题也多,很多知识的死角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扫清了。”听过白永贵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白师傅讲课特别细。有时候自己不懂,又不好意思问的问题,只要你认真听,他肯定会在课上讲到。
  李小刚是白永桂众多徒弟中的一个,也是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李小刚在白永桂的悉心帮助下,边学习边实践,并通过参与技术难题攻关,在攻克难题中得到了锤炼,机电技术突飞猛进,2019年通过考评成为了集团首席技师。岳军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项目攻关,破解了诸多技术难题,并成功申报国家实用型专利6项;赵海荣先后主持完成技术革新项目36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解决机电技术难题600余次,2020年被授予全国炭行业技能大师荣誉称号……
  在不断创新中体现匠心态度,在技能传承中弘扬工匠精神,这就是白永桂能大师工作室的真实写照。未来,白永桂表示将继续带领工作室成员砥砺前行,共同进步,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
其他文献
关键词:国企;政工;能力建设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为促进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有企业不断发展,企业中滋生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思想意识,进而影响到国有企业发展,给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想使国有企业长效发展,领导部门在控制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工作的“劲旅”,加强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这样才能确保其具备良好的
期刊
“英雄永驻人心间,我們向英雄致敬!”“离石英雄!英雄离石!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4月2日,一条2分钟左右的“英雄吕梁红色离石”微视频受到吕梁市离石区广大干部群众关注。   该视频是离石区推出的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微视频百屏联播活动的首场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离石区创新学习方式方法,由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精心组织策划,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和区委
期刊
科学导报讯 4月11日,记者从太钢新闻中心获悉,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牵头,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起草的首个不锈钢领域国际标准提案《钢筋混凝土用不锈钢钢筋》,被國际标准化组织钢技术委员会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分技术委员会(ISO/TC17/SC16)正式批准立项。   此国际标准的立项填补了不锈钢钢筋国际标准领域的空白,将对全球不锈钢钢筋的生产和贸易提供技
期刊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方法模式;科学理念   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分不开的,所以想要与时俱进一定要创新企业的文化理念,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得员工可以充分的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主要时期,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存活下来,首先要改变企业员工的思想,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新形势下企业想要长足发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杨皓渊 邬婷4月14日,中国科协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项目专家研讨会在太原召开。山西省科協党组成员、副主席郝建新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邀请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铃薯全景科普展教项目专家组组长金黎平,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华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学院院长陈建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达飞,山西省种子总站站长、研究员阎会平,山
期刊
2021年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良好氛围”。关于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这些知识你都了解吗? 1.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怎么来的?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为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节日。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
期刊
科学导报讯3月12日,晋城市科协组织各县(市、区)科协、学会协会代表开展新一轮“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思想解放大讨论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以《市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开展调研活动的实施方案》为主题,紧紧围绕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就如何在2021年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工作思路,提出“金点子”,开展了深入的讨论。研讨会上,各县(市、区)科协、市人才协会、市营养师协会主要负责人分别就科
期刊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多部门联合组织开展2021年全省群众文化活动,活动以基层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为着力点,包括广场舞、合唱、网络摄影大赛、全民阅读活动、“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大赛、“我和我的家乡”短视频大赛、书法、围棋、自行车、篮球大赛等30项全民竞赛活动。为更好地展示山西人民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1年全省群众文化活
期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起爆,而此时在后方的基地,一位年轻人正焦急地等待来自核爆前线的消息。  “陈先生,您研制的光冲量计起效果了!”当核爆前线的工作人员带来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久久悬起的心才终于放下。  这位陈先生,便是我国著名的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他设计的光冲量计,填补了我国核爆光测量领域相关设备的空白,是我国数十次核试验的必备仪器之一。1、开展
期刊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虹云字正腔圆、饱含激情的朗读声,被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淹没了,几乎念不下去。这是1978年3月31日人民大会堂里的一幕。虹云宣读的,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演讲《科学的春天》,由胡平执笔、以郭沫若的名义发表。  当时,86岁高龄的郭沫若依然担任着中国科学院院长一职,但因身体原因一直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