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的品牌迷局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e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品牌的,就应该拥有品牌吗?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该如何协调对于品牌的规划与使用?
  2004年,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围绕品牌所有权或使用权爆出的龃龉、纠纷成为了中国品牌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先是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向集团交纳巨额的品牌使用费用,后有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巨资向母公司或大股东购买品牌权利——再加上不久前格力集团与其上市公司间有关品牌延伸趋向的纷争,均引发了外界的揣测、议论与质疑。
  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极具本土特色——同时也是为最多人诟病的,即是部分业务的包装上市。虽然类似的资本结构完全可说是中国特殊经济环境的产物,但从品牌管理的角度看,它却导致了企业品牌资源掌控与应用的客观割裂,进而令企业的品牌相关工作陷入了以下三个误区:
  
  品牌所有权和使用权模糊
  
  大多数国内企业在进行上市前的资产剥离工作时,往往忽视了对品牌资产的清晰界定——在那种“一个公司两张皮”的治理结构中,因品牌权利主张而衍生出的矛盾尚不算突出。但更多的情况则是,母公司对上市企业采用了分公司式的管理体系。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一方面是品牌营销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又因为没有品牌的所有权而无法享有对品牌的绝对掌控,这就导致了上市公司在品牌营销中,始终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受限制的地位。上市公司根本无法对母公司有效行使品牌约束力,这就使得企业品牌管理的资源分布趋向复杂,同时也削弱了品牌资源管理的力度。这种情势下,品牌资源被各方滥用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例如,作为上市公司的方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专注于IT领域的发展,但在其集团利用“方正”品牌开展多元化经营。并大肆对外推广后,方正品牌的IT属性不再清晰。原本的品牌资源就这样被稀释了。
  
  整体品牌规划割裂
  
  制定清晰、长期的品牌战略,其根基是母公司与上市公司对品牌资源的“统一共识”和“整体协调”。然而现实却是,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不得不去面对品牌资源掌控与应用相对分散的“乱局”——品牌管理者往往不能独立地、纯粹地筹谋未来品牌发展的长期战略,这就令品牌规划丧失了明确的方向。
  格力集团与上市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矛盾即源于此:格力电器希望让格力品牌聚焦于空调领域,但母公司却执意将品牌延伸到小家电产业,这凸显出两者在确定品牌战略方向时竟是南辕北辙。
  
  可能引发品牌危机
  
  母公司与上市公司共享一个品牌,极易混淆外界对该品牌的认知,从而增加了由于品牌关联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危机诱因——在10·20郑州煤电集团矿难中,责任方本是上市公司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郑煤集团,此事与上市公司郑州煤电并无直接关系,但由于双方共享品牌,这就让部分投资人产生了恐慌情绪,股票被大量抛售,连续三天跌停。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倘若运筹不当,也会给母公司带来负面影响,最近被热炒的新加坡中航油事件即为典型:尽管今后中国航油集团仍有可能重返资本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首先要补救的,是中航油品牌在投资者中破损的形象。
  
  走出品牌迷局的思路
  
  以上罗列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品牌相关工作的几个误区,不过“存在即合理”——对国内经济环境和投资机制进行“优化”需要相当长的周期。而在现实条件下,无论母公司,又或是上市公司,在品牌方面都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尊重品牌所有权现状
  母公司和上市公司都应对品牌所有权的“现状”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是双方协调利用品牌资源的基础之所在。应该认识到:品牌所有者理应获得合理的价值回报。这就好比再高明的厨师,倘若是用别人的厨房做饭,也要分一些给主人。所以,上市公司为品牌的使用权而适当地付出,这原在情理之中。理应明确:“对品牌的贡献”不能等同于“品牌所有权”,因而并不是对品牌贡献大,就自然拥有对品牌的绝对掌控。“品牌资产”和“品牌营销”虽相互联系,但也彼此独立。
  只有双方对品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形成一致的意见,才有可能达成科学利用品牌资源的有效协议,也才谈得上对品牌资产进行清晰界定、准确分判。
  
  二、充分沟通、相互协调
  国内很多企业为了达到规范运作的要求,对上市公司采用独立化管理的方式。由于上市公司本身就是集团的优质资产,在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后,往往会成长得更快,并逐渐拉大与集团其它业务的差距,进而追求更大的自主权与更强的独立性。于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但双方又共享品牌,本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自然会迅速升级——格力电器与母公司之间的纷争就是这么回事。
  有鉴于此,母公司与上市公司在品牌战略及品牌营销方面保持协调是极其重要的。双方想要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首先须明确品牌的权利现状——最理想的状态是上市公司持有品牌的所有权,也可采用类似于品牌委托经营的策略;其次,双方应以所有权为基点建立品牌管理体系,以使用权为基点建立品牌营销体系;最后,双方还有必要建立诸如“品牌决策联席会议”的机制,以避免造成品牌矛盾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可收拾的局面,并有效规避与化解关联型品牌危机。
  
  三、矛盾难调时另辟蹊径
  在有些上市结构中,母公司未上市的部分业务仍有相当的活力与潜力,此时,握有品牌所有权的母公司很可能制定不同于上市公司的业务战略——与上市公司的品牌规划无关甚至相悖的战略。在无法进行有效协调的情况下,对上市公司来说,可以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例如创建并大力推广产品或业务品牌。这种方法或许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上市公司的品牌困局——因为它无法化解双方共享品牌的矛盾焦点;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仍属“有用”且“有效”——通过上市公司的实力优势,通过成功的产品品牌营销,至少能够纾解外界受众(特别是客户或消费者)的“品牌困惑”;此外,由上市公司创立的产品或业务品牌通常绕开了先天性的产权矛盾,这可以保证产品或业务推广的独立性和长期性。
  
  四、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忽视投资者利益”是最易被舆论界所攻讦的企业恶疾。有过这样的案例——在品牌界定、产权转换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利益被利益双方所漠视乃至忘却,这种极其短视的行为必然会大大伤害品牌本身的价值,而短视者也终究会自食其果。
  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时,一方面要保护其实际收益,一方面也要保障他们的知情权,以助其消除潜在顾虑。这是上市公司品牌工作的出发点之一。在内蒙古空难中,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了比较积极的姿态去应对危机,其资本市场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可能爆发的品牌危机得到了有效的迁移——现在人们不是不敢坐东航,而是不敢坐与出事客机同品牌的小飞机。反面案例则是:郑州矿难中,上市公司迟缓的反应遭到了投资者的“回馈”,其股票一度跌停。而刻意隐瞒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中航油,则基本失去了重返新加坡资本市场的可能。
其他文献
从2002年联通推出CDMA以来,联通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其GSM与CDMA两种网络之间的关系就从来没有真正理顺过。一直以来联通C网只不过是打着高端的旗号,却走着中低端的路线。  在痛苦地挣扎了两年以后,联通推出了一种名为“世界风”的双模手机,此举有两个用意:一是把自己的G网和C网打通;二是可以抢夺中国移动的“全球通”高端用户。以“世界风”为代表的“双模手机”战略成为联通业务发展的核心,而且也
在公司里,每个员工的需求不同,同一个员工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奖励的可选性和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一代,不仅对收入,而且对薪酬体系和信息交流等也有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员工对薪酬的可参与性有了更大的期望。自助式薪酬应运而生。    什么是自助式薪酬?    所谓自助式薪酬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员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及家庭情况来制定个人的薪酬方案,与企业共同抉择自己
摘 要:为更好地塑造良好的东方文明大国形象来提升我国的竞争软实力,更好地构建“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以太极拳富有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作为切入点,先对太极和太极拳进行阐释,然后对国家形象进行解读,后从“促进文化输出,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和“演绎东方艺术,彰显国家艺术形象”两个维度阐释太极拳塑造国家形象的具体体现。促进太极拳国际化发展,塑造中国“以和为贵,和谐共处”的国际大国形象。  关键词:太极拳 国家形
打断式广告的终结者已经出现。    打断式广告正在过时    当前,在广播、影视剧、节目、栏目当中或广播、影视剧、节目、栏目之间,在报刊文章的前、后、左、右、上、下之间,在网页各种位置都插满了打断式广告。以电视为例,广告就像一个个栓,阻塞了节目流的正常运转。  这些广告总试图用引人注目的方式跳入我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钻入我们的耳朵,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打断式广告往往会破坏人们正常的阅读或欣赏活动。在
目的通过黄芩苷灌胃后,根据各组日本大耳白兔晶状体中黄芩苷浓度的变化,研究黄芩苷在晶状体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4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11组,各组每只白兔按80mg/kg黄芩
以氨基和聚醚改性有机硅为例,研究了有机硅柔软剂对织物去污性能的影响,考察了织物表面能、织物表面硅含量、有机硅与织物及污渍的结合等因素对织物去污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