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本文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说明文。它把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史常识的讲解介绍给读者。教者既要考虑到文章本身较高的学术水准,又要关注读者的接受水平。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到课文深奥的一面,把握文章的理论框架,让学生懂得一点语言常识;又要考虑到课文浅显的一面。作者是怎样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的,让学生摸到写事理型说明文的门径。根据考试说明及新课程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中提及的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进行三个维度教学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三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已有接触,但他们梳理说明文的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层次,把握重点。 2.迁移运用,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 我觉得,可以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入手,也可以从学生学过的语汇、语法或语音的变化入手,引出“语言的演变”这个主题。另外,语汇的变化是重点。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1.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代著作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要实事求是。比如:古代“去”有“离开”意,不是今天的“往”;“是”经常当“这”讲,偶尔表示判断;“坐”有时是“因为”的意思等,不注意就会出错。当然“叶公好龙”的“叶”也不一定非要依古音读“she”,如此等等。 2.因为语言在变,就不免会出现一些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只要社会上已经约定俗成,就要承认它们存在的合法性。 3.语言虽然在变,但就某一阶段说,不变是绝对的,因此某些词义、某些说法、某些句式还要认认真真地掌握和使用。 4.因为语言在变,要想学好,就要下苦功,多熟悉。还有,在讲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的时候,可由老师或请学生补充些例子,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演变的认识。最后,就是要重视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是用学到的知识和道理解释文言文中遇到的一些语言现象。于是我设定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1.宏观阅读,整体感知,以引导学生弄懂大致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微观切入,合作探究,以挖掘赏析本文重点难点。 3.迁移巩固,以强化形成性训练,把语文学习引向纵深。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借助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二、微观阅读,探究重点难点。 1.给全文的三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2.试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 3.研习课文第二部分。列出该部分结构提纲。质疑答疑。吕叔湘先生对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学生对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质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学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解答。 4.研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语音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2)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分别体现了语音哪一部分的变化? 三、巩固练习 1.选择一段浅易文言文,让学生尝试使用吕叔湘先生在第一部分中的三种分类方法,亲自分析、体会语言的演变。 2.这些年,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们的语言中又出现了哪些新词语,可以尝试写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