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84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智力因素的后进生,相对来说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存在于不同班级、不同年龄。他们有些倾向于品德后进,有些属于学习后进,需要我们教师从各方面去做转化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分析后进生的成因,不外乎如下四种:他们或是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或是学校教育失误和自己心理素质欠佳。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位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每位班主任必做的工作。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因为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引导者。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常说的“育人”的工作。育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工作,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塑造。它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学生,诲人不倦地教育学生。诚然,教师只有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说面向了全体学生。而在这一点上,也只有热爱、尊重后进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地教育后进生,才能转化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艰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对后进生多付出一点爱心,多增加一点信心,多倾斜一点偏心,可以说是教师掌握了一把开启后进生心灵之门的万能钥匙。
  爱心,是事业成功的起点。作为教师,把自己全身心的爱献给学生,对学生充满真挚、浓烈、发自肺腑的爱,是当好一名教师的必备条件。爱心,人人拥有。当人们把自己的一份爱献给别人的时候,也往往会获得别人给自己的一份爱。爱的付出与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在后进生中,不管是品质方面的,还是学习方面的,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爱心,当他们真正得到了别人的爱的同时,也会付出自己的一份爱。要转化后进生,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去爱学生。要爱后进生,就要求教师千万不要去冷眼相看、去讥笑后进生,而要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深处,去理解他们的期盼,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的进步。只有使后进生“信其师”,才能使他们“信其道”。在笔者所教的班中,有一位姓张的学生,因其父母是残疾,家里条件较差,再加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了他孤僻、懒惰、散漫的性格,课堂纪律很差,常常不交作业。一次,笔者发现他下午放学没回家,问其由,他说父亲拿钱让他买一条烟,他把钱掉了,怕回家被父亲打。笔者立即拿钱给他,让他给其父买烟回家。严冬,笔者见他只穿两件小而破的单衣,便把自己小孩穿的几套衣服送给了他。此后,他上课不但纪律好了,而且积极发言,作业也不拖欠了。可见,教师只要从内心深处去爱学生,与后进生心贴心,就能以心换心。
  信心,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干任何事情,只有良好的愿望或美好的理想,而无实现的信心是不行的。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也是如此。对后进生的转化,教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这一信心,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在全身心地爱学生的基础上。要相信每一个后进生不仅有进步的要求,也有进步的可能。同时要知道,后进生的进步,由于受年龄、环境、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而会出现的反复,是前进中的必然,是进步中的曲折,而决不是进步中的倒退。因此,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循序渐进,低目标,小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水滴石穿,贵在持久,不要拔苗助长,但求持之以恒。在树立信心的同时,不要忘了耐心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特别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决不可少。
  偏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动力。后进生,常常受同学们的歧视、讥笑,家长、教师也常常冷眼相对。他们的内心因失去平衡而易失去上进心。对此,教师应多给一些偏爱:上课时,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表现的机会;下课后,多与他们散步、谈心、做游戏;批改作业时,优先批改,个别辅导,并有意识地让他们帮助批改作业。当他们一旦犯了错误,要尽量用谈心、交换意见、鼓励改正的方式替代批评,当他们有了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后进生的偏爱,可以说是转化后进生的催化剂。笔者所任的班级是全校公认的差班,部分同学常常有迟到、旷课、不做作业等不良习惯,笔者对这类学生,除了经常与他们在一起玩、谈心以外,对在一周内有所转变的同学采取给予鼓励表扬的方式,有所进步的同学坚持在两周以上的给予适当的奖励,结果收效较为明显。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具体体现。后进生是能够转变的,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心、坚定的信心、恰当的偏心去工作,就能启开后进生的心灵之门,唤起后进生的上进之心。
  责任编辑:刘 林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思想的生命体,每位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他们班主任面前不敢自由、大胆地发表个人意见,更不敢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因而,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缺乏真诚而全面的交流和沟通,无形中形成一层隔膜。班主任整天“发号施令”,学生只有“唯命是从”。进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失去了情谊,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感,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机械的、冷漠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