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绑架的教育目的与工具的人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本无目的,有目的的只是人。然而这个人,到底是身处教育过程中的你我,还是那些远离教育本身而又高高在上的另外的人呢?杜威曾说:“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外,一定是因为社会关系不能平等地保持均衡……(教育中的)人的目标不再是从他们本身经验的自由成长而产生。名义上是他们的目标,其实是别人遂愿的手段。”教育过程中的你我,会有何种的际遇与生命的姿态,想必与杜威言语中的“别人”毫无瓜葛。“别人”所关注的,只是你在接受教育之后成为了什么,或者说被教育改造成了什么,这正是当今教育目的之所在——它悬在了远离教育过程的半空之中,它奋力与功利和实用相契合,它被现实所绑架,并誓为现实社会培养出有用的工具人。
  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了教育要独立的口号:“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然而古往今来,教育又有几时是独立的?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中国教育目的的变迁:春秋时期学术繁荣,思潮涌动,百家争鸣。可到了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将中国的教育推向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路径中,教育渐渐地与且只与出世宦达建立了天然的联系。直到隋唐,中国诞生了一个领先世界的“好制度”——科举制。但好的制度并非带来的全是益果,将目光只放在制度的改革,把气全都撒在制度之上,即便得到了一个适应时代的好制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新思潮的萌动,那么好制度反而变成了阻力,科举制就是这样的例子。由于科举制的顺利,中国教育的发展停步了一千年。一千年后的晚清,国门洞开,欧风沐雨吹来了新的教育思潮,飘摇了科举制度。但好不容易摆脱了科举制的教育目的,却又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淹没在了“救亡图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洪流当中,被国仇家恨所绑架。随后,教育的目的又因集体主义的膨胀而逐渐地狭窄,逐渐地失去了自我。直到改革开放,直到素质教育,直到教育目的看似也会有所改变,然而,政策与应试的双重压力,却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科举的年代。
  纵观千年,我们在教育目的的流转与变迁中,仿佛只看到了一个目的——培养“工具人”。当教育之目的被个人,被集体所绑架,掺杂了太多教育过程之外的意蕴,那么教育就不再是教育者的教育,不再是培养完整的人,培养人类的人的教育,而是为社会培养“工具人”的教育。
  在如今的教育现实中,教师们比以往更加深谙当下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如果说彼时科举时代,师者尚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能,但此时的教师,更多已无所谓“道,业,惑”,而代之是以“考,分,率”为唯一的目的。我曾经在一个小学奥数班里无意中看到了孩子的课堂笔记,上面写着老师讲的很长很长的解题“技巧”:“归一问题①先求出一份是多少;②以单一的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量;③套用公式……解出答案……”我不能说孩子的这位奥数教师没有水平,也许按照他的“技巧”,学生会很容易解出答案,但是这些“技巧”,真的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吗?牢记步骤以解题,真的是小学奥数的存在意义吗?我向来不惮以模式化的压迫来揣测中国的教育,却没想到这模式的思想竟如此早地蔓延到了下一代的身上。也许在奥数教师的视域中,奥数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升学。那么,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教学过程大可忽略理解,忽略思维,学生只需要把老师的解题套路照单全收,把自己变成解题的工具就万事大吉了。扭曲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扭曲的教育过程,而扭曲的教育过程除了徒增学生的负担,还有何意义呢?
  走出了基础教育的大门,大学学段的学子们摆脱了被分数和升学捆绑的教育目的,却又走进了一个社会准零件的生产车间。我们看看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动辄便是要培养出具有如何如何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专门型人才,而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的导向,也是极力推广职业化、专门化的高等教育。这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出显性的、即时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甚至在有些时候,大学甚至会在牺牲专业课学时的情况下,去开一些诸如“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一位生物系教授曾经不无遗憾地说:“以前的生物化学是64个学时,现在被挤得只剩36个学时了。”专业基础必修课尚且如此,博雅通识选修课的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吧。大学生心中第一位的,早已不是象牙塔里坐而论道的课堂,不是自由阅读与自我提升的图书馆,想必是如何早早了结这四年的羁绊,向着社会狂奔而去吧。谁还记得四年前入学时培养方案上的教育目的?也许它们从来都与我无关。
  教育本无目的,有目的的只是人。教育目的的迷失,是教育中“人”的迷失,迷失到最终沦为有工具而“无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只有立足于人,找回失却的人之精神,才能在“遗忘未来,失却崇高”的物质主义世界中,重新发现自我的关照和理想的追求,真正地给“人”的教育指明一个出路。
其他文献
“力所能及的去做些好事儿,并且影响身边的人跟我一起去做.”这是一位典型的山东大汉李厚君常说的一句话.rn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李厚君是一家食品公司的经理,他低调谦和,
期刊
万宝龙百余年中不断涌现的经典作品,是众多设计师无限创意的结晶.这些前赴后继的优秀设计师们,将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创意奉献给万宝龙的同时,也与万宝龙的精神和品牌理
期刊
1938年,中国考古学家纪蒲泰等人到青海南部的巴颜喀拉山地区考察时,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山洞里共挖出716块圆形体花岗石,中间稍圆无孔,每块厚度约2厘米,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出许多十分规则的水波纹线条,极似现代的镭射唱片,上面还刻有许多现代人无法解读的各种符号。经过测定,这些石盘大约是1万多年以前的东西。后来,石盘几经辗转到达苏联,在莫斯科所作的各项科学分析表明,这些石盘含有大量的钴金属和其他金属元素,而
生态教学即回归自然,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呈现更加具体化的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调动学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一种肠道疾病,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英国首先发生PED,随后迅速传播至欧洲其他国家以及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令人意外的是,出现在亚洲的PED
期刊
时光流转,温馨浪漫的圣诞佳节悄然即至。人们期盼着与家人和朋友同聚,共享冬日温情。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刻,处处流光溢彩,洋溢着欢声笑语;这也是一个最值得分享的时刻,以暖
期刊
从翻动课堂的意义入手,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课前制作高质量的视频,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完善评价体系,实施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任务.经过分析发
大火无情人有情,患难之时见真情.高斌、张敏和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小伙子因为一场大火“火了”.三人素不相识,却因在大火中救出一名瘫痪在床的老人而结缘.rn2018年5月25日上午
期刊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进行教学主题的设计,依照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设定特定的主题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确保高中生能够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