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孩子,效果居然这么神奇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通过通过语言沟通,高达93%的沟通是通过非语言进行的。沟通效果=7%的语言 38%的音调 55%的肢体语言。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比语言更有力量,而拥抱是最柔软、最有力量的方式。
  成人都需要拥抱来表达情感,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只是一个拥抱,为什么不愿意给呢?
  孩子要抱抱不是错,而是一种需求。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陷入和孩子对峙的局面:你要抱,我不能抱,理由无非是“你长大了,不能再抱了。”“你大哭大闹,不听话,我抱你,就是助长你的气焰。”
  肌肤之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常被拥抱和亲吻的孩子,比那些被长期冷落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在拥抱的时候,身体会释放出一种激素——内啡肽,这种激素能使人平静下来,并会伴随一生的幸福感。
  拥抱是孩子的一种渴求,通过拥抱孩子可以得到什么呢?

从妈妈的拥抱里获得安慰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对妈妈的声音、感觉和味道就都熟悉了;出生后,喝着妈妈的乳汁,开始依赖妈妈的怀抱,那时候,他们饿了,渴了,尿了,拉了,都会寻求妈妈的帮助。
  
  这种长久的依赖,会变成一种习惯。年龄稍大一些,学走路摔倒了,委屈了,又从妈妈的拥抱里獲得慰藉。
  有个孩子干了“坏事”,比如,弄洒了洗衣液,妈妈很生气责备他:“跟你说了啊,这是洗衣服的,不可以玩的。”而这时,孩子不会解释,只伸开双手,抱着妈妈。通常情况下,家长会被这个“糖衣炮弹”给迷惑了,可他的妈妈说,我也喜欢被我的孩子拥抱。这个妈妈抱着孩子问,为什么要去玩洗衣液呢?妈妈说过,洗衣液是用来洗衣服的。孩子开口解释:“你的衣服脏了,我想帮你洗一洗,你太辛苦了。”说完这话,他更加用力地抱住妈妈。
  因为妈妈的抱抱,让他感觉到了爱,也给了他安慰,让他愿意说出真心话。正是因为感受到了爱,他才会以爱来回报。

树立安全感


  “哭声免疫法”,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家庭中特别受宠的一种方法。即孩子哭闹的时候不抱,等孩子平静了,再去抱他们。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习惯——想要抱抱就不能哭,情绪被压抑,也会导致爱说谎,不表露真心。
  在这种隐藏和压抑中,孩子的安全感慢慢丧失了。
  俗话说:“小孩见到娘,有事无事哭三场。”为什么哭?就是希望妈妈能抱抱自己,而且,知道在妈妈怀抱里,自己是可以放肆的。
  如果孩子哭了,难过了,得不到家长的回应,很容易产生一个假体自我。只有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哭泣的时候,及时给孩子安慰和抱抱,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让孩子建立安全感。

给孩子力量


  大家对这样的场景应该不陌生:在比赛前,教练或者家人,会给参赛人员一个拥抱,而这个拥抱的作用就是给予力量。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做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件事情,都希望获得父母的鼓励、拥抱。这种身体的鼓励,让他们更有力量去做别的事情。
  有一个调查显示:美国的妈妈不会一直抱着孩子,他们给孩子很大的安全自由的活动空间。但是,他们会和孩子互动,时不时给孩子们一个拥抱或者一个亲吻。中国的妈妈,更多的时候都是抱着孩子,告诉他们要注意安全,要听话。但是,当孩子哭的时候,他们却拒绝拥抱他们。
  一个妈妈讲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和丫头一起看电视,我提出抱抱她。她立马和我保持一段距离,问我:“你没事吧?”和弟弟相比,她长大了,不会哭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寻求我的拥抱。当时就有一种感觉:孩子大了,就不需要你拥抱了。他们的安全感也从向外变成了向内,获取力量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比如考试前,她会写一张“加油”的纸条,贴在书桌上。
  所以孩子需要拥抱的时间是有限的,当过了那一个时间段,你再提出拥抱,就会被拒绝。
  育儿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给予最适合的爱。真希望“孩小不拥抱,大了就疏远”的悲哀,不要在任何一个孩子和父母身上出现。
  美国的心理学家哈洛 ,做了一系列猴子和母亲关系的实验:把刚出生的小猴子单独隔离开,然后让“两个不同的妈妈”陪伴它,一个妈妈是绒布的,身上没有奶瓶;一个是铁丝做的,身上挂有奶瓶。结果显示,小猴子一天都跟绒布妈妈在一起,只有饿了,才跑到铁丝妈妈身边吃几口奶,吃完又跑到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证明动物与人都存在皮肤饥饿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尤为突出。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拥抱、亲吻和抚摸。
  如果孩子的皮肤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极少得到父母的拥抱,就容易引发性情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长大后容易形成一种潜在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当这种感觉过于强烈时,可能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拥抱,是孩子判断别人对自己是否喜爱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所以父母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多抱一抱孩子。
  需要提醒的是:拥抱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因为爱你,所以抱你,毫无理由,随时随地。
  拥抱不应该成为一种胁迫孩子的工具,千万不要跟孩子说:“你要听话了,我才抱你。”“你要做完什么事情,我才能抱你。”
  (本刊综合整理)(编辑/细辛)
其他文献
英国王储查尔斯将接任英联元首  4月19日~20日,两年一次的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这次英联邦首脑会议召开时间正逢英联邦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92岁生日,女王的儿子查尔斯王子也获准担任下一任英联邦元首,可谓是吸引了许多关注目光。在王储的位置上“苦熬”了60多年的英国查尔斯王子,也得到了一个新的头衔——英联邦元首。然而,这个虽是象征意义的职位,对于查尔斯来说,其实也不轻松。英联邦迎
我们经常听到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AI)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机器人所取代。数百万人将面临失业的威胁。    换句话说,未来的机器人将与真人抢饭碗。真的这么可怕吗?我们又能有何对策呢?  先来看看这个例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纽英一家生活在利物浦。他们家世代做马鞍生意。当时家里的生意兴隆,一片生机。  但后来发明了机动车,同样做马鞍生意的其他竞争对手看到了这一变化。他们纷纷转行做足球、手袋
身为女性常备、甚至是必备的妆点小物指甲油,虽然小小一罐,却也是让不少女生朋友伤透了脑筋!    又希望它饱满色彩鲜艳、也希望能够快干才不会被限制行动太久,最好还不要太贵,毕竟一买可能就买好几种颜色,最重要的是希望成分天然点,不要伤了自己指甲才好!而坊间那么多款的指甲油,到底哪个好?到底各自的特色是什么?就来看看最详尽的介绍吧!  10.YOLO!    纪卜心强力推荐的YOLO!,外型包装时髦简约
科技新闻网站The Verge报导,每回苹果推出新一代智慧手机,都号称新iPhone将“改变一切”。这些营销宣传话术听听就好,其实新手机功能多半呈渐进式、而非革命性的改良。但這一回,至少有三件事将随新iPhone推出而永远改变。  全荧幕无边框  新旗舰机iPhone 8将是第一代手机10年前问世迄今,iPhone荧幕规格最大幅度的变化。令果粉熟悉的Home键将完全取消,并改采无边框全荧幕设计。预
说起美国的纸媒,除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两大黄金招牌,发行量第三的《洛杉矶时报》也是颇负盛名。可是就在前不久一位神秘的华裔富豪大手一挥竟以五亿美元的“天价”将其收入囊中。    《洛杉矶时报》的新主人是一位素来行事低调、可身价早过百亿的富翁。他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头衔——全球最有钱的医生、湖人队股东、企业家、慈善家,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是名副其实的美国华裔首富!  这位头发微白、笑容可掬的华
全球最便宜的两家米其林美食,应该是新加坡的两个米其林小贩摊档:中国香港油鸡饭面以及大华肉脞面。这两个摊档多年来拥有大批老饕粉丝,在新加坡原本就是非常红火的小贩,被米其林推荐为星级美食之后,更是天天必须大排长龙。  香港油鸡饭面 地址:牛车水大厦,#02-126  对新加坡人来说,牛车水大厦小贩中心是一个美食档口云集的地方。这里的常客对香港油鸡饭面并不陌生,也知道这是一摊即使过了午餐高峰时间去光顾,
Redline法国小红绳受到多数明星的喜爱  在中国有一个习俗,一年之初在手上或者脚上佩戴些红色的配饰,能为一整年带来好运。人们穿红衣,系红绳,期望在新的一年中运气大开,尤其是小红绳,寓意美好,关键是各种场合都适合,幸运和守护形影不离。  其实不止中国人对“红红火火”有执念,在西方,红绳也有着祈愿和守护的含义,也是一众时尚明星的爱宠。  系于腕间的紅绳历史悠久,是犹太教神秘哲学派kabbalah的
办公室可能是个蛇窝。日复一日在竞争、虚荣、高强度、挫败和厌烦的受迫气氛中经受煎熬的员工们,难免会丧失全面的视野。非理性的嫉妒不利于精神健康和生产率。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把职场嫉妒的倾向转变为某种富有成效、甚至有利可图的心理活动,那又会怎样呢?  这看起来似乎违背直觉,但哈佛商学院的新研究表明这也许是可能的。  职场竞争很难应付,即便对那些在职场风生水起的人来说亦是如此。刚刚克服“冒名顶替综合征”(又
梵蒂冈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却最富有的的国家。它是天主教教廷所在地,是世界上1/6的信仰中心。在政治文化领域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教皇到美国纽约访问的轰动程度,秒杀奥巴马。  圣彼得教堂  等教皇挥挥手16世纪的罗马地图  梵蒂冈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在东南面的圣彼得广场与罗马城无城墙接壤。  世界上最大教堂圣
每当有朋友来德国玩耍,总有一个要求是绕不过去的:吃猪肘!德国烤肘就跟北京烤鸭一般,是外人眼中的“国菜”担当。然而要是让德国人自己给爱吃的菜组个团,“C位”(中间位置)担当可绝不是猪肘哟,猪肘连前10都不一定进得去呢。真相一:德国人爱吃肉,但对肘子无感  为啥,因为太麻烦。德国超市很少賣生鲜猪肘就是看透了国民在做菜这件事上的惰性。据德国《每日镜报》所述,超过一半的国民对饮食的要求是:快速简单好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