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考不仅是初中生学业评价中最重要的一次评价,也是学生升学的主要依据。数学是中考里较难的一门学科。我们的学生有很重的学业负担,“繁、难、偏、旧”的题目又回到学生的作业中;一些教师希望学生考出好成绩,又回到“题海战术”的旧路上。本文分析了数学中考试题趋势,探讨其对初中的数学教学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 数学试题
我国初中数学命题具有比较深远的背景,特别是中考命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对象。中考承担着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依然会作为初级中学升入高级中学的一个主要依据,我国中考命题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然而,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我国的初中数学命题也显出了一定的问题。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众数学”理念对以往筛选式的考试方式提出了挑战,然而,中考成绩仍然是初级中学学生迈入高级中学的主要参考依据。
“繁、难、偏、旧”的试题在大纲卷中的比例在逐年减少,这类题目已很少见。现在的状况是学生花大量时间去做“繁、难、偏、旧”的习题,从而忽视“四基”的教学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生活经验。从“四基”的教学中说明我们的平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重视学生地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生活经验的教学。注重基本数学生活经验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难、讲偏、讲新,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应该是“一言堂”,仓促的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牢固的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学生在课堂上一次次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统计数据表明中考试卷已经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考查的重点。这也我们平时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课程中的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数学活动等在一些试卷中成为考查点,这对教学要注意教学的过程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后面要说的新题型,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因为这些题目的共性是探究性,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
在新课标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试题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考查方式。它在初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实践证明,学生的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不会因为大量的训练繁难的陈题旧题就会自然产生,也不会像旧教材一样讲一讲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工作效率问题、图形问题等就可以立即奏效。数学应用问题的困难在于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有效的迁移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所以,教学中要首先重视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的获得,前面已经谈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淡化应用题的“模式”意识。数学应用题是千变万化的,想通过几个“模式”就可以一劳永逸,这和守株待兔没有两样。另外课程中的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数学活动等也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问题的好的素材,有的教师觉得它们与考试无关是不对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的题目中也要去照顾学生的不同的知识优势、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科优势,我们要通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逐步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建立自信。除了以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课标下的数学中考试题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了一些新的题型,而规律性探究题、操作性探究题、开放性探究题是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查。这些新的题型是现在公认的培养和考查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最好题在新课标下中考特别注重从文字、图形、数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由于信息题或阅读理解题大部分试题阅读量较大,很多学生在考试时对这类试题不做,而尽力去做的学生的正确率不高,这就要求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与指导外,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文,长期坚持下来,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面对新课标下的数学中考,“题海战术”应该成为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成为过去,正如新课标所说: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参考文献
[1]张远增 等,2005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评价报告
[2]侯春霞,中考试题研究.硕士论文
[3]马海林,中学数学命题改革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4]郭清波,新课程初中数学发展性评价【M】
[5]陈作民,新课标下中考数学试题的命题趋向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 数学试题
我国初中数学命题具有比较深远的背景,特别是中考命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对象。中考承担着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依然会作为初级中学升入高级中学的一个主要依据,我国中考命题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然而,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我国的初中数学命题也显出了一定的问题。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众数学”理念对以往筛选式的考试方式提出了挑战,然而,中考成绩仍然是初级中学学生迈入高级中学的主要参考依据。
“繁、难、偏、旧”的试题在大纲卷中的比例在逐年减少,这类题目已很少见。现在的状况是学生花大量时间去做“繁、难、偏、旧”的习题,从而忽视“四基”的教学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生活经验。从“四基”的教学中说明我们的平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重视学生地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生活经验的教学。注重基本数学生活经验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难、讲偏、讲新,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应该是“一言堂”,仓促的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牢固的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学生在课堂上一次次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统计数据表明中考试卷已经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考查的重点。这也我们平时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课程中的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数学活动等在一些试卷中成为考查点,这对教学要注意教学的过程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后面要说的新题型,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因为这些题目的共性是探究性,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
在新课标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试题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考查方式。它在初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实践证明,学生的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不会因为大量的训练繁难的陈题旧题就会自然产生,也不会像旧教材一样讲一讲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工作效率问题、图形问题等就可以立即奏效。数学应用问题的困难在于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有效的迁移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所以,教学中要首先重视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的获得,前面已经谈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淡化应用题的“模式”意识。数学应用题是千变万化的,想通过几个“模式”就可以一劳永逸,这和守株待兔没有两样。另外课程中的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数学活动等也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问题的好的素材,有的教师觉得它们与考试无关是不对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的题目中也要去照顾学生的不同的知识优势、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科优势,我们要通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逐步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建立自信。除了以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课标下的数学中考试题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了一些新的题型,而规律性探究题、操作性探究题、开放性探究题是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查。这些新的题型是现在公认的培养和考查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最好题在新课标下中考特别注重从文字、图形、数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由于信息题或阅读理解题大部分试题阅读量较大,很多学生在考试时对这类试题不做,而尽力去做的学生的正确率不高,这就要求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与指导外,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文,长期坚持下来,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面对新课标下的数学中考,“题海战术”应该成为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成为过去,正如新课标所说: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参考文献
[1]张远增 等,2005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评价报告
[2]侯春霞,中考试题研究.硕士论文
[3]马海林,中学数学命题改革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4]郭清波,新课程初中数学发展性评价【M】
[5]陈作民,新课标下中考数学试题的命题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