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目标;( 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三)审美教育目标;(四)智力发展目标;(五)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目标。 这实际上是明确了语文教师的工作目标:即追求生活技能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审美、创新能力和终身受益习惯的养成等。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就能让她折射出独特的魅力。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下面我谈一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两点感受:
第一,教者要学会角色的转变
有语云:“厚德载物,润物无声。”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要面临新世纪的挑战,要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们每个老师都潜心学习,具备了较高的素质,但是要在现有模式的高考下实施素质教育还要学会自身的转变,只有用自身的言行去熏陶他们,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实现哪些方面的转变呢?
1、懒散型的老师要向勤勉自律型转变
诗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懒散型的老师是不大可能带出优秀的学生的,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是模仿的对象,本身素质不够,还谈何素质教育。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此,我们教者绝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学生起到人文性的教育。
2、理论研究型的老师要向实践型转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要随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文本知识结合起来,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学生,让他们感同身受,学会知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文本的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例如:我在教应用文这一板块时,我把自己平时收到的一些请柬,邀请函,还有自己写的一些申请等方面的东西带进课堂,现身说法,学生不仅兴致极高,而且纷纷效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来视为极其枯燥的一节课,却上得妙趣横生。
3、师长型的老师要向朋友型转变
交流从心灵开始,和谐的课堂才能迸发创造性的火花.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完全平等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互相尊重,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与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一节课,其实就是学生和老师的思想交流,你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一味地摆着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即使听了你的课,也不大可能实现真正的交流,为此我们要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用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去关爱他们。这样做,我们的学生无形中就会学会关爱别人,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一味地按考点去教学,再鲜活的东西也会失去自身的光彩,学生也会丧失兴趣,为此,在进行考点教学时,要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构建自己的课堂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素质教育与高考模式的统一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学会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从书上所学的一切,归根结底是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要学会利用我们身边的一切,来促进我们的学习。为了训练听和说,我指导学生与人交流,为了训练语言运用,我指导他们去看广高,看电视。尤其是在训练学生的字词读写时,他们叫苦连天,效果很差,于是我利用学校的资源,指导他们去读报,去上网,乃至带领他们去关注街市上的广告牌,他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最后,他们从生活中找来了很多常见错字。比如:挖墙角(脚)、啦啦队(拉拉)、做阵(镇)指挥……好多词语他们平时根本就辨别不出来,但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他们不仅兴致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也养成了规范使用文字的习惯。
后来,我又把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别字打出来,让他们归纳、总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实,网并不可怕,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指导他们,走进了生活,学生也就走进了兴趣,走进了语文的世界。
2、要鼓励学生质疑,共同探究
在执教《前赤壁赋》一文时,文本中有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学生问我月亮怎能“徘徊”于斗牛之间。我对他大加赞赏,但并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引导他们利用语境,观看画面,结合物理知识,同时鼓励其他人来作答。有的说,因为天上的云是飘动的;有的说因为苏子是在船上,船是动的;有的说是因为水是流动的。对第三种,我流露出不解之状,其他学生也纷纷质疑,该生解释道,他是有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句中得到了启发。听后,同学们都表示赞同。在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表达、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也体验到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3、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重视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我们这个社会,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没有自己的亲身实践,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悟,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无法养成创新能力。
高三上学期,我定了一个“花果山佛教文化”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去寻访,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观点。如他们明确了佛教与邪教的真正区别,了解了佛教的起源,认识到了佛教存在的意义,知道了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这样做,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关键是如何把它们落实到教学中去。当然,要想实现二者真正的统一,还有很多的工作去做。但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我们只有勤于探索,勤于实践,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闻到生活的味道,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折射出七彩光芒。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南华侨双语学校
第一,教者要学会角色的转变
有语云:“厚德载物,润物无声。”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要面临新世纪的挑战,要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们每个老师都潜心学习,具备了较高的素质,但是要在现有模式的高考下实施素质教育还要学会自身的转变,只有用自身的言行去熏陶他们,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实现哪些方面的转变呢?
1、懒散型的老师要向勤勉自律型转变
诗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懒散型的老师是不大可能带出优秀的学生的,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是模仿的对象,本身素质不够,还谈何素质教育。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此,我们教者绝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学生起到人文性的教育。
2、理论研究型的老师要向实践型转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要随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文本知识结合起来,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学生,让他们感同身受,学会知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文本的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例如:我在教应用文这一板块时,我把自己平时收到的一些请柬,邀请函,还有自己写的一些申请等方面的东西带进课堂,现身说法,学生不仅兴致极高,而且纷纷效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来视为极其枯燥的一节课,却上得妙趣横生。
3、师长型的老师要向朋友型转变
交流从心灵开始,和谐的课堂才能迸发创造性的火花.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完全平等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互相尊重,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与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一节课,其实就是学生和老师的思想交流,你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一味地摆着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即使听了你的课,也不大可能实现真正的交流,为此我们要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用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去关爱他们。这样做,我们的学生无形中就会学会关爱别人,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一味地按考点去教学,再鲜活的东西也会失去自身的光彩,学生也会丧失兴趣,为此,在进行考点教学时,要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构建自己的课堂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素质教育与高考模式的统一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学会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从书上所学的一切,归根结底是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要学会利用我们身边的一切,来促进我们的学习。为了训练听和说,我指导学生与人交流,为了训练语言运用,我指导他们去看广高,看电视。尤其是在训练学生的字词读写时,他们叫苦连天,效果很差,于是我利用学校的资源,指导他们去读报,去上网,乃至带领他们去关注街市上的广告牌,他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最后,他们从生活中找来了很多常见错字。比如:挖墙角(脚)、啦啦队(拉拉)、做阵(镇)指挥……好多词语他们平时根本就辨别不出来,但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他们不仅兴致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也养成了规范使用文字的习惯。
后来,我又把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别字打出来,让他们归纳、总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实,网并不可怕,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指导他们,走进了生活,学生也就走进了兴趣,走进了语文的世界。
2、要鼓励学生质疑,共同探究
在执教《前赤壁赋》一文时,文本中有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学生问我月亮怎能“徘徊”于斗牛之间。我对他大加赞赏,但并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引导他们利用语境,观看画面,结合物理知识,同时鼓励其他人来作答。有的说,因为天上的云是飘动的;有的说因为苏子是在船上,船是动的;有的说是因为水是流动的。对第三种,我流露出不解之状,其他学生也纷纷质疑,该生解释道,他是有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句中得到了启发。听后,同学们都表示赞同。在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表达、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也体验到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3、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重视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我们这个社会,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没有自己的亲身实践,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悟,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无法养成创新能力。
高三上学期,我定了一个“花果山佛教文化”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去寻访,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观点。如他们明确了佛教与邪教的真正区别,了解了佛教的起源,认识到了佛教存在的意义,知道了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这样做,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关键是如何把它们落实到教学中去。当然,要想实现二者真正的统一,还有很多的工作去做。但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我们只有勤于探索,勤于实践,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闻到生活的味道,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折射出七彩光芒。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南华侨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