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以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先后两次下发通知共确定12所中职学校为“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试点学校”,有组织地推广应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重庆市2002年至2007年实施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期间,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谭绍华等人,学习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验,消化、吸收项目成果,结合当前中职课题教学实际,探索建构的以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目前,除重庆有组织地在12所学校推广应用外,还应邀组织60多名教师到福州、贵阳等地进行了示范教学。普遍反映该模式对改进中职课堂教学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
一、模式建构的背景
中职学校的课堂普遍存在“学生睡、教师累”“做学分离”“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等问题。固然原因多种,但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等有重要关系。改进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应以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依据中职学生学习心理,遵循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系统改造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与运行程序。基于这一认识,重庆市在实施中澳职教项目中,依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把培养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及价值取向,以“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发展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发展反思”五个环节贯穿教学全程,并把能力发展训练环节规范化为“任务、行动、展示、评价”四个步骤,从而形成中职课堂教学“五环四步”程序性框架。
二、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主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建构课程体系、设计开发课程内容、实施质量鉴定与评价,并认为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知识广度和深度以满足技能形成为尺度,态度的培养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我们把基础能力诊断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模式应用的教学环节
本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运行分五个环节。
(一)对学生进行能力发展动员(动员环节)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
(二)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诊断(诊断环节)
这里所讲的基础能力,指的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能力所包括的知识、技能、态度分别具有怎样的基础。进行基础能力诊断的目的,一是了解各个学生的基础能力,二是根据基础能力实施分层(分组)教学或是调整教学设计,进行基础能力诊断的方法,根据课时的长短设计不同的工具。
(三)对学生进行能力发展训练(训练环节)
这是本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根据本次课的具体任务逐个进行。每个任务按照“明确任务、协作行动、展示成果、同学互评”四个步骤进行。明确任务,一般采取给小组分发任务书或导学案的方式进行。协作行动分小组进行,一般由组长组织,其他学生轮流担任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发言人等。展示成果,分组轮流进行,可以是实物的,也可以是文本、图表的,还可以是视频的。同学互评,先是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各组派出发言人对其他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鉴定(鉴定环节)
这里的能力发展水平,指的是经过了本次课全部任务训练后的能力,以课的目标为依据进行鉴定。一般采取简单测试的方式进行,同时综合训练环节的同学互评意见得出结论。
(五)组织学生进行能力发展反思(反思环节)
首先是各个组由组长组织反思,回答今天学到了什么,学的方法怎样,有什么遗憾,今后怎么办?然后,各组组长发言。
四、模式比较与创新
(一)模式比较
本模式主要借鉴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累积教学模式”和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等。主要借鉴的国内教学模式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等。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借鉴了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
(二)主要创新点
一是需求导向的学习动机引导。主张在充分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和学生“三个需求”的前提下,采取学生可感知、可领会、可认同的方式进行。二是前诊后鉴的教学目标控制。能力发展训练后,须对学生能力发展情况进行鉴定,确认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三是教少学多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做的时间一般超过三分之二,教师讲的时间一般超过三分之一,凸显学生中心、学做合一。四是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或集中或分组或集中与分组结合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
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就教师素质而言,要求具有九大能力,即: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能开展行业联系和校企合作工作;能进行课程设计及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能按照职业教育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组织实施教学;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职业能力发展情况进行鉴定和诊断;能對学生进行安全、健康和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与服务;能够不断实现专业发展。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化的问题。
任何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新的教学环境,五环四步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其教学环境必须满足理实一体教学的需要,能够进行集中理论教学,能够进行分组实操训练,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叫做“工作站”或“学习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中,应充分运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云教学”环境,获取“云教学”资源。
一、模式建构的背景
中职学校的课堂普遍存在“学生睡、教师累”“做学分离”“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等问题。固然原因多种,但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等有重要关系。改进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应以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依据中职学生学习心理,遵循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系统改造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与运行程序。基于这一认识,重庆市在实施中澳职教项目中,依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把培养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及价值取向,以“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发展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发展反思”五个环节贯穿教学全程,并把能力发展训练环节规范化为“任务、行动、展示、评价”四个步骤,从而形成中职课堂教学“五环四步”程序性框架。
二、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主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建构课程体系、设计开发课程内容、实施质量鉴定与评价,并认为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知识广度和深度以满足技能形成为尺度,态度的培养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我们把基础能力诊断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模式应用的教学环节
本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运行分五个环节。
(一)对学生进行能力发展动员(动员环节)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
(二)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诊断(诊断环节)
这里所讲的基础能力,指的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能力所包括的知识、技能、态度分别具有怎样的基础。进行基础能力诊断的目的,一是了解各个学生的基础能力,二是根据基础能力实施分层(分组)教学或是调整教学设计,进行基础能力诊断的方法,根据课时的长短设计不同的工具。
(三)对学生进行能力发展训练(训练环节)
这是本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根据本次课的具体任务逐个进行。每个任务按照“明确任务、协作行动、展示成果、同学互评”四个步骤进行。明确任务,一般采取给小组分发任务书或导学案的方式进行。协作行动分小组进行,一般由组长组织,其他学生轮流担任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发言人等。展示成果,分组轮流进行,可以是实物的,也可以是文本、图表的,还可以是视频的。同学互评,先是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各组派出发言人对其他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鉴定(鉴定环节)
这里的能力发展水平,指的是经过了本次课全部任务训练后的能力,以课的目标为依据进行鉴定。一般采取简单测试的方式进行,同时综合训练环节的同学互评意见得出结论。
(五)组织学生进行能力发展反思(反思环节)
首先是各个组由组长组织反思,回答今天学到了什么,学的方法怎样,有什么遗憾,今后怎么办?然后,各组组长发言。
四、模式比较与创新
(一)模式比较
本模式主要借鉴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累积教学模式”和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等。主要借鉴的国内教学模式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等。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借鉴了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
(二)主要创新点
一是需求导向的学习动机引导。主张在充分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和学生“三个需求”的前提下,采取学生可感知、可领会、可认同的方式进行。二是前诊后鉴的教学目标控制。能力发展训练后,须对学生能力发展情况进行鉴定,确认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三是教少学多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做的时间一般超过三分之二,教师讲的时间一般超过三分之一,凸显学生中心、学做合一。四是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或集中或分组或集中与分组结合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
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就教师素质而言,要求具有九大能力,即: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能开展行业联系和校企合作工作;能进行课程设计及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能按照职业教育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组织实施教学;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职业能力发展情况进行鉴定和诊断;能對学生进行安全、健康和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与服务;能够不断实现专业发展。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化的问题。
任何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新的教学环境,五环四步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其教学环境必须满足理实一体教学的需要,能够进行集中理论教学,能够进行分组实操训练,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叫做“工作站”或“学习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中,应充分运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云教学”环境,获取“云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