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是每个学生的基础素养之一,在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有效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优势。为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高职院校利用文学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相关教育人员提供一定借鉴,完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素质;问题;策略
  高职院校虽然主要以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为主,但也需要通过文学教育,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高职学生的精神风貌、人格、修养以及风度。促使高职学生能成长为心理健康、精神良好、人格高尚、品质优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对人文教育课重视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通常以培养高学历技术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而专业技能过硬则是确保高职学生成功就业的首要前提。所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片面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认为其它基础课程只是走形式而已,经常有意或无意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不良现象,这样就很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与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部分高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是在与高职生密切沟通的基础上,依据高职生的实际状况,科学设计教学课件,展开针对性教育。而是为了减少备课时间,经常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教学课件,从而导致其教学质量不高,人文素质培养成果不理想。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整体不高
  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综合外在显现之一,能够直接反映出学校教育质量。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将来走入社会才能更好地处理工作问题,实现自身长远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不高。很多高职学生只重视基础技能课程的学习,根本不具备学习人文知识的意识。而且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兴盛,大量外来思想涌入校园,这就极大地冲击了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很多高职学生喜欢过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节日,片面崇尚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还有些高职学生经常考试作弊,认为作弊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即使被发现也没多大关系。这都是由于高职生人文素质偏低,对一些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失去正确判断力造成的结果。
  二、高职院校利用文学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研究
  (一)创新文学教育方法
  在进行高职文学教学时,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传统的片面灌输式教学方法,将自己的一些意志强加于高职学生,促使高职生被动接受,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高职生的文学学习兴趣也不高。这就要求高职文学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文学教育方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作一个主动认识,深入理解与熟练掌握知识的水到渠成过程,而不是一个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机械过程。在与高职生密切沟通,充分了解高职生真正学习诉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科学展开相应的自主探究活动。将文学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归还给高职生,促使高职生在独立思考与切身体会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丰富魅力,培养高中生的良好人文素质。以古诗词《长恨歌》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初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形象直观地知人论世,向学生介绍一下本文的历史背景与大概内容,并引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传奇及杨贵妃之死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在亲身阅读中帮助高职生深刻體验到本文的语言美、韵律美以及蕴含的深厚情感,最后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就“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这句话表达了唐玄宗什么感情,唐李之间存不存在真正的爱情等问题展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既可以通过文学教育,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质,也可以培养高职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长期、缓慢、系统的学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不能单靠课堂教学,更应该将文学教育有效延伸与拓展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定期组织多种类型、多种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逐步培养与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比如大学校园常见的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化活动、艺术节举办以及辩论比赛等都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本质上讲,校园文化活动是逐步将人文素质外化与实践成高职生行为举止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引导高职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学习主流思想文化,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在学生的亲身参与中,潜移默化陶冶高职生的情操,启发高职生的心智,增强高职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人文素质培养中仍然存在学校方面对人文教育课重视不足,高职生人文素质整体不高等问题。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加强文学教育,通过创新文学教育方法,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逐步培养与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质,使高职生真正成长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养过高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其他文献
摘 要: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结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分批推进高校“易班”建设工作的通知》(粤教思函【2017】34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五批高校“易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我校成为第五批易班建设单位,二级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成为试点学院。  关键词:易班;易班建设;优课;
摘 要:表演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动作和语言,其中语言在表演中的统称为台词,是演员让观众对角色人物有更深刻印象的重要“工具”。表演者在进行台词解读过程中要和任务产生更多共鸣,并且让自身的表演特色和角色相互融合才能充分体现出台词的重要性以及艺术表演的魅力。一句一书中语言本身有着极高的地位,剧情中的思想、主旨、人物性格等多方面要素都需要演员通过台词进行表现,并且在面部表情和形体语言的配合下实现艺
摘 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教学中,不管是分散的化学实验还是集中式的化学实验,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化学实验教学中不断的创新方法与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核心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够从实验探究与创新的角度出发,将學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
蝴蝶結
期刊
摘 要:课堂生成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它也是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重要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课堂生成,那么将难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也难以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无法焕发出活力,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课堂生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和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在
摘 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识字教学已经成了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前提,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视识字教学,并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灵活的使用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来完成识字学习。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识字教学的策略。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可以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识字教学要把儿
摘 要:众所周知,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育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存在较多缺陷,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对目前较为落后的教育理念进行优化改良。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崇生活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与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十分贴近,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将陶行知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以该理念为创新点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
牛郎織女故事,流传已久。“七夕”来临之际,别出心裁,赞织女为爱而痴狂。——题记  诞于瑞彩千条之九天,长于霞光万道云梦间。住雕梁画栋之瑶池,食玉盘珍馐之琼浆,着花团锦绣之华服,乘鸾凤翔龙之皇舆。身份显赫,惹人艳羡,人呼织女,上天之仙。  织女之姣容,灿若喷薄而出之彤彤日;织女之美象,艳如熠熠生辉之白玉石。瓠齿如皓月,蛾眉若清扬,明眸真善睐,细肤胜凝脂。视其静,如娇花照水;观其动,如弱柳扶风。坐则沉
摘 要:农村教育要紧跟科技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學中的有效运用,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教育信息化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应该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效率、积极性、主观性等方面的改善。本文将从信息技术在农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课标对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课程更是如此,社会的不断变更和进步,让教学方式变得花样百出,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让原本有些枯燥无味的语文课程变得生动形象,精彩无限。但是,这种方式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但是同时也有些弊端,教学效果往往没有以前显著。教师,在学生的学业生涯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对其进行具有正对性的调整。  关键词:新课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