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低碳价值观、低碳动力、低碳意识、低碳态度、低碳能力和低碳行为上。通过低碳理论研究、创立创新低碳文化理念,大力宣传和重视低碳文化教育等途径和手段,加强低碳文化构建工作,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0-02
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度,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最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说:“最近的科学证据表明,重大而广泛的气候变化已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生着。例如,自上个冰期以来北极变暖的大约一半是在最近10年间发生的。”[1]全球变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对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在全球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了。低碳经济,是指在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简约俭朴、崇尚生态自然的低碳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力图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导和借鉴下,对低碳文化的内涵及构建思路加以阐述。
一、何为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人们CO2低排放的思想认识、行为态度、道德伦理、规范制度等精神因素的总和。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内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社会建设的动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低碳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低碳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对事物的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程度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反映的是事物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低碳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不仅以人为尺度,而且以更深层次的自然生态为尺度。在认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惠共生为发展的准绳。在价值关系方面,即承认自然对人的各种价值和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承认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即它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生命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要求尊重自然,以审美和欣赏的态度热爱大自然,以高尚的情怀和人性关心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物质满足与人的心灵净化之间的平衡协调,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二)低碳动力
低碳文化的核心动力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力求达到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均衡发展,即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发展既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优美的自然画卷能给人提供视觉和心灵美的享受,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灵感,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宁静而致远,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其身心平和,富有智慧,人生充实而有意义。反过来,人类在从大自然母亲那里获得慷慨馈赠的同时,心怀感恩,从而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和动力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低碳意识
首先,低碳意识表现为责任意识。由于我国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等国情限制,加之处在社会转型期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两大瓶颈,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百万民众的低碳行动是推动低碳生活的力量源泉,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斯泰纳说:“在低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这就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消费,为促进低碳发展协同努力,为兑现我国向国际做出的减排承诺做出个人应有的担当。再者,低碳意识还要具备节俭意识。节俭意识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电、节水、节能的好习惯,尽量将个人的碳排量降低。提倡“勤俭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杜绝挥霍和浪费,崇尚简约、精致而纯粹的生活。最后,推动低碳减排,还需要公众具有环保和“碳汇”意识。“碳汇”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绿化手段和方法,净化空气,吸纳空气中的CO2以美化环境的活动和过程。通过引导公众树立环保和“碳汇”意识,珍爱自然,呵护自然,共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四)低碳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倾向,是行为的预先准备,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态度决定一切。低碳态度倡导人们为履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为如期实现国家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行动。低碳态度告诉我们:低碳不只是个人的自愿行为,更是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和公民精神的有力表现。所以,有了勇担使命的责任意识和厉行节约的愿望和决心,纠正个人的浪费、不当消费的习惯,拥有给予大自然深度关怀的人文情怀和态度,那么以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乘以13亿人口汇集而成的低碳力量是难以想象和超越的。
(五)低碳能力
若要科学而有效地进行低碳,除了个人的热情外,还需要一定的低碳知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低碳常识,以提高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水平。通过家庭公约、社区公约、个人承诺等形式,组织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彼此相互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道德压力,以此约束个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努力将个人的低碳能力和热情感染他人,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共同采取行动,争当“今天你低碳了吗?”的时尚达人。
(六)低碳行为
在二十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工业文明模式是,追求最大效率的最大生产,最大开发以刺激最大消费。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浪费型生活方式”,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多买、多用、多扔”,高消费和高浪费,由此形成了“炫耀消费”“面子消费”“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心理。这种消费模式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不仅过度消耗了能源、资源,加重了地球的负担,更使人的欲望在“消费盛行”的年代变本加厉,不断膨胀,表现出了任性、放纵、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精神气质,结果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低碳行为提醒我们:“在自以为追求幸福而实为追求财富的时候,千万要头脑清醒啊。”(美国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倡导低碳行为,就要戒除个人“过度消费”“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崇尚自然,奉行节俭主义,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注重精神满足,正确处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同生态环境、资源之间保持平衡稳定。
二、构建低碳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低碳文化的理论研究
一方面,借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外文化有关或类似于“低碳文化”的思想观念,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和总结提高,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努力寻找低碳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构建低碳文化的理论表达体系,使之具有科学性、民族学和时代性。在布迪厄所言的惯习、场域双重作用指导下,挖掘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认知结构,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促使人们将低碳文化内化,转化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增强低碳文化的创新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低碳研究研发体系、以各种科技、绿色服务组织为纽带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环保中介服务组织体系。把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保障列于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优先主题,实施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3]低碳文化要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基础上有所创新,并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和时代精神,于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尽可能创造出大量丰富生动、富有文化魅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形成浓厚的低碳文化氛围,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存在价值,激发人们用低碳文化的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动员人们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呵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去。
(三)加大低碳文化宣传教育
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在全社会确立和弘扬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价值观、低碳意识和低碳道德伦理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政府鼓励、支持环保组织、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广泛开展“低碳化”系列活动,引导人们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低碳合理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科学、优雅的生活方式。强化企业和社会大众节约资源、低碳行动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产业和低碳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内涵,充分发挥低碳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低碳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以期提高其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在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固然离不开其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亦离不开文化动力的支撑。在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低碳文化应运而生了。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亚文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和宣传,使其转化为普遍的社会认同、达成共识的主流文化,以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和独到的文化魅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增添色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华红琴,翁定军编著.低碳城市:从理念到行动.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王龙.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清江论坛,2010,3.
[3]林红梅著.生态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0-02
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度,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最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说:“最近的科学证据表明,重大而广泛的气候变化已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生着。例如,自上个冰期以来北极变暖的大约一半是在最近10年间发生的。”[1]全球变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对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在全球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了。低碳经济,是指在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简约俭朴、崇尚生态自然的低碳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力图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导和借鉴下,对低碳文化的内涵及构建思路加以阐述。
一、何为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人们CO2低排放的思想认识、行为态度、道德伦理、规范制度等精神因素的总和。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内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社会建设的动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低碳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低碳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对事物的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程度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反映的是事物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低碳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不仅以人为尺度,而且以更深层次的自然生态为尺度。在认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惠共生为发展的准绳。在价值关系方面,即承认自然对人的各种价值和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承认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即它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生命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要求尊重自然,以审美和欣赏的态度热爱大自然,以高尚的情怀和人性关心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物质满足与人的心灵净化之间的平衡协调,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二)低碳动力
低碳文化的核心动力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力求达到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均衡发展,即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发展既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优美的自然画卷能给人提供视觉和心灵美的享受,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灵感,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宁静而致远,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其身心平和,富有智慧,人生充实而有意义。反过来,人类在从大自然母亲那里获得慷慨馈赠的同时,心怀感恩,从而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和动力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低碳意识
首先,低碳意识表现为责任意识。由于我国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等国情限制,加之处在社会转型期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两大瓶颈,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百万民众的低碳行动是推动低碳生活的力量源泉,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斯泰纳说:“在低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这就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消费,为促进低碳发展协同努力,为兑现我国向国际做出的减排承诺做出个人应有的担当。再者,低碳意识还要具备节俭意识。节俭意识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电、节水、节能的好习惯,尽量将个人的碳排量降低。提倡“勤俭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杜绝挥霍和浪费,崇尚简约、精致而纯粹的生活。最后,推动低碳减排,还需要公众具有环保和“碳汇”意识。“碳汇”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绿化手段和方法,净化空气,吸纳空气中的CO2以美化环境的活动和过程。通过引导公众树立环保和“碳汇”意识,珍爱自然,呵护自然,共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四)低碳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倾向,是行为的预先准备,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态度决定一切。低碳态度倡导人们为履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为如期实现国家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行动。低碳态度告诉我们:低碳不只是个人的自愿行为,更是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和公民精神的有力表现。所以,有了勇担使命的责任意识和厉行节约的愿望和决心,纠正个人的浪费、不当消费的习惯,拥有给予大自然深度关怀的人文情怀和态度,那么以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乘以13亿人口汇集而成的低碳力量是难以想象和超越的。
(五)低碳能力
若要科学而有效地进行低碳,除了个人的热情外,还需要一定的低碳知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低碳常识,以提高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水平。通过家庭公约、社区公约、个人承诺等形式,组织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彼此相互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道德压力,以此约束个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努力将个人的低碳能力和热情感染他人,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共同采取行动,争当“今天你低碳了吗?”的时尚达人。
(六)低碳行为
在二十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工业文明模式是,追求最大效率的最大生产,最大开发以刺激最大消费。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浪费型生活方式”,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多买、多用、多扔”,高消费和高浪费,由此形成了“炫耀消费”“面子消费”“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心理。这种消费模式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不仅过度消耗了能源、资源,加重了地球的负担,更使人的欲望在“消费盛行”的年代变本加厉,不断膨胀,表现出了任性、放纵、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精神气质,结果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低碳行为提醒我们:“在自以为追求幸福而实为追求财富的时候,千万要头脑清醒啊。”(美国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倡导低碳行为,就要戒除个人“过度消费”“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崇尚自然,奉行节俭主义,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注重精神满足,正确处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同生态环境、资源之间保持平衡稳定。
二、构建低碳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低碳文化的理论研究
一方面,借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外文化有关或类似于“低碳文化”的思想观念,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和总结提高,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努力寻找低碳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构建低碳文化的理论表达体系,使之具有科学性、民族学和时代性。在布迪厄所言的惯习、场域双重作用指导下,挖掘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认知结构,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促使人们将低碳文化内化,转化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增强低碳文化的创新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低碳研究研发体系、以各种科技、绿色服务组织为纽带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环保中介服务组织体系。把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保障列于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优先主题,实施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3]低碳文化要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基础上有所创新,并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和时代精神,于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尽可能创造出大量丰富生动、富有文化魅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形成浓厚的低碳文化氛围,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存在价值,激发人们用低碳文化的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动员人们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呵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去。
(三)加大低碳文化宣传教育
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在全社会确立和弘扬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价值观、低碳意识和低碳道德伦理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政府鼓励、支持环保组织、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广泛开展“低碳化”系列活动,引导人们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低碳合理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科学、优雅的生活方式。强化企业和社会大众节约资源、低碳行动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产业和低碳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内涵,充分发挥低碳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低碳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以期提高其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在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固然离不开其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亦离不开文化动力的支撑。在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低碳文化应运而生了。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亚文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和宣传,使其转化为普遍的社会认同、达成共识的主流文化,以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和独到的文化魅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增添色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华红琴,翁定军编著.低碳城市:从理念到行动.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王龙.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清江论坛,2010,3.
[3]林红梅著.生态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