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尝试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在繁忙的学习和巨大的压力下,要他们完成成堆的作业,而无暇去思考其他的更多问题。这样的情况导致他们只是被动地、浅层次地接受知识。遇到问题他们习惯问“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导致他们缺乏完整的思维方式,当然也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不足。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我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培养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提倡“打破沙锅问到底”,让学生做到“每事问”,总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为什么”。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自己去探究,从而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在学习中有所创新。
  
  二、扩展视野,丰富疑源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疑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做法有:①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和探究阅读。所谓探究阅读是指教师引出一些专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资料阅读和研究。②引导学生勤于观察,才会有所感悟,引发思考。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生的意识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不敢问,乐于做观众、听众;无需动脑、无向往兴趣使他们不愿意问。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使他们敢问乐问。一方面,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使学生觉得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不管学生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总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氛围的和谐,愿意和其他同学展开讨论,探讨问题。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敢提问,究其原因;心理素质差,发言时心慌胆怯,害怕别人笑话,不积极思考,无问题可问。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谁的问题多么肤浅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教师不该恪守师道尊严,应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应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有勇气针对教材或教师提出问题的行为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注意引导分析。这样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而且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具体做法是:
  1 针对问题,小组展开讨论。根据教学需要小组形式可以多样化,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固定的几人都可组成小组,必要时可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有记录的、有主持的、有发言的,学生的机会均等。有利于调动参与热情,使大家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而不乱,而且各组之间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2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通过这些形式来表达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参与分析探讨的学生有了展现和锻炼自己才华的机会,又能从同学热烈的掌声和欢乐的表情中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而观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
  
  五、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
  
  思想品德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当学生出现疑惑时,让学生想问,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i使学生高度兴奋,思维活跃,重点的地方教师可画龙点睛。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交流彼此的感受,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师生各自向对方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意识、问题意识就会显露出来,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教学是互动交流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比如:第一,创设课文情境。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考期待,诱发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渴望。第三,创设活动情境。比如采用“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写一写”等活动方式,展开一场师生同理论知识之间的对话,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六、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掌握提问的方法,注重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
  1 教会学生找规律t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当我们在讲授之前,不妨让学生“摸一摸”它们的规律。先让他们自己着手去解决,得出一条规律。然后再翻开书本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
  2 教会学生从多方面看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心理的、生理的、社会的、历史的、习惯的,我们总是喜欢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方面,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3 教会学生在比较中找出问题。我们知道,有了比较,才有差异,有了差异,才能更进一步地分析问题,在比较中寻求问题。
  以上是我的初步探索。教学实践告诉我: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允许他们在任何时候提出任何问题,并响亮地提出一个口号:“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观念更新推动理念创新,以文化发展推动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纵观教育发展史,历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无不重视德育教育。如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孟子、宋代的朱熹、现代的叶圣陶、魏书生等,他们都把道德教育视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德育为首,诸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也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一百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之前,巴西外交部一直处于国家外交决策的核心地位,这是巴西对外政策研究专家们的共识。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的再民主化及冷战的结束,巴西外交部这种传统的核心地位开始出现改变的迹象。来自国家和社会愈发多元化的决策参与主体在外交决策中提出自己的利益与要求,使得巴西外交部在外交决策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多元化主体的互动,巴西对外政策制定系统逐渐由以往较为封闭、集中的形式转
在刑罚执行中,"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已成为一些不法分子逃避监禁刑的手段和借口,怀孕、育婴甚至被人利用从事不法活动,任其发展将损害我国司法公信、阻碍法治建设进程
减刑和假释的适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罪犯改过自新的作用,但同时其执行当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我国的减刑假释程序采用书面方式进行审理,这样并不利于对服刑人员是否
体育是寓教育于运动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运动来丰富人类文化生活,促进人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寓道德品质教育于身体锻炼之中,使学生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直接体现在身心活动之中,受到实践的检验。    一、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形成的,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能获得
1919年《新闻报》刊发的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其寓意:广大人民一起朝着三个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吹气,人民的“气力”集中在一起,把他们吹得人仰马翻.此
目前,世界小麦的种植面积大约为22556万公顷,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统计显示,1991~2001年世界小麦平均总产量为5.27亿吨,占谷物总量的28.48%,世界小麦主要集中在亚洲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人类的生活与工作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形态,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性.作为21世纪最
在《政党系统与选民结盟》一书中,美国学者西蒙·李普赛特和斯坦·罗坎提出了政党一社会结盟理论.两位学者描述了中心与边缘、国家与宗教、土地与工业、雇主与工人等四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