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并购之路被堵死后,徐工只剩下了上市“华山一条路”,犹
如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全民公决”。这或许是最差的一条路。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凯雷并购徐工的事件因为徐工的上市似乎渐归平息。不过,徐工上市引发的猜想和质疑或许才刚刚开始。
当初,凯雷并购徐工缘于徐工要改制,徐工改制又源于徐工机械的负债运营,除了轮式起重机,其优势产品压路机和装载机均出现亏损。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环环相扣的理由链条中,人们忽视了最根本的一点:是什么让徐工机械陷入了经营困境而不得不危中求变?
如果这个问题寻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很难相信,上市会是让徐工转危为安的“灵丹妙药”。
假设徐工……
徐工不景气究竟是由“人”所致,还是由“钱”使之?
假设一,徐工的不景气主要基于管理漏洞和领导团队的低效,那么,徐工本身和有关主管部门所要做的是聘请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制度上的变革和管理队伍的调整来改变企业的工作风貌,凝聚人心,进而在技术和生产流程上革新以提高企业的工作绩效。在不具备一支合格的经理人队伍的情形下,徐工上市,不是明摆着让一群“蛀虫”来挥霍股民的钱吗?
假设二,徐工的问题出在缺乏运转资金上,那么首先也要搞清楚,徐工究竟需要多少钱才能够进入良性循环?而2005年高达20亿元的集团贷款作何用途了?
接下来,要考虑的才是“弄”钱的方式。不知道银行还愿不愿意继续贷款给徐工,也不知道如果有企业愿意并购徐工,具有何等背景和实力的企业才算合格。但无论如何,以当下徐工的经营状况,上市都不应在考虑之列。
然而,曾经声称存在诸多经营上的败笔和负担的徐工终究准备上市了。人们难免会问:经由股市上的“圈钱”行为,徐工到底意欲何为?是转嫁市场风险,还是让公众为徐工以前的经营不力来买单?人们更想知道的是:根据法律,徐工是否适合上市?徐工是经过了怎样的包装获得了上市资格?这个过程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如果一切都无懈可击,为什么以前就没有想到上市这条“阳光大道”呢?是决策者无知,是决策者不欲,还是决策者不敢?推论下去,恐怕没有哪个理性的投资者愿意买徐工的股票。
最差的选择
早前外资并购徐工,或许确如一些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事关国家安全,涉嫌“国资贱卖”。但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却并不可取。并购和贷款仍然是徐工突破资金瓶颈的最好办法。担心国资贱卖,不妨找最权威的评估机构来量度徐工的价值,一家不可信就几家互相参考;然后,在招投标程序上下足功夫,让徐工这个“女儿”找到最好的婆家。担心国家安全,我们可以在并购企业资格上严加限制,例如:只能是国企,或者只能是国内企业;还是不放心的话,干脆就由国家责令银行金融扶持或者直接注入资金好了。
出乎意料的是,在各种各样的可能中,徐工似乎被迫选择了一条最差的道路。
细心者会留意到,银行已不再愿意贷款给徐工,也没有一家国有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收购徐工,无疑,这一切都在说明:徐工资产并不优良。在并购之路被堵死后,徐工只剩下了上市这样的“华山一条路”。这种情况下,徐工上市犹如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全民公决”。不过,全民真的会买账吗?
从某种意义上,徐工上市也许只能让有关徐工的争论乱上加乱。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实在充满了太多逻辑上的悖论。
责任编辑:纪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