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句子出好文章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好句子 好文章 方法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1.030
  
  遣词造句是习作的基本功,好文章离不开好句子。如果说布局谋篇是文章的骨架,那么句子就是文章的血肉。文章有血有肉才算一篇好文章。一篇文章除了布局谋篇之外,还得看它的句子是否生动具体。我们常常会被好文章中的好句子吸引,为它叫好。
  可是,我们在学生习作中却往往看不到这些丰腴的“血肉”,其文章往往是由一些“皮包骨”的“火柴杆”搭建的,平淡无奇;其句子不生动、不具体,缺乏吸引力。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头疼,也同样困扰着教师。习作难是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叶圣陶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然而,很多学生却不能把斑斓的生活描写生动,其原因是不会把句子写生动具体。教师指导学生写不同的文章,让学生注意遣词造句各有特色。
  
  写景的句子
  
  一处迷人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会让人赏心悦目。写景,注意观察的顺序,如从远到近、从左到右,或者以自己的脚步移动为序进行观察,还要注意抓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描写。要把句子写生动具体,应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可以使句子鲜活、形象。如,有一位学生描写家中鱼缸里的小鱼就描写得很优美:“一群红色的小金鱼一会儿躲在荷叶下乘凉,一会儿快活地追逐嬉戏,一会儿沉到水底窃窃私语。”小作者既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这个句子十分生动,又充满童趣。
  又如:“树枝上挂着一团团白雪,如同一朵朵白花绽放;远处的房子上也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好像戴着一顶漂亮的白绒帽……啊,是雪把冬天装饰得如此美丽!”在这段话里,雪本是无生命无意识的,小作者运用“装饰”一词,使雪的动作有了意识,使句子生动;句中比喻修辞手法使用得当,具体形象,增添了句子的美感。
  
  写人的句子
  
  写人物少不了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等。把这些方面都原原本本写出来也未尝不可,但是对读者就缺乏吸引力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句子中突出重点进行加工。“我从电视上看到,一个从废墟下被救出来的小朋友,脸上仍挂着灿烂的笑容,不禁被她的坚强感动了。”句子中用了“灿烂”一词来修饰笑容,体现出被救的小朋友乐观、坚强的精神面貌,使句子生动。
  还可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篇《捣蛋大王》的习作,有这样的一段话:“一听到表妹要来家里做客,我急忙把摊在书桌上的课本整理好;把玩具藏到床底下……妈妈让我帮忙时,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满脑子都在想:这个‘捣蛋大王’又会来干什么坏事……”这段话中没有一句对“捣蛋大王”的直接描写,通过“我”的表现突显了捣蛋妹妹的“可怕”,让人对她的“捣蛋”能力充满好奇,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在不同的写景、写人文章中,不管运用修辞方法还是运用写作技巧,都是为了把句子写生动、具体、形象。怎样才能做到这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法:
  
  一、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这是前面提到过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使文章大放光彩。描写春天、河畔的柳枝、河面上的涟漪时,就可以这么写:晨风轻轻吹来,河畔的柳枝翩翩起舞,河面上荡起了圈圈涟漪,整个河面就像一匹抖动的大绸缎。这个句子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逼真地描绘出柳枝与河面的动态美。
  
  二、添加修饰成分
  原句是:小草钻出来了。
  改为:小草拼命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从泥土里争先恐后地钻出来,在微风中晃动着小脑袋,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这么一改就把人物的动作、语言赋予小草,生动地描述小草怎样钻出来,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样句子就生动、具体了,使文章充满了生机。
  
  三、把笼统的动作分解开
  比如说,一只大公鸭在水里捉到一条小鱼吃掉了。其中“捉”和“吃”的动作就可以分解开写成系列动作:大公鸭似乎发现水下有美味,就猛地扎进水里,双脚蹬水,屁股朝天;钻出水面时,扁阔的嘴里叼着一条小鱼,脖子一扬,吞到肚子里去了。这一连串的动作,生动且形象地再现了大公鸭捕鱼时的情景。
  
  四、放大细节
  举个例子:“我尝了一口酸菜鱼,哎呀!辣的要死。”可以放大“辣”的细节描写:“我尝了一口酸菜鱼,哎呀!辣得我眼泪直流,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鼻尖直冒汗,眼泪鼻涕一起淌……”读了原句辣得要死,我们会想到底“辣”到什么程度呢?读了放大细节的句子,我们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似的,似乎感觉“辣”在自己的嘴里。
  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多种方法,使所写的句子灵动起来,形象、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吸引人,从而使自己的习作上升到好文章的层次和水平。
  
  (责编 李景和)
其他文献
2016年9月,我的工作由安徽宁国市调动至郎溪县十字中心小学.从中学调到小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rn调到十小以后,我担任五(一)班的语文教学工
期刊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教授新课,常有一些比较固定的步骤或者模式,即一般先导入新课,再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然后开始新课的讲授。不做变通地讲背景资料,一并放在开始教学初始阶段进行出示,尤其是固化以后容易使教学僵化、模块化。教师介绍背景资料的模式化、机械化,对其脱离文本的使用,使得课堂的效率不高。那么如何引入背景资料,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效呢?一、教学初引入背景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到九学年段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多角度观察社会与生活,抓住特征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能够享受到作文写作的快乐.尽管初中作文教学有了
演唱是一种声乐艺术感情的体现,它受到生理、心理的双重操作,所以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将心理活动训练作为重中之重。良好的心理活动是演唱过程中的必要因素之一,对于演唱
不同的文章按照其语用特点有不同的文本特质,可以分成侧重语言教育的语用型文本和侧重文学教育的主题型文本。教师可以灵动地将各种有针对性、创造性的语用训练项目融合在主题型阅读教学中,这样能让学生在感受文章文学性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语文味儿。一、发现语言,探究隐性信息  发现语言的奥秘是借助语言信息的帮助,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挖掘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留意文章中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句子,然后咀嚼其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期刊
并不单单只是在乡间,世间各种的花一旦相继开起,在鄙乡,牡丹过后便是芍药,朱可梅师说到牡丹与芍药之间的区别,简短只三句,一是牡丹比芍药多一点焦墨,二是多一点水,三是芍药开
期刊
曲中宾白乃是戏曲叙事性的最佳体现方式 ,但到了明代却江河日下 ,地位竟至为“妾妇” ,成为曲词的陪衬。为了挽回这种颓势 ,身兼商人与文人的李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提出了
入课伊始,教师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字音准确、语句通顺;然后,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rn(PPT呈现以下文字:)rn 1.圈画本文的生字.rn 2.概括本
期刊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可见,“教”应因“学”而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动态生成的,教的起点应根据学习起点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调整。调整,是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起点作“处方性”分析后的施教方案和导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调整,不是只在备课中,而是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全过程。一、关联“学”的起点,在设计中调整  长期以来,教师所分析的学情却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难
期刊
小学是容易学习外来新知识和接受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六年级的语文科目,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素质,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