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的引入是授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重视课题的引入已经成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课题引入这一环节的对策。
关键词:课题引入 能力培养 适学情境 素质教育 对策
新课题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课堂的引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课题的引入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深入理解,让他们更快的接受新鲜知识,更好融入到课堂中,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课题引入这一环节不容乐观,所以只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的现状
㈠重课题记忆,轻课题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从直观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指导,而是一针见血的进入新课主题,从而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死记硬背一堂新课的结论或定义。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理解真正的数学知识,认识不到数学的美,另一方面不利于開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只能生搬硬套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不会举一反三。
㈡简化课题引入教学过程
多数教师都简化了课题引入的教学过程,通常都是对新知识的引入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然后直接进入教学例题的讲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例题的解题过程中。这样致使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机械化的做题,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习的乐趣。
㈢课题引入无创新,陈旧单一
教师在课题引入中采用单一的、孤立的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的引入模式导致学生既不能对已学知识感兴趣,又不能很好的把新知识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不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
㈣课题引入主次不分
少数教师在课题引入中分不清教学的重点与非重点,只是为了引入而引入,没有思考一节课的引入是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一概而论主次不分的引入,一方面致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的内涵,导致整节课都把握不住重心,而达不到课题引入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有可能错误的引入会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效率。
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的对策
㈠课题引入观念的创新:以学生为本,创设适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作用。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专注于课堂学习的内容。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引入,可以引导学生快乐而且迅速的进入新知识的殿堂,在里面探索宝藏。
㈡抓住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创设适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往往是由一些实际实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学生总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新课引入环节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选择素材设疑置景。新课的引入很重要,如果引入恰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⑴利用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闻,创设愉快的数学情境。许多数学知识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譬如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杨辉三角形能够探究二项式系数的规律;古印度国王拉姆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塞萨的故事;斐波那契数列(兔子数列);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这些事例能够开拓学生视野,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深奥而且有趣的,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⑵利用实际问题,启发概念原型,创设教学情境。数学知识大部分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而来的,因而多数可以寻找到实际背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熟知的现象入手,挖掘出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反映知识本质的内容,让学生去体验,去认知,去概括,甚至去创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更适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⑶在数学试验中创设教学情境。譬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时,通过让学生运用复写纸来画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活动时适时的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到问题中,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㈢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
在将新课题引入教学中时,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使新旧知识同化教学,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化的认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加对数学知识的长久记忆力,还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㈣重视课题引入时主次分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析教学内容的主次,抓住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实质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题引入教学:
首先,重视教材,提倡“咬文嚼字”,避免“混淆不清”。初中数学教材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强调逻辑顺序,后文知识的陈述前文知识为基础,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所以作为数学老师,要吃透数学课本,要分清楚重难点,在引入过程中要突出重点,不要把学生引致了本节课的课题之外。
其次,依托教材,取舍有度,边学边用,应用到位。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尽快的运用,在运用中进一步的巩固新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熟练的技巧。
再次,钻研教材,把握全局,在引入时做到层层递进。由于人们的认识总是层层深入,由低级到高级过度的,因此初中的数学知识也应该是螺旋状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的引入时不要突然一次展开而要做到层层递进。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课题引入的教学环节,没有固定的模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前苏联数学家辛钦曾说过:“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能尽可能的看到新概念、新理论的引入是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中新课引入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洪华,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三注重”[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04).
[2]顾冷沅,教学实验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
[5]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日报出版社。
关键词:课题引入 能力培养 适学情境 素质教育 对策
新课题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课堂的引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课题的引入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深入理解,让他们更快的接受新鲜知识,更好融入到课堂中,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课题引入这一环节不容乐观,所以只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的现状
㈠重课题记忆,轻课题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从直观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指导,而是一针见血的进入新课主题,从而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死记硬背一堂新课的结论或定义。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理解真正的数学知识,认识不到数学的美,另一方面不利于開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只能生搬硬套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不会举一反三。
㈡简化课题引入教学过程
多数教师都简化了课题引入的教学过程,通常都是对新知识的引入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然后直接进入教学例题的讲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例题的解题过程中。这样致使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机械化的做题,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习的乐趣。
㈢课题引入无创新,陈旧单一
教师在课题引入中采用单一的、孤立的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的引入模式导致学生既不能对已学知识感兴趣,又不能很好的把新知识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不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
㈣课题引入主次不分
少数教师在课题引入中分不清教学的重点与非重点,只是为了引入而引入,没有思考一节课的引入是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一概而论主次不分的引入,一方面致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的内涵,导致整节课都把握不住重心,而达不到课题引入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有可能错误的引入会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效率。
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的对策
㈠课题引入观念的创新:以学生为本,创设适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作用。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专注于课堂学习的内容。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引入,可以引导学生快乐而且迅速的进入新知识的殿堂,在里面探索宝藏。
㈡抓住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创设适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往往是由一些实际实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学生总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新课引入环节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选择素材设疑置景。新课的引入很重要,如果引入恰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⑴利用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闻,创设愉快的数学情境。许多数学知识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譬如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杨辉三角形能够探究二项式系数的规律;古印度国王拉姆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塞萨的故事;斐波那契数列(兔子数列);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这些事例能够开拓学生视野,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深奥而且有趣的,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⑵利用实际问题,启发概念原型,创设教学情境。数学知识大部分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而来的,因而多数可以寻找到实际背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熟知的现象入手,挖掘出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反映知识本质的内容,让学生去体验,去认知,去概括,甚至去创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更适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⑶在数学试验中创设教学情境。譬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时,通过让学生运用复写纸来画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活动时适时的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到问题中,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㈢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
在将新课题引入教学中时,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使新旧知识同化教学,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化的认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加对数学知识的长久记忆力,还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㈣重视课题引入时主次分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析教学内容的主次,抓住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实质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题引入教学:
首先,重视教材,提倡“咬文嚼字”,避免“混淆不清”。初中数学教材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强调逻辑顺序,后文知识的陈述前文知识为基础,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所以作为数学老师,要吃透数学课本,要分清楚重难点,在引入过程中要突出重点,不要把学生引致了本节课的课题之外。
其次,依托教材,取舍有度,边学边用,应用到位。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尽快的运用,在运用中进一步的巩固新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熟练的技巧。
再次,钻研教材,把握全局,在引入时做到层层递进。由于人们的认识总是层层深入,由低级到高级过度的,因此初中的数学知识也应该是螺旋状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的引入时不要突然一次展开而要做到层层递进。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课题引入的教学环节,没有固定的模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前苏联数学家辛钦曾说过:“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能尽可能的看到新概念、新理论的引入是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中新课引入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洪华,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三注重”[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04).
[2]顾冷沅,教学实验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
[5]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