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在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就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 键 词] 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60-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创新创业成为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新目标,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推广帮助大学生群体低成本、高效率完成创新、创业,但大学生要想在校园内完成创新创业仅仅依靠互联网并不现实。本文将从教学角度分析现阶段高校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现状
(一)创建校内实训基地,设置情境模拟实践。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多利用实训室通过软件平台创设情境来完成模拟实训,如贝腾公司、用友等针对高校学生实践的各种软件。实训室的建立及软件的购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营管理行业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软件不断更新也需要资金和时间。这些加大了经管类实践教学的成本。对于学生,软件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缺乏真实性,进入情境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较低,在了解实训课程设计思路和任务,完成实践任务时较敷衍,最终实践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建立校企合作,半工半学完成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的合作模式。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方法,也是继校园内建设教学实训基地之后为改善校园实训基地的技术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而兴起的一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主要以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设置、根据岗位职责设立教学目标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但由于企业投入有限并且是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对于经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并不明显。无论是学校引进企业、工学交替、校企互动或是订单式合作,多是以熟悉、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岗位职责学习为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
(三)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企业参观、顶岗实习巩固学生实践基础,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建设创业孵化中心帮助学生。双创让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高校应当为大学生创业注入“催化剂”,帮助其进行创新创业。多数资金充裕的学校通过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这个创业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创业、学生开展实体经营,培养良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进而扩大“催化”辐射,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但现阶段创业孵化中心创建标准不一,各功能模块分工明确,多是以指导和引导为主,缺乏企业参与实践,因此具体创新创业的成果需要时间验证。
(五)以团队竞赛带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在高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高校及企业联合举办的团队职业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贝腾科技公司联合各高校举办的《创业之星》《创业总动员》《经管总动员》《营销之道》《电子沙盘》《创业能手》《销售之道》等全系列的基于电脑模拟的实战训练产品。这些产品既可以用于校园实践教学,亦可以通过网络模拟进行校园企业交流学习,举办竞赛,利用网络把创业教育普及覆盖到所有在校大学生。目前这是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成本最低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存在弊端,如,大多数产品需要借助计算机和实训室完成,考虑经费问题学校的实训室并不是开放式的,只有课堂使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持续性有很大的干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目前高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进入校园时间较短,各高校都在摸索进行,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课时安排随意、课程内容规划不完整、课程设计多样、课程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较少。
(二)创业实践教育实行的时间较短,教师学习机会、学习时间较少导致我们创新创业实践观念落后。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自己无关,甚至把创业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企业家速成班”,忽略了创业教育对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则认为高职学生不具备创新、创业的潜力与资质,在实践教育中中专业技能训练轻创业意识培养,导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三)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我国创業教育起步较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方面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创业指导教师。学校现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由于从教时间较长与社会脱轨严重,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理念、技能的提升多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完成,但校企合作并不能深入企业工作模式,以致教师对企业的发展、生产、预算、营销模式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无法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开发系列实践课程,从而教学质量难以评估,教学成果理论性、强可行性小。 (四)激励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实践考核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考核;二是部分学校采用学分认定考核机制及将创新创业实践考核分为四部分——创新实践、创业实践、技能实践、素质拓展赋予学分制进行实践学分考核;三是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折算为学分算入学习总学分。目前的激励考核制度注重对实践结果的考核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习中在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学习钻研方面的提升,過于片面。
(五)经费投入较大,回报较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实训场地,实践教学素材,开发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引进优秀的企业、教师人才。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要时间、契机获得经济回报和更多资源的投入方会产出。
(六)学生自身知识与经验的缺失
1.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缺乏具体的市场开拓经验和实际管理能力;凭单一的专业知识创业很困难,并且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对社会的市场经济不熟悉,经验少,缺乏市场意识,学历与创业意识成负相关。
2.学生创业项目有局限性,集中在学习用品、电子产品、图书、食品、二手物品交换、送餐等。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市场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只停留在理论上,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往往把市场都局限在校园里。另外,学生自我认知也具有局限性,尤其是对自身的认知不足,再加上企业管理经验的匮乏,在做某些决定时会出现徘徊不定的情况。
3.学生能够创新创业的时间和资源也有限。在校大学生还是以学业为主,平时需要上课,期末还要为考试而奋斗,能够专心投入创业中的时间很有限,容易被中断。
4.在吸引投资方面,更注重利用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人的目光,忽略了项目的商业价值更能吸引投资人的注意。
三、解决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校园内运行、营业。基于学校经费投入、师资匮乏及学生本身经验缺乏,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创建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均可利用平台进行实践、经营活动。实践平台既可以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又可进行正常经营活动,一方面解决现阶段校园内创新、创业活动难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学生、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学生、教师借此实战性实践积累经验,企业可以参与指导完成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可以借助平台完善教学资源,节省经费。同时,实践平台的运行营业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市场动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建设师资队伍。引进企业资源与优秀的企业经理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对于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帮助其实现市场化,完成创业项目。同时,将优秀的教师送入企业进行完整实践学习,根据专业配置岗位,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市场动态及岗位需求,培养师资。
(三)学校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学习的保障机制
1.增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多为实践指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较匮乏需增设理论指导课程,指导学生编写创业计划书,创业项目论述、讲演。
2.配备创新创业项目专业指导教师。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相关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实践学习,对于有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引进资源,实现项目转型。
3.学校提供政策鼓励,如:保留学籍,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校内外专项经费与贷款指导并资助学生完成项目转型;对实践过程及结果进行双重考核,允许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折算学分计算总成绩;增设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等。
参考文献:
[1]陈列平,方楠,周阳杰,等.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培育[J].临沂大学学报,2014(10);35-36.
[2]胡银涛.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资源配置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11):3-4.
[关 键 词] 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60-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创新创业成为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新目标,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推广帮助大学生群体低成本、高效率完成创新、创业,但大学生要想在校园内完成创新创业仅仅依靠互联网并不现实。本文将从教学角度分析现阶段高校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现状
(一)创建校内实训基地,设置情境模拟实践。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多利用实训室通过软件平台创设情境来完成模拟实训,如贝腾公司、用友等针对高校学生实践的各种软件。实训室的建立及软件的购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营管理行业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软件不断更新也需要资金和时间。这些加大了经管类实践教学的成本。对于学生,软件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缺乏真实性,进入情境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较低,在了解实训课程设计思路和任务,完成实践任务时较敷衍,最终实践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建立校企合作,半工半学完成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的合作模式。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方法,也是继校园内建设教学实训基地之后为改善校园实训基地的技术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而兴起的一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主要以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设置、根据岗位职责设立教学目标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但由于企业投入有限并且是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对于经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并不明显。无论是学校引进企业、工学交替、校企互动或是订单式合作,多是以熟悉、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岗位职责学习为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
(三)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企业参观、顶岗实习巩固学生实践基础,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建设创业孵化中心帮助学生。双创让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高校应当为大学生创业注入“催化剂”,帮助其进行创新创业。多数资金充裕的学校通过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这个创业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创业、学生开展实体经营,培养良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进而扩大“催化”辐射,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但现阶段创业孵化中心创建标准不一,各功能模块分工明确,多是以指导和引导为主,缺乏企业参与实践,因此具体创新创业的成果需要时间验证。
(五)以团队竞赛带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在高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高校及企业联合举办的团队职业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贝腾科技公司联合各高校举办的《创业之星》《创业总动员》《经管总动员》《营销之道》《电子沙盘》《创业能手》《销售之道》等全系列的基于电脑模拟的实战训练产品。这些产品既可以用于校园实践教学,亦可以通过网络模拟进行校园企业交流学习,举办竞赛,利用网络把创业教育普及覆盖到所有在校大学生。目前这是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成本最低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存在弊端,如,大多数产品需要借助计算机和实训室完成,考虑经费问题学校的实训室并不是开放式的,只有课堂使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持续性有很大的干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目前高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进入校园时间较短,各高校都在摸索进行,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课时安排随意、课程内容规划不完整、课程设计多样、课程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较少。
(二)创业实践教育实行的时间较短,教师学习机会、学习时间较少导致我们创新创业实践观念落后。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自己无关,甚至把创业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企业家速成班”,忽略了创业教育对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则认为高职学生不具备创新、创业的潜力与资质,在实践教育中中专业技能训练轻创业意识培养,导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三)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我国创業教育起步较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方面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创业指导教师。学校现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由于从教时间较长与社会脱轨严重,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理念、技能的提升多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完成,但校企合作并不能深入企业工作模式,以致教师对企业的发展、生产、预算、营销模式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无法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开发系列实践课程,从而教学质量难以评估,教学成果理论性、强可行性小。 (四)激励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实践考核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考核;二是部分学校采用学分认定考核机制及将创新创业实践考核分为四部分——创新实践、创业实践、技能实践、素质拓展赋予学分制进行实践学分考核;三是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折算为学分算入学习总学分。目前的激励考核制度注重对实践结果的考核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习中在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学习钻研方面的提升,過于片面。
(五)经费投入较大,回报较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实训场地,实践教学素材,开发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引进优秀的企业、教师人才。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要时间、契机获得经济回报和更多资源的投入方会产出。
(六)学生自身知识与经验的缺失
1.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缺乏具体的市场开拓经验和实际管理能力;凭单一的专业知识创业很困难,并且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对社会的市场经济不熟悉,经验少,缺乏市场意识,学历与创业意识成负相关。
2.学生创业项目有局限性,集中在学习用品、电子产品、图书、食品、二手物品交换、送餐等。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市场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只停留在理论上,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往往把市场都局限在校园里。另外,学生自我认知也具有局限性,尤其是对自身的认知不足,再加上企业管理经验的匮乏,在做某些决定时会出现徘徊不定的情况。
3.学生能够创新创业的时间和资源也有限。在校大学生还是以学业为主,平时需要上课,期末还要为考试而奋斗,能够专心投入创业中的时间很有限,容易被中断。
4.在吸引投资方面,更注重利用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人的目光,忽略了项目的商业价值更能吸引投资人的注意。
三、解决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校园内运行、营业。基于学校经费投入、师资匮乏及学生本身经验缺乏,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创建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均可利用平台进行实践、经营活动。实践平台既可以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又可进行正常经营活动,一方面解决现阶段校园内创新、创业活动难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学生、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学生、教师借此实战性实践积累经验,企业可以参与指导完成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可以借助平台完善教学资源,节省经费。同时,实践平台的运行营业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市场动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建设师资队伍。引进企业资源与优秀的企业经理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对于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帮助其实现市场化,完成创业项目。同时,将优秀的教师送入企业进行完整实践学习,根据专业配置岗位,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市场动态及岗位需求,培养师资。
(三)学校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学习的保障机制
1.增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多为实践指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较匮乏需增设理论指导课程,指导学生编写创业计划书,创业项目论述、讲演。
2.配备创新创业项目专业指导教师。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相关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实践学习,对于有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引进资源,实现项目转型。
3.学校提供政策鼓励,如:保留学籍,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校内外专项经费与贷款指导并资助学生完成项目转型;对实践过程及结果进行双重考核,允许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折算学分计算总成绩;增设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等。
参考文献:
[1]陈列平,方楠,周阳杰,等.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培育[J].临沂大学学报,2014(10);35-36.
[2]胡银涛.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资源配置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