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竞技体育中的腐败现象为研究背景,对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认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缺失,不仅给运动员自身道德修养造成了一定的缺陷,还与当代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给运动员的就业带来了压力、阻碍了运动员潜力的发挥,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文化素质 腐败现象 运动员
一、体育竞赛中的腐败现象及影响
(一)腐败现象的滋生
1.兴奋剂的使用。兴奋剂问题是名利刺激带来的负效应,也是现代体育人心中最痛恨的手段。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员使用的兴奋剂种类也越来越多,服用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兴奋剂的服用不仅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破坏服用者的幸福,而且给体育的精神带来了重大危害,使人们对优异成绩和奖牌的信任感产生了动摇。
2.运动员参赛资格造假。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由于体育竞赛项目的发展是由政府来调控,不少地方政府以此把体育当作自身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常常在运动员资格问题上做手脚。包括谎报年龄、改变身份,甚至伪造国籍,男扮女装、冒名顶替等。花样百出,手段新奇。
3.“假球”、“黑哨”现象。“假球”、“黑哨”现象主要是在足球项目中凸显。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项目,也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项目之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当下最有前景、最有商机的体育市场。但足球比赛中的“假球”、“黑哨”的腐败现象已经使中国足坛乌烟瘴气、臭名昭著。
(二)腐败现象的影响
竞技体育的腐败现象是在个人利益或是集体利益的驱使下产生的,它的腐败在特定的體育领域造成了特别的影响,不但使我国竞技体育不能提高,反而会造成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巨大的阻碍。如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从而使得体育与增强体质、振奋精神和提高素质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也破坏了体育的伦理道德,影响了体育人的诚信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2]。
二、运动员文化素质落后的原因及影响
体制的“重训轻文”现象是促使运动员通过专业训练,逃避学习压力的罪魁祸首。运动员借此机会,把学习当作强度训练后的调整,对自身要求放低、自我放纵。体制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管理部门对运动员教育资金和师资力量投入意识的怠慢,教育方式的过于单一,使运动员觉得很枯燥、乏味,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其次,家庭环境是对运动员产生主观影响的关键所在。父母的品德教育和人生价值观对运动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运动员专业化年龄偏早,培养周期长,运动员错过了最佳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运动员文化素质的落后使运动员与教练员在训练问题的沟通上务必带来一定的困难,对退役后的就业问题产生压力,对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也会造成一定的缺陷。使运动员的教育生涯阶段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
三、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一)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发展“绿色体育”的基础
文化教育的程度与一个人自身的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由于专业运动员长期待在体校或运动队,文化学习因为外界的纵容、领导的放纵、自身的膨胀等多种因素一直不被重视,在竞赛中常常会出现违背体育道德、不尊重对手与裁判等负面现象,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体育道德理念,也完全破坏了体育运动的形象。因此,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是竞技体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3]。
(二)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是运动员提高专业能力的前提条件
随着科学训练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能力日益更新,运动成绩也越来越接近人体的潜在身体极限,运动员要想突破身体极限就必须使先天性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此,运动员需要经历一段长期而系统的科学训练才能达到。而科学训练本身就涉及到遗传学、形态学和训练学等多学科领域,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对自身就不会有深刻地认识,对专业动作有独到的见解,就很难将自己的理解与动作结合训练,突破与创新更是纸上谈兵[4]。因此,专业运动员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掌握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改变自己的智能结构,以便更好地为训练比赛所用。
(三)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一个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是短暂的,无论他们在当运动员时是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当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都要面对新的人生选择。运动员长期从事体育事业,文化基础不太好,掌握的文化知识很浅薄,缺乏一定的社会就业必备的技术、技能,参与社会竞争实力不够,因此运动员退役后的问题成为了一个根本的难题。而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会造成优秀后备人才的进出受阻,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势必会影响运动队的稳定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坚持“竞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我国运动员实行的是三级训练体制,基本上很早就离开学校进入业余体校,在较为封闭的环境里训练和生活。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高负荷、大强度的训练中,思想都集中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中。导致与同龄人比较,在文化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以致造就了运动员竞技场上的“巨人”和社会中的“矮子”这一形象,并在素质方面遭到社会的多方质疑,我国运动员培养机制在这一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基本上都是出自高校,他们在培养专业能力和提高文化素质水平两方面做到了两不误。因此,加强对运动员早期文化教育的人文关怀,才是我国竞技体育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
(二)正确的引导,激发运动员学习动力
体育运动员对充满激情、刺激的事物感兴趣,对枯燥的学习却毫无动力。他们认为训练的目的就是拿奖牌,只要获得好成绩,一切都会有的,从而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但训练和竞赛只是他们生活的小部分,一个过程,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必然会禁锢其思想,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潜力。因此我们要引导运动员改变观念,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协调学与练之间的矛盾,充分调动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人文素质
教师是施实文化教育的关键。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提高,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密不可分的。教练员在运动队就是运动员的榜样,但当前教练员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首先应加强教练员文化素质方面的建设。建立教练员学习与培训机制,通过自学、培训、进修、引进等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运动员在他们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育观,摈弃虚假的价值观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6]。
(四)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教育管理
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成效高低关键体现于完善的运行机制。“竞教结合”问题的主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更是涉及到我国训练体制如何更合理改革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各个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一整套既适应运动训练规律,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文化教育管理制度。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将竞技体育回归到高校才是“以人为本”的主旋律。
五、结论
竞技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金牌,而是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运动员文化素质与运动成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当前,运动员的文化缺失现象对竞技体育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此现象已经影响到了竞技体育的本质、过程和结果。所以,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水平对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石书伟.我国体育竞赛腐败成因透析与治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5):1-2.
[3] 李智伟.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10(1):5-7.
[4] 金锐.浅谈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J].科技园地.2005.
[5] 蒋新国.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现象的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7):19-22.
[6] 彭亦兵,彭小芸.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成教育研究.
[7] 苏树斌.论竞技体育给社会带来的“伤痕文化”[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3-4.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文化素质 腐败现象 运动员
一、体育竞赛中的腐败现象及影响
(一)腐败现象的滋生
1.兴奋剂的使用。兴奋剂问题是名利刺激带来的负效应,也是现代体育人心中最痛恨的手段。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员使用的兴奋剂种类也越来越多,服用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兴奋剂的服用不仅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破坏服用者的幸福,而且给体育的精神带来了重大危害,使人们对优异成绩和奖牌的信任感产生了动摇。
2.运动员参赛资格造假。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由于体育竞赛项目的发展是由政府来调控,不少地方政府以此把体育当作自身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常常在运动员资格问题上做手脚。包括谎报年龄、改变身份,甚至伪造国籍,男扮女装、冒名顶替等。花样百出,手段新奇。
3.“假球”、“黑哨”现象。“假球”、“黑哨”现象主要是在足球项目中凸显。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项目,也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项目之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当下最有前景、最有商机的体育市场。但足球比赛中的“假球”、“黑哨”的腐败现象已经使中国足坛乌烟瘴气、臭名昭著。
(二)腐败现象的影响
竞技体育的腐败现象是在个人利益或是集体利益的驱使下产生的,它的腐败在特定的體育领域造成了特别的影响,不但使我国竞技体育不能提高,反而会造成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巨大的阻碍。如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从而使得体育与增强体质、振奋精神和提高素质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也破坏了体育的伦理道德,影响了体育人的诚信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2]。
二、运动员文化素质落后的原因及影响
体制的“重训轻文”现象是促使运动员通过专业训练,逃避学习压力的罪魁祸首。运动员借此机会,把学习当作强度训练后的调整,对自身要求放低、自我放纵。体制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管理部门对运动员教育资金和师资力量投入意识的怠慢,教育方式的过于单一,使运动员觉得很枯燥、乏味,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其次,家庭环境是对运动员产生主观影响的关键所在。父母的品德教育和人生价值观对运动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运动员专业化年龄偏早,培养周期长,运动员错过了最佳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运动员文化素质的落后使运动员与教练员在训练问题的沟通上务必带来一定的困难,对退役后的就业问题产生压力,对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也会造成一定的缺陷。使运动员的教育生涯阶段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
三、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一)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发展“绿色体育”的基础
文化教育的程度与一个人自身的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由于专业运动员长期待在体校或运动队,文化学习因为外界的纵容、领导的放纵、自身的膨胀等多种因素一直不被重视,在竞赛中常常会出现违背体育道德、不尊重对手与裁判等负面现象,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体育道德理念,也完全破坏了体育运动的形象。因此,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是竞技体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3]。
(二)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是运动员提高专业能力的前提条件
随着科学训练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能力日益更新,运动成绩也越来越接近人体的潜在身体极限,运动员要想突破身体极限就必须使先天性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此,运动员需要经历一段长期而系统的科学训练才能达到。而科学训练本身就涉及到遗传学、形态学和训练学等多学科领域,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对自身就不会有深刻地认识,对专业动作有独到的见解,就很难将自己的理解与动作结合训练,突破与创新更是纸上谈兵[4]。因此,专业运动员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掌握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改变自己的智能结构,以便更好地为训练比赛所用。
(三)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一个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是短暂的,无论他们在当运动员时是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当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都要面对新的人生选择。运动员长期从事体育事业,文化基础不太好,掌握的文化知识很浅薄,缺乏一定的社会就业必备的技术、技能,参与社会竞争实力不够,因此运动员退役后的问题成为了一个根本的难题。而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会造成优秀后备人才的进出受阻,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势必会影响运动队的稳定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坚持“竞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我国运动员实行的是三级训练体制,基本上很早就离开学校进入业余体校,在较为封闭的环境里训练和生活。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高负荷、大强度的训练中,思想都集中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中。导致与同龄人比较,在文化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以致造就了运动员竞技场上的“巨人”和社会中的“矮子”这一形象,并在素质方面遭到社会的多方质疑,我国运动员培养机制在这一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基本上都是出自高校,他们在培养专业能力和提高文化素质水平两方面做到了两不误。因此,加强对运动员早期文化教育的人文关怀,才是我国竞技体育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
(二)正确的引导,激发运动员学习动力
体育运动员对充满激情、刺激的事物感兴趣,对枯燥的学习却毫无动力。他们认为训练的目的就是拿奖牌,只要获得好成绩,一切都会有的,从而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但训练和竞赛只是他们生活的小部分,一个过程,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必然会禁锢其思想,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潜力。因此我们要引导运动员改变观念,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协调学与练之间的矛盾,充分调动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人文素质
教师是施实文化教育的关键。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提高,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密不可分的。教练员在运动队就是运动员的榜样,但当前教练员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首先应加强教练员文化素质方面的建设。建立教练员学习与培训机制,通过自学、培训、进修、引进等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运动员在他们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育观,摈弃虚假的价值观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6]。
(四)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教育管理
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成效高低关键体现于完善的运行机制。“竞教结合”问题的主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更是涉及到我国训练体制如何更合理改革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各个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一整套既适应运动训练规律,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文化教育管理制度。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将竞技体育回归到高校才是“以人为本”的主旋律。
五、结论
竞技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金牌,而是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运动员文化素质与运动成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当前,运动员的文化缺失现象对竞技体育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此现象已经影响到了竞技体育的本质、过程和结果。所以,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水平对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石书伟.我国体育竞赛腐败成因透析与治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5):1-2.
[3] 李智伟.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10(1):5-7.
[4] 金锐.浅谈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J].科技园地.2005.
[5] 蒋新国.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现象的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7):19-22.
[6] 彭亦兵,彭小芸.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成教育研究.
[7] 苏树斌.论竞技体育给社会带来的“伤痕文化”[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