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1万年前中国人已用陶质炊具烹煮食物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中,考古人员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一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后的陶制品。这是迄今我国汉水流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制品,表明当时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陶质炊具烹煮食物。
  河南省淅川县马蹬镇吴营村的坑南遗址,位于汉江最大支流——丹江左岸的第二级阶地上。丹江流域是我国南、北方气候过渡区,也是古人类南北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地带。专家根据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制品推测,这里一直是古人类活动的场所,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还是一个石器加工场。
  考古人员在坑南遗址距今1万年前后的地层中,先后出土了20余片陶器残片,主要为夹砂陶,颜色以褐色为主,可分为红褐陶、灰褐陶、深褐陶和灰陶等,烧制温度较低,质地疏松,经测量胎厚0.5厘米~0.8厘米,厚度中等偏薄。专家综合陶质、陶色和火候等因素分析,这批陶片是迄今为止汉水流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制品。
  此外,坑南遗址还发现1件研磨球和几件石磨盘,质料多为褐色或黄褐色细砂岩,个别为石英砂岩。石磨盘有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几种,研磨球为不规则球形,有两个研磨面,从磨损情形看已经过长时间使用。
  主持发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宋国定说,距今1万年前后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早期农业起源的关键时期。从坑南遗址出土文化遗物分析,此时生活模式正发生变化,比如开始出现数量较多的烧土块、研磨用器,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石器加工农作物,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用火,并用陶质炊具烹煮食物。
  他认为,坑南遗址的发掘丰富了汉水流域早期人类活动资料,有助于研究古人类在汉水流域的生产、行为方式,同时为了解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面貌、进一步探讨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以及这一地区陶器起源与早期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腾讯科学)
其他文献
摘要树种选择应该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要求的综合体现,也是造林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所用手段的有机结合。正确地处理好树种的特性,造林地的特点和造林的目的性之间的关系,才能把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  关键词造林地区;选择;树种  中图分类号S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11-0008-01    选择造林树种虽然是一件重要的事,但真正要选得好,却并不容易,这主要是我国的自然条件比
第三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在澳门举办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和澳门民政总署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10月22日在澳门科学馆开幕。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中国科技馆副馆长辛兵,广东科学中心主任王可炜,澳门民政总署管理委员会主席谭伟文,梁冠峰委员,潘永华部长,陈玉芬处长,澳门科学馆高级经理梁思聪,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教育
【正】2011 年 9 月 15 日 ,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暨 IEEE 云计算与智能系统国际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召开。此次高峰论坛正值世界人工智能诞生 55 周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C语言在单片机上的特点,单片机系统对C语言具体要求,介绍了IC卡读写器的设计。
本文针对路桥施工中测量放样工作,对中线放样、水准测量以及现代路桥施工测量新技术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结合相关施工经验对路桥施工的测量放样过程及其万法作简要介绍。
"一带一路"从提出到实践,不仅带有强烈具象的空间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抽象意义的文化符号。"丝绸之路"作为典型的点—轴模式的空间全方位合作系统,是最具魅力和特色的线路性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