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的“中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范畴,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按照中庸的原则方法去做,才能有恰到好处的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庸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庸;和谐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11)01-0103-03
中道观念由来久远,它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一直传至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道统正传。孔子把它作为“至德”备加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孔子看来,任何独立的德目,都有流于偏颇的可能,因此必须用中庸原则来调节,使之贯彻于任何道德条目之中,这样才能使各种品格,甚至对立的品格相辅相成。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庸也》)。孔子的中庸原则,反对过犹不及,强调中和、和谐,用“叩其两端”来把握事物之对待,反对固执一端而失之偏激或片面,这成为儒学的主要思想方法,同时中庸也是儒学的道德原则。
一、中庸思想的含义及演变
“中庸”里的“中”首先是“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动词含义。这个含义我们今天也在用,如“你这话很中听”的“中”就是这个含义。在儒家典籍中,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孟子·盡心下》,这里的“中”就是适宜、符合的意思,《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大戴礼记,保傅》说:“化与心成,故中道者性。”所有这些“中道”都是中于道,合于道的意思,和折中调和、中间道路。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儒家的“中道”究意是指“中”什么“道”呢?这个“道”就是“礼”,儒家所谓的“中庸”应该首先指的是适宜,符合“礼”的行为,“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适宜、符合实用。也就是符合“礼”。”’在《礼记,仲尼燕居》中:“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道……子贡越庸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由此可见孔子所谓“中”是以“礼”的要求为标准的。L3’
随着“中礼”的深入,“中庸”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如《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这里“中”就已常常用于指人的内心世界,如《礼记,乐记》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左传》中所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中庸》所以用“中”是为了说明,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内心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由此一来,“中”就把内外贯通起来了,一方面“中”是内在的,指人内心的某种状态,也即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现于外部行为上的“中道”,合于礼,内心的“中”是行为“中道”的前提,而行为的“中道”则是内心之“中”的结果。因此,中庸与“中道”、“中和”等语词具有根本意义上的一致性。庸释为“用”,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又寓恒常、平常之意。常道不变,真理平凡。北宋二程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程氏经说,论语解》)。总的来说,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表达与实现。这也就是《中庸》所谓“致中和”、“合内外之道”。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思想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微妙把握和调节。
子思进一步阐发了中庸的含义。《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相当于“之内”,“和”相当于“庸”。中庸之道就是通过“执中”,而达到“中和”。《中庸》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才能行“中庸之道”,舜之所以为舜,就是能“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致中和”是于思对孔子中庸思想的发挥和完善。“致”有“极尽”、“达到”之意,“致中和”即“极尽中和”。“致中和”能做到“人存政举”,国治民安。“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二十章)。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使之和睦、和谐,符合中和之道,最终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对于宇宙万物“致中和”可以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一章)。子思认为使宇宙万物致中和就能尽性,人和万物都具有天赋之性。人物之性相通,能尽人之性,也就能尽物之性。在一定意义上“中和”又称为“诚”。”’《中庸》认为“诚”是达到“中庸之道”的关键一步。“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二十五章),“诚”产生了宇宙万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二十章),“诚”作为天道是万物的根本,作为人道是在人的本性之中,尽人的本性就可以达到“诚”。于思认为“中和”与“诚”根本上是一致的,提出“诚”的概念,旨在论证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在“诚”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董仲舒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发展为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春秋繁露,天道无二》),这里的“一”就是“中”或“和”。“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于之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春秋繁露。循之天道》),二程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经过理学家演变成了“理”,这是对中庸之道的发展。
二、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一)中庸思想有利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致中和”强调入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平等性、和谐性,这就要求人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自然的管家,人类对于自然没有特权,只有融人自然,成为自然的一员,以自然共同体平等地参与,这样才能尊重自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羁绊,反省政治理念和经济结构,重新界定“价值”的概念。传统观念认为,“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被主体认为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就是有价值的”。该观念把人的需要当做评价万物价值的标准,对人有用即有价值,相反则没有价值。在这种错误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毁灭性的开发,结果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其实自然本 身就有价值,大自然本身具有“承载”价值,自然界是自然价值的载体,自然本身有价值与人的评判无关。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万物齐一”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才能实现可持續发展,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使人与自然界形成共生共荣的和谐。中庸思想启迪每一个人,像爱你自己那样,去爱你周围的环境,这样人类才能诗意地栖息于地球上。
(二)中庸思想有利于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
《礼记》载孔子的话说:“教而不中礼,谓之野;禁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以“制中”为用,所以又称“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记载孔子回答“子路问强”时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朱熹作了重要的发挥,他解释说:“宽柔以教,谓含容器顺,以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夫子以是告于路者,所以抑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论语集注》)。由于儒家提倡仁政、德治,因此对于那些反中庸的“怨”、“恨”:“仇”等思想亦主张用道德力量去化解和克服。如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这种和解与宽柔精神都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但也并不是无原则的。朱熹在解释孔子“以直报怨”时认为,“直”者乃“至公而无私”之谓,因此对于怨恨之类的矛盾不能报阿曲之私或姑息态度,而是应以正直无私的态度来对待,这即是儒家“以德报怨”的原则。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加以分析,比较得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使中庸思想更加完备。中庸、和谐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必须加以约束,无过无不及将行为限制在社会伦理所许可的范围内,真正地把握“度”,这样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酌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挥。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得到妥善协调,建立公平规则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中庸思想有利于公平规则的建立。以诚信为重点,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当然,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庸思想有利于把握和谐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只有在一个共同体中全面把握,才能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和谐社会。
总之,中庸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其也有不合理之处。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优胜劣汰,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按照中庸思想采取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的做法势必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种束缚感和压抑感,从而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吸取其精华,去其不合理因素,准确把握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汤一介,儒学十论及外五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09,(5)
[4)冯友兰,中国哲学筒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5]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美]杜维明,儒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关峥)
关键词:中庸;和谐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11)01-0103-03
中道观念由来久远,它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一直传至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道统正传。孔子把它作为“至德”备加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孔子看来,任何独立的德目,都有流于偏颇的可能,因此必须用中庸原则来调节,使之贯彻于任何道德条目之中,这样才能使各种品格,甚至对立的品格相辅相成。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庸也》)。孔子的中庸原则,反对过犹不及,强调中和、和谐,用“叩其两端”来把握事物之对待,反对固执一端而失之偏激或片面,这成为儒学的主要思想方法,同时中庸也是儒学的道德原则。
一、中庸思想的含义及演变
“中庸”里的“中”首先是“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动词含义。这个含义我们今天也在用,如“你这话很中听”的“中”就是这个含义。在儒家典籍中,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孟子·盡心下》,这里的“中”就是适宜、符合的意思,《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大戴礼记,保傅》说:“化与心成,故中道者性。”所有这些“中道”都是中于道,合于道的意思,和折中调和、中间道路。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儒家的“中道”究意是指“中”什么“道”呢?这个“道”就是“礼”,儒家所谓的“中庸”应该首先指的是适宜,符合“礼”的行为,“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适宜、符合实用。也就是符合“礼”。”’在《礼记,仲尼燕居》中:“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道……子贡越庸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由此可见孔子所谓“中”是以“礼”的要求为标准的。L3’
随着“中礼”的深入,“中庸”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如《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这里“中”就已常常用于指人的内心世界,如《礼记,乐记》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左传》中所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中庸》所以用“中”是为了说明,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内心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由此一来,“中”就把内外贯通起来了,一方面“中”是内在的,指人内心的某种状态,也即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现于外部行为上的“中道”,合于礼,内心的“中”是行为“中道”的前提,而行为的“中道”则是内心之“中”的结果。因此,中庸与“中道”、“中和”等语词具有根本意义上的一致性。庸释为“用”,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又寓恒常、平常之意。常道不变,真理平凡。北宋二程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程氏经说,论语解》)。总的来说,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表达与实现。这也就是《中庸》所谓“致中和”、“合内外之道”。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思想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微妙把握和调节。
子思进一步阐发了中庸的含义。《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相当于“之内”,“和”相当于“庸”。中庸之道就是通过“执中”,而达到“中和”。《中庸》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才能行“中庸之道”,舜之所以为舜,就是能“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致中和”是于思对孔子中庸思想的发挥和完善。“致”有“极尽”、“达到”之意,“致中和”即“极尽中和”。“致中和”能做到“人存政举”,国治民安。“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二十章)。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使之和睦、和谐,符合中和之道,最终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对于宇宙万物“致中和”可以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一章)。子思认为使宇宙万物致中和就能尽性,人和万物都具有天赋之性。人物之性相通,能尽人之性,也就能尽物之性。在一定意义上“中和”又称为“诚”。”’《中庸》认为“诚”是达到“中庸之道”的关键一步。“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二十五章),“诚”产生了宇宙万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二十章),“诚”作为天道是万物的根本,作为人道是在人的本性之中,尽人的本性就可以达到“诚”。于思认为“中和”与“诚”根本上是一致的,提出“诚”的概念,旨在论证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在“诚”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董仲舒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发展为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春秋繁露,天道无二》),这里的“一”就是“中”或“和”。“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于之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春秋繁露。循之天道》),二程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经过理学家演变成了“理”,这是对中庸之道的发展。
二、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一)中庸思想有利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致中和”强调入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平等性、和谐性,这就要求人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自然的管家,人类对于自然没有特权,只有融人自然,成为自然的一员,以自然共同体平等地参与,这样才能尊重自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羁绊,反省政治理念和经济结构,重新界定“价值”的概念。传统观念认为,“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被主体认为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就是有价值的”。该观念把人的需要当做评价万物价值的标准,对人有用即有价值,相反则没有价值。在这种错误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毁灭性的开发,结果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其实自然本 身就有价值,大自然本身具有“承载”价值,自然界是自然价值的载体,自然本身有价值与人的评判无关。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万物齐一”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才能实现可持續发展,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使人与自然界形成共生共荣的和谐。中庸思想启迪每一个人,像爱你自己那样,去爱你周围的环境,这样人类才能诗意地栖息于地球上。
(二)中庸思想有利于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
《礼记》载孔子的话说:“教而不中礼,谓之野;禁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以“制中”为用,所以又称“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记载孔子回答“子路问强”时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朱熹作了重要的发挥,他解释说:“宽柔以教,谓含容器顺,以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夫子以是告于路者,所以抑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论语集注》)。由于儒家提倡仁政、德治,因此对于那些反中庸的“怨”、“恨”:“仇”等思想亦主张用道德力量去化解和克服。如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这种和解与宽柔精神都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但也并不是无原则的。朱熹在解释孔子“以直报怨”时认为,“直”者乃“至公而无私”之谓,因此对于怨恨之类的矛盾不能报阿曲之私或姑息态度,而是应以正直无私的态度来对待,这即是儒家“以德报怨”的原则。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加以分析,比较得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使中庸思想更加完备。中庸、和谐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必须加以约束,无过无不及将行为限制在社会伦理所许可的范围内,真正地把握“度”,这样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酌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挥。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得到妥善协调,建立公平规则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中庸思想有利于公平规则的建立。以诚信为重点,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当然,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庸思想有利于把握和谐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只有在一个共同体中全面把握,才能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和谐社会。
总之,中庸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其也有不合理之处。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优胜劣汰,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按照中庸思想采取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的做法势必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种束缚感和压抑感,从而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吸取其精华,去其不合理因素,准确把握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汤一介,儒学十论及外五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09,(5)
[4)冯友兰,中国哲学筒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5]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美]杜维明,儒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关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