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idixie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造足够的空间供学生去想象,使其思维得以放飞,敢想敢做,甚至是一些与实际不相符的想象,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都应该给予鼓励,从而培养新时期的实用性人才。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作为基础教育关键时期的小学阶段,新课程作为改革中的必然产物,进入了小学的课堂。课程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教育也需要进行创新。实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知识的关键因素,小学语文需要渗透创新的思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从学科的知识内容开始,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就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可以稳步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方法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这也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依照教材的要求和目的用成人的思维去设计教学的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课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课题,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去探索知识。应该注意的是,对语文课的兴趣不是因学生一时一事的自身兴趣作为基础的,它应该以课程知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所以不单学生的兴趣能被激发出来,也能使其和语文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因此,应用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保持稳步持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
  机敏的觉察、发现事物的缺漏和需求,以及不寻常和没有完成部分的思维能力称之为思维的机敏性,即对问题的敏感度。同时,配合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时刻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可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又能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新课程下的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这些例子,但又不能局限于这些例子,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且结合学生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的积累,去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并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對问题的敏感度也会不断提高。
   三、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往往会迫切的需要得到其中的答案,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用最简单便捷的方法,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学生会很佩服老师的能力,也使其得到一种满足感,但是,这种方法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感,一有问题不会积极的思考,只等老师宣布答案,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然后通过原有的知识学会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必要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从学习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与画面相结合,特别是画面感较强的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思维中的画面画出来;遇到诗歌,就让学生背一背、唱一唱;如果是故事类的,最好是让学生边学边演,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画、唱、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情感的印象,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探究、发现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重视读书思考,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课程中的问题;一方面重视合作学习,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学习,在辩论中加深理解,得到启示。
  五、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有意义的题材作为写作的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搜集资料并写成文章,这一过程使课内的知识实践于生活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活动一般教师要注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尽量是有相关性的活动,如参观后的所思所感、春游后中的喜闻乐见等等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尽量避免一些俗套的写作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创新的眼光去理解自己的感悟,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会逐步提升。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满足感和表现欲,小学生总是希望表现自己的知识技能,并且希望得到认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积极的评价,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中富于创新的作品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点点滴滴的肯定无形地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会不断的得到锻炼和增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建设祖国的未来力量,小学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的引导下,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实用性人才。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采用好的措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耿亚娥.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J].教育探索,2010(6).
  [2]李素贞.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研究,2010(7).
  [3]邓仕忠.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索[J].科技创新,2010(8).
  [4]杨家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8).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往往是人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开始,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数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基础学科,它的应用广泛,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例如,航天科技、国家预算、家庭开支、买卖交易等等。对同学们来说,学习它不仅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首先我们要树立起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从心理上战胜它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
摘 要: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提出了应从激发兴趣着手,分别论述了创新教学内容,设置疑问,游戏竞赛等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激发;兴趣;积极性;培养    积极心态是由人的内部需要或外部的刺激诱因与条件相结合而产生的心理倾向性。兴趣是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体育运动兴趣是指一个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倾向和对体育信息优先关注的倾向。可以看出兴趣是一个人
摘 要: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口语,口语也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目前的初中学生普遍都存在口语水平偏低的现状。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出口成章、能说会道的新型语言类人才。所以,在英语教育中,教师应该把口语素质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英语是否学好了,是否会运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说,因此,口语便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根据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进行浅要的分析,给出了提高中
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事,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认为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评改兴趣  在指导学生的评改作文时,让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改”的道理。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对评改的认识  培养学生评改能力不仅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步骤,而且是使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其对人对己负责的文风的重要举措。  2.注重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
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真正参与知识的“再创造”,真切地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具体体现在:  一、开放教学思想,挖掘创新潜能  开放题除了在内容、思路上开放以外,还应在取材情节上开放,所设计的开放题既要面向教材实际,又要面向学生实际,更要面向生活实际,要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习题内容,让学生“看得着、摸得着、用得着”。设计面向生活的开放题,既可
新的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  一、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总是设定一个无形的圈子,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在自己的圈子里,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有越轨的动机和行为,就立马往回拉,过硬过死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那么,教师究竟应反思些什么内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真正作用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非常必要。  一、反思集体备课的优、缺点  教学反思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它并不是一个人独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