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作为全球招聘的人才,王拥军结束了美国博士后的研究回到国内,在北京天坛医院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卒中单元”,“卒中单元”从根本上创新了脑卒中的诊治模式,提升了中国脑血管病的整体治疗水平。
早上七点半到办公室开始处理邮件;八点全院交班,了解全院工作,安排专业会议;之后是各个专业讨论,课题研究、出诊、查房,几乎没有休息日,难得的空闲也会安排讲课,传播最新的疾病诊治理念和手法……王拥军教授的日程就是这样忙碌而紧凑。
“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 ,针对脑卒中病人的、具有诊疗规范和明确治疗目标的医疗综合体。它是可延伸到恢复期、后遗症期,针对卒中病人的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包括社区医疗、家庭医疗以及各个收治机构。随着“卒中单元”的逐步完善,将医疗与科研相结合,整体提升天坛医院脑血管病医疗与学术地位的学科建设理念也在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建立起来。
而这一理念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团队,“我现在的团队,有出思想的,有做执行的,有出成果的,有做方法学的。”以最大限度调动团队成员的潜力,与团队的成员共同分享成就感为理念,将近十年的时间,王拥军聚集了国内外一批年轻、有实力的专业人才,逐步打造出一支高效的专业队伍。
“这十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也是我自己重生的一个过程,”从一个普通的医生,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王拥军一直在实践着自己最初选择医生职业时的诺言:做一个惠及更多患者、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生存质量的医务工作者。
扎实的专业积累
王拥军的专长是神经病学及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早在1986年,王拥军教授就已在国内首次发现并报道了线粒体肌病,这是国内最早研究脑血管病内皮损害的生化标志,同时王拥军还参加了我国第1株刺激型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XW1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血小板活化途径。1990年,他建立了过氧化体病生化诊断的标准化方法,发现了国内例数最大的1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1999年~2000年,王拥军在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留学的经历不仅使王拥军在专业上成绩斐然,更关键的是国外先进的科研管理理念使王拥军受益匪浅。
2001年受聘天坛医院后,王拥军将“卒中单元”这个概念引进中国,在天坛医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卒中单元病房,为病人提供集医疗、康复、预防宣教、身心共治为一体的人文化综合医疗模式。
正是出于战胜疾病的强烈责任感,王拥军把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和医疗事业中。而王拥军带领团队所取得的成果,对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大缩短了与国际的距离。
使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是王拥军的理念。王拥军曾表示,让疾病的好转是基本的要求,没有疾病的好转病人不可能满意,因此医术是第一个支撑点。
但是单纯的提升医术是换不来高满意度的,还要有优质体贴的服务,赢得病人的信赖,让病人充分理解并且主动配合治疗,同时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让病人在温馨的氛围中逐渐康复,也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四个层面打造高效团队
在王拥军所在的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有一个高效优秀的团队。
“成长性和创新性是一个团队的关键。”王拥军说,目前王拥军的团队中大多数是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人才,这些青年人的激情和对于新知识的渴望使这支团队充满了活力并拥有无限的潜力。
王拥军在团队建设方面的战略管理理念可以概括为:根据学科发展要求,合理布局研究方向,做到人尽其材。“队伍分成四大类层次,组成高效的协作团队。”
其一,是由王拥军直接领导的核心人员,他们主要负责研究方向的设计。“这是要出思想的,要对国内外学科前沿有深入的了解,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敏锐的把握。”
其二是由赵性泉主任带领的执行团队。“赵主任是神经内科常务副主任,他的执行能力非常强,因此在项目过程中负责执行项目,进行过程控制,分派任务。”
“项目必须要出成果,也要对多年来的研究进行总结。”因此,第三是产出团队,由王春雪教授负责,对科研项目进行成果梳理、总结,重要的成果抓紧出文章。
“我们还有方法学的团队,为研究质量管控奠定基础。”方法学队伍中,有王伊龙博士,刘改芬博士、李浩博士。
发现、培养、引进,是王拥军队伍建设的三条路。“例如刘改芬博士,就是从荷兰引进的,李浩,是我们专门从美国引进等。”
这样的四层架构设计,每个层面都有灵魂人物,使整个团队做到了协作互补。而每个层次的队伍下面又有梯队,老中青科研人员互相结合,保证了团队的持续性发展。
让年轻人承担更多的工作,是王拥军一贯的理念。“大家会确定一个共同的目标,明确这个目标是大家共同的使命。或者确定一个清晰的年度目标,大家根据这个目标开展工作。”在这个团队中,所有项目,都会按照确定目标、任务分工、授权执行的程序,有序组织项目实施。
“把舞台留给别人。”王拥军的这种宽阔胸怀,使团队中的每个人深为折服,而这一理念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团队中更多的人的得到了事业发展的机会。
推动行业交流合作
每个周末,只要没有特别的安排王拥军都会选择去各地讲学,并推广他的理念:“临床医学一个人是干不了的,大家必须团结合作。”当年,从美国回来不久,他就和临床一线专家们共同成立了北京神经病学沙龙。
中国的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要发展,离不开同国际上的交流和学习。2001年,王拥军组织策划了“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成为国际上关于脑血管病交流研讨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年一次的盛会均有不同的研讨主题,缩短了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2004年4月,在王拥军教授的带领和中国医师协会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的最终目的包括促进治疗的标准化,按照循证医学标准化的指南来实施治疗;提高溶栓的比例;降低病人的费用;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这一项目得到了卫生部的大力支持,并被纳入了卫生部的“十年百项”项目。为配合这一项目,2004年和2005年在全国建立了4个培训中心,这四个培训中心都肩负着三项工作:招收学员、培训骨干、全国城市巡讲。
2010年,王拥军参与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获得出版,将在全国推广。“前些日子刚从济南回来,是卫生部推动中国脑卒中医疗指南编制。”对于治疗指南的编制推广,王拥军义不容辞。
不久前,王拥军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领军人才。王拥军说,领军人才,首先学术是要领先的,要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工作。而团队建设是任务,领军人才应该打造一支优秀高效的队伍。虽然目前科学界还存在各种体制机制不完善、不科学等问题,但王拥军相信,只要踏实努力,坚持不懈,就会成就心中的信念。
早上七点半到办公室开始处理邮件;八点全院交班,了解全院工作,安排专业会议;之后是各个专业讨论,课题研究、出诊、查房,几乎没有休息日,难得的空闲也会安排讲课,传播最新的疾病诊治理念和手法……王拥军教授的日程就是这样忙碌而紧凑。
“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 ,针对脑卒中病人的、具有诊疗规范和明确治疗目标的医疗综合体。它是可延伸到恢复期、后遗症期,针对卒中病人的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包括社区医疗、家庭医疗以及各个收治机构。随着“卒中单元”的逐步完善,将医疗与科研相结合,整体提升天坛医院脑血管病医疗与学术地位的学科建设理念也在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建立起来。
而这一理念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团队,“我现在的团队,有出思想的,有做执行的,有出成果的,有做方法学的。”以最大限度调动团队成员的潜力,与团队的成员共同分享成就感为理念,将近十年的时间,王拥军聚集了国内外一批年轻、有实力的专业人才,逐步打造出一支高效的专业队伍。
“这十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也是我自己重生的一个过程,”从一个普通的医生,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王拥军一直在实践着自己最初选择医生职业时的诺言:做一个惠及更多患者、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生存质量的医务工作者。
扎实的专业积累
王拥军的专长是神经病学及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早在1986年,王拥军教授就已在国内首次发现并报道了线粒体肌病,这是国内最早研究脑血管病内皮损害的生化标志,同时王拥军还参加了我国第1株刺激型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XW1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血小板活化途径。1990年,他建立了过氧化体病生化诊断的标准化方法,发现了国内例数最大的1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1999年~2000年,王拥军在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留学的经历不仅使王拥军在专业上成绩斐然,更关键的是国外先进的科研管理理念使王拥军受益匪浅。
2001年受聘天坛医院后,王拥军将“卒中单元”这个概念引进中国,在天坛医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卒中单元病房,为病人提供集医疗、康复、预防宣教、身心共治为一体的人文化综合医疗模式。
正是出于战胜疾病的强烈责任感,王拥军把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和医疗事业中。而王拥军带领团队所取得的成果,对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大缩短了与国际的距离。
使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是王拥军的理念。王拥军曾表示,让疾病的好转是基本的要求,没有疾病的好转病人不可能满意,因此医术是第一个支撑点。
但是单纯的提升医术是换不来高满意度的,还要有优质体贴的服务,赢得病人的信赖,让病人充分理解并且主动配合治疗,同时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让病人在温馨的氛围中逐渐康复,也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四个层面打造高效团队
在王拥军所在的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有一个高效优秀的团队。
“成长性和创新性是一个团队的关键。”王拥军说,目前王拥军的团队中大多数是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人才,这些青年人的激情和对于新知识的渴望使这支团队充满了活力并拥有无限的潜力。
王拥军在团队建设方面的战略管理理念可以概括为:根据学科发展要求,合理布局研究方向,做到人尽其材。“队伍分成四大类层次,组成高效的协作团队。”
其一,是由王拥军直接领导的核心人员,他们主要负责研究方向的设计。“这是要出思想的,要对国内外学科前沿有深入的了解,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敏锐的把握。”
其二是由赵性泉主任带领的执行团队。“赵主任是神经内科常务副主任,他的执行能力非常强,因此在项目过程中负责执行项目,进行过程控制,分派任务。”
“项目必须要出成果,也要对多年来的研究进行总结。”因此,第三是产出团队,由王春雪教授负责,对科研项目进行成果梳理、总结,重要的成果抓紧出文章。
“我们还有方法学的团队,为研究质量管控奠定基础。”方法学队伍中,有王伊龙博士,刘改芬博士、李浩博士。
发现、培养、引进,是王拥军队伍建设的三条路。“例如刘改芬博士,就是从荷兰引进的,李浩,是我们专门从美国引进等。”
这样的四层架构设计,每个层面都有灵魂人物,使整个团队做到了协作互补。而每个层次的队伍下面又有梯队,老中青科研人员互相结合,保证了团队的持续性发展。
让年轻人承担更多的工作,是王拥军一贯的理念。“大家会确定一个共同的目标,明确这个目标是大家共同的使命。或者确定一个清晰的年度目标,大家根据这个目标开展工作。”在这个团队中,所有项目,都会按照确定目标、任务分工、授权执行的程序,有序组织项目实施。
“把舞台留给别人。”王拥军的这种宽阔胸怀,使团队中的每个人深为折服,而这一理念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团队中更多的人的得到了事业发展的机会。
推动行业交流合作
每个周末,只要没有特别的安排王拥军都会选择去各地讲学,并推广他的理念:“临床医学一个人是干不了的,大家必须团结合作。”当年,从美国回来不久,他就和临床一线专家们共同成立了北京神经病学沙龙。
中国的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要发展,离不开同国际上的交流和学习。2001年,王拥军组织策划了“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成为国际上关于脑血管病交流研讨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年一次的盛会均有不同的研讨主题,缩短了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2004年4月,在王拥军教授的带领和中国医师协会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的最终目的包括促进治疗的标准化,按照循证医学标准化的指南来实施治疗;提高溶栓的比例;降低病人的费用;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这一项目得到了卫生部的大力支持,并被纳入了卫生部的“十年百项”项目。为配合这一项目,2004年和2005年在全国建立了4个培训中心,这四个培训中心都肩负着三项工作:招收学员、培训骨干、全国城市巡讲。
2010年,王拥军参与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获得出版,将在全国推广。“前些日子刚从济南回来,是卫生部推动中国脑卒中医疗指南编制。”对于治疗指南的编制推广,王拥军义不容辞。
不久前,王拥军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领军人才。王拥军说,领军人才,首先学术是要领先的,要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工作。而团队建设是任务,领军人才应该打造一支优秀高效的队伍。虽然目前科学界还存在各种体制机制不完善、不科学等问题,但王拥军相信,只要踏实努力,坚持不懈,就会成就心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