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习作缘何成为“鸡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txwd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习作,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一直广为诟病,对其批评不绝于耳。一些颇有影响的习作教学改革,都有推翻现有教材习作重起炉灶的举措,甚至有一些名师公开宣称“从不教教材习作”。那么教材习作为何走到如此尴尬的境地?
  一是教材已经走下了“圣坛”。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全国小语教材“一纲一本”,以人教版独打天下,所有的习作教学必须以教材为内容,按部就班,一旦教学出现偏差,那是教师“没有领会编者意图”,没有“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大多习作教学改革都是以教材为逻辑展开的,在充分尊重教材编排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优化。随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小语教材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并赋予教师做语文课程“建设者”的角色。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师对教材习作有了比较、选择和思辨。各种打破教材、凸显个性的习作教学改革迅猛开展,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教材几乎没有“教学内容”。纵观几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集体性”缺陷:教材习作关注的几乎都是“写什么”,具体而清晰;至于“教什么”,含糊而笼统。这给习作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是影响当下习作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根本症结所在。譬如S版小语教材中五下习作1:“神鸟和那些前来捉它的人之间可能发生哪些故事?想一想怎样把这个故事写清楚、写完整。通过这个故事,你想表达什么?”这是一篇想象故事类习作,对于儿童来说,如何打开想象的路径将故事“写具体”“写完整”,这才是他们对课堂的希冀,这才是本次习作课最关键的教学内容,可是教材只有笼统的达成目标,没有清晰的达成路径。教师要想成功实施本次教学,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开发,而这恰恰是当下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养上的薄弱环节。
  三是教材编排对系统连贯的“文体训练”不利。当下的教材习作基本是“拼盘式”的,每一册教材写作内容五花八门,训练项目包罗万象,同一种训练内容,常常分布在十几册教材中,譬如人教版“写人”的练习共有五次,每学期还不足一次。作为刚刚学习习作的儿童,每一种文体内容分布零散,每一次教学一曝十寒,这对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这也与训练的本义相悖。在写作中,“写人”和“记事”,“写景”和“状物”在技法上是有差别的,对每种文体的把握,不是光靠零打碎敲的几次训练就可以达成,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实施。
  当教材习作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过于依赖,有更多的教学元素需要教师去“建设”,当教材习作只是一个教学起点,与习作教学不是近在咫尺而是天各一方,当教材对绝大多数儿童的基本写作素养形成起不到一锤定音的功效,那么它被沦为“鸡肋”的命运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教培研中心)
其他文献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规律无情地匡正着我们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依赖型的具有惰性安逸特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农业教育也将面对着争夺受市场
摘要: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关系到能否坚持首都核心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大局。当前,北京市职业教育在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的进程中必须在四个方面转型发展:一是高移发展重心,贯通衔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全面提高质量,不断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三是扩大开放合作,持续提升北京市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四是对接国家战略,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最近,我自说自话地给“课堂”下了一个定义: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创造学习信息的地方。——后来想想这个定义不是很严密,因为创造学习信息的地方,肯定不止课堂一处;但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课堂必须是创造学习信息的地方,而且,我们对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还严重忽视。  根据我们的教学习惯,我们不但不重视课堂信息,而且非常害怕它,怕它太丰富,怕太丰富了我们受不了,学生会乱。殊不知,好的课堂,必定是信息纷呈的
那日,与几个学生闲聊。我问:“你们为什么要上语文课呀?”“学知识呗!”一人这样说,其他人都连连点头。“那说说今天的语文课,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回答。最后,还是一位女生开了口:“我说不清楚是什么知识,但……我知道它的味道,就像校园里的桂花,闻起来香香的、甜甜的。”说完,她竟闭上眼睛,轻柔而缓慢地闻起来,很是陶醉。  “嗯、嗯,就是那种味道!”孩子们紧接着她的话,也开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
摘要: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教师标准》不仅直接面向学生就业岗位,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而且贴近教师岗位要求,可以增强专业教师对工作过程的体验。将工作过程的理念引入《专业教师标准》的开发中,旨在利用工作过程的顺向逻辑引导专业教师对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解构,从而实现专业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两种能力的重构。文章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专业知识与能力”和“专业教学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的逻辑思路,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