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模型假定
1.控制权竞争主体。i=l,为境外战略投资者,i=2,为国有大股东;两大大股东内部均体现为利益一致性集团,除两大股东之外的小股东用s表示。
2.股东持有股份比例。总体股份为单位1,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初始分配得的股份额,为国有大股东初始分配得的股份额,且。剩余的股份为除两大股东外国内其他小股东所拥有,假定(0,0.5)。
3.竞争力。当两大股东分别处于控制权地位时,由于其经营管理等不同,使银行增值的能力存在差异,假设这个能力为。用表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竞争力,表示国有大股东的竞争力。且。
4.控制权收益。假设这些大股东获得控制权时,能获得的控制权收益分别为和。控制权收益,给银行价值造成一个线性损失为。参数体现了掌握控制权股东将银行利益转化为控制权收益的难易程度。
5.决策思维假定。假定国家先决定出售给小股东的股票量,然后再决定剩余股份在两大股东之间进行分配()。
6.股东成本。代表公众利益的监管者出于金融安全的目的对两大股东实施监管政策。两大股东接受监管会产生成本,为股东的反应成本和,监管者产生的收益为和;此时,。其中h表示监管者对股东的一般监管力度,为监管者对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份额的一个心理承受边界,同时引入作为虚拟变量。当时,即当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份额超过这个边界,监管者会对其加大监管力度,增加部分用函数表示为;当时,,表示监管者无需加大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监管力度。
小股东的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小股东之间沟通协调费用;另一方面,小股东同样也要接受监管者的监管,当他们的投票意愿与监管者的目标不一致,会受到来自监管者的制裁。假设忽略用于沟通协商的成本,“制裁成本”。其表达式为,其中k(常数)为监管者的制裁系数;为参与投票的小股东股份。
7.银行价值(v)表示为
8.股东投票行为。一股一票,控制权由简单的绝对多数原则选举产生。控制权竞争体现为两大股东对小股东投票权的争夺。
9.股东效用函数
------控股股东效用函数
------非控股股东效用函数
二、控制权博弈分析
1.股东的投票偏好与约束。境外战略投资者只会选择自己的战略,而国有大股东则会根据其效用最大化做出不同的决策,分析如下:
(1)国有大股东投票偏好。情况一:当国有大股东取得银行控制权的时候
国有大股东效用函数
(1)
境外战略投资者效用函数
(2)
结合(1)(2)的一阶条件可得最优反应成本由一阶效用函数给定:
情况二:当境外战略投资者取得控制权的时候,同理。
由以上式子可知,当且仅当时有,国有大股东选择偏好;当时,国有大股东偏好境外战略投资者取得控制权。
(2)分析小股东的偏好选择。只有当两大股东偏好不一致时小股东的投票才有可能有意义。考虑以下两种情况:①当,且小股东偏好而不是的情况。②当,且小股东偏好,而不是的情况。
小股东决策的临界值为:考虑当时,为使小股东能够通过投票支持让国有大股东获得胜利,前提条件是。当小股东投票给境外战略投资者,,小股东投票成本发生。国有大股东若要赢得控制权竞争胜利,小股东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三、控制权竞争模型的结论
结论一:当,控制权竞争的唯一均衡解为,境外战略投资者赢得控制权竞争,其控制权收益为,国有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
结论二:当,且,控制权竞争的唯一均衡解为,境外战略投资者赢得控制权竞争,并且获得控制权收益;国有大股东获得控制权收益。
结论三:当,且,控制权竞争的唯一均衡解为,国有大股东赢得胜利,并获取控制权收益;境外战略投资者控制权收益。
就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看,结论一的情形基本上可以制止。只要在产权多元化改革初始分配阶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限定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就能防止境外战略投资者获得控制权。
结论二的情形,国有大股东虽然有持股优势,但由于竞争力不足,且监管者对小股东的“制裁成本”较小,从而导致控制力转移至境外战略投资者手中。
结论三的情形,由于监管者对小股东的监管力度较大,且竞争力差异不大。
1.控制权竞争主体。i=l,为境外战略投资者,i=2,为国有大股东;两大大股东内部均体现为利益一致性集团,除两大股东之外的小股东用s表示。
2.股东持有股份比例。总体股份为单位1,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初始分配得的股份额,为国有大股东初始分配得的股份额,且。剩余的股份为除两大股东外国内其他小股东所拥有,假定(0,0.5)。
3.竞争力。当两大股东分别处于控制权地位时,由于其经营管理等不同,使银行增值的能力存在差异,假设这个能力为。用表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竞争力,表示国有大股东的竞争力。且。
4.控制权收益。假设这些大股东获得控制权时,能获得的控制权收益分别为和。控制权收益,给银行价值造成一个线性损失为。参数体现了掌握控制权股东将银行利益转化为控制权收益的难易程度。
5.决策思维假定。假定国家先决定出售给小股东的股票量,然后再决定剩余股份在两大股东之间进行分配()。
6.股东成本。代表公众利益的监管者出于金融安全的目的对两大股东实施监管政策。两大股东接受监管会产生成本,为股东的反应成本和,监管者产生的收益为和;此时,。其中h表示监管者对股东的一般监管力度,为监管者对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份额的一个心理承受边界,同时引入作为虚拟变量。当时,即当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份额超过这个边界,监管者会对其加大监管力度,增加部分用函数表示为;当时,,表示监管者无需加大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监管力度。
小股东的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小股东之间沟通协调费用;另一方面,小股东同样也要接受监管者的监管,当他们的投票意愿与监管者的目标不一致,会受到来自监管者的制裁。假设忽略用于沟通协商的成本,“制裁成本”。其表达式为,其中k(常数)为监管者的制裁系数;为参与投票的小股东股份。
7.银行价值(v)表示为
8.股东投票行为。一股一票,控制权由简单的绝对多数原则选举产生。控制权竞争体现为两大股东对小股东投票权的争夺。
9.股东效用函数
------控股股东效用函数
------非控股股东效用函数
二、控制权博弈分析
1.股东的投票偏好与约束。境外战略投资者只会选择自己的战略,而国有大股东则会根据其效用最大化做出不同的决策,分析如下:
(1)国有大股东投票偏好。情况一:当国有大股东取得银行控制权的时候
国有大股东效用函数
(1)
境外战略投资者效用函数
(2)
结合(1)(2)的一阶条件可得最优反应成本由一阶效用函数给定:
情况二:当境外战略投资者取得控制权的时候,同理。
由以上式子可知,当且仅当时有,国有大股东选择偏好;当时,国有大股东偏好境外战略投资者取得控制权。
(2)分析小股东的偏好选择。只有当两大股东偏好不一致时小股东的投票才有可能有意义。考虑以下两种情况:①当,且小股东偏好而不是的情况。②当,且小股东偏好,而不是的情况。
小股东决策的临界值为:考虑当时,为使小股东能够通过投票支持让国有大股东获得胜利,前提条件是。当小股东投票给境外战略投资者,,小股东投票成本发生。国有大股东若要赢得控制权竞争胜利,小股东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三、控制权竞争模型的结论
结论一:当,控制权竞争的唯一均衡解为,境外战略投资者赢得控制权竞争,其控制权收益为,国有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
结论二:当,且,控制权竞争的唯一均衡解为,境外战略投资者赢得控制权竞争,并且获得控制权收益;国有大股东获得控制权收益。
结论三:当,且,控制权竞争的唯一均衡解为,国有大股东赢得胜利,并获取控制权收益;境外战略投资者控制权收益。
就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看,结论一的情形基本上可以制止。只要在产权多元化改革初始分配阶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限定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就能防止境外战略投资者获得控制权。
结论二的情形,国有大股东虽然有持股优势,但由于竞争力不足,且监管者对小股东的“制裁成本”较小,从而导致控制力转移至境外战略投资者手中。
结论三的情形,由于监管者对小股东的监管力度较大,且竞争力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