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他们的朋友圈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圈里的
  “小确幸”女孩儿
  最近,洋姐对不新鲜的朋友圈感到很新奇。
  朋友圈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我朋友中的旅游达人A几乎从来不发有关旅游的内容;我的一位旧同学无论风吹雨打都去跑步健身,但他的朋友圈只有零星几张自家宝贝儿子的照片;隔壁某吃货编辑的日常是吃吃吃,朋友圈里却只发鸡汤文……我以为我遇到了假朋友,或者关注了一个假的朋友圈时,一个读者加了我的微信。
  我和她除了最初的打招呼以及她问我怎么给小博投稿外,几乎没有交流。更多的时候,我是她朋友圈中只看不点赞不评论的人。
  但是她的朋友圈真的挺赞的。她发布的消息通常不会超过一百字,内容多是讲述这一天遇到的让她感到快乐的事儿。
  ——今天同桌用一块钱纸币给我叠了一个爱心。
  ——刚到公交车站,车子就来了,而且车上还有空位,好开心。
  ——急急忙忙地出门赴约,以为会迟到,谁知司机抄了小道儿,我比约定时间早到5分钟,哈哈,真好!
  ……
  每一条记录都简单而让人暖心。
  出于好奇,我私信问她朋友圈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她说那当然。我又问她是不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只是用快乐来掩饰自己。
  她很快回复道:“还好吧,但我喜欢把快乐传递出去,让别人也感到开心愉悦。倒是那些让我感到难过的事情,我不怎么想让别人看到。毕竟不开心的事情每天都在不同的人身边上演,不快乐已经足够多了。”
  这样的回答真让人欢喜。
  过了一会儿,妹子的朋友圈更新了:今天,喜欢的一本杂志的编辑私聊我了,我感到开心又激动。
  读罢动态,我默默地点了一个赞。
  朋友圈这么有趣,不和大家聊一聊怎么行?洋姐随后发了一条说说,和铂金们一起谈论朋友圈:有人一天发十条朋友圈;有人十天不发一条朋友圈;有人在朋友圈定时打卡;有人每天在朋友圈深夜晒美食“放毒”……说说你对朋友圈的看法,或者你朋友圈里有趣的人和事唄?
  @0:只是发给特定人看,希望他点赞或评论,哈哈哈。(洋姐:所以你的朋友圈只允许他一个人看是不?)
  @米小米:发给特定的人看,可惜人家从来不看。(洋姐:咋知道一个人有木有看你朋友圈?求科普。)
  @四十九:有时空间会提醒他的到访,就是发给他看的,让他知道我在做什么。(洋姐:这么多痴情的娃啊!)
  @承诺千年:我朋友圈都是些乱七八糟的——卖保险、借贷、卖洗头水、卖足贴……所以都不看。(洋姐:我也经常不看朋友圈,交个朋友!)
  @追风者:洋姐一个月就发一次。(洋姐:就发一次还不是发在朋友圈!)
  @乔颜°:我自己的朋友圈全是古诗词。(洋姐:我有一个朋友,他朋友圈全是打油诗。)
  洋姐私聊
  本期嘉宾:巧笑倩兮
  问题:请你翻看一下手机,然后找出最让你喜欢的朋友圈内容,分享给大家可好?
  @巧笑倩兮:好呀!
  朋友圈内容—少女心炸裂。
  喜欢理由:海的女儿和城堡,是我梦想中童话镇的样子。我喜欢跟少女心有关的一切。即便它在外人看来那么不着调。可是喜欢这种事,怎么能单纯地用“原因”来说清楚呢?嘻嘻!哈哈!
  编辑/广丽
其他文献
付洋  《中学生博览》杂志资深编辑,专栏作者。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心理辅导与答疑。  那天他突然对我说:“你高二,我大一,两年以后你考大学往我这边考吧?”我愣住了。要想從300多分考到500分,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境界。  那天政治课本上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于是我每天起得更早了,上课比以前认真了。以前太放纵自己,越学越松懈。从想考那所大学开始,我便决定
小时候,我的所有智商都用来与我爸妈斗智斗勇了,单单偷看电视这件事,就能大战三百回合。  楼下的单元门一响,我就立马从沙发跑到门口,手里握着遥控器,把耳朵贴在门上,我爸的脚步声厚重,我妈的高跟鞋清脆。一旦确定是敌军的脚步声,立马关电视,把遥控器往桌子一放,迅速跑回卧室坐在桌前假装学习。  钥匙一插进门锁里,我就窃喜又一次反侦察胜利。但我妈这只老狐狸,一看拖鞋在沙发那,立马就开始“审问”:“是不是偷看
其实,我是不承认自己喜欢你的。我口口声声地说:“你这个人真讨厌,蛮不讲理,总爱拿别人开玩笑,整天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可是,我却不知道,我已经不知不觉中在心底埋下了对你的喜欢。  而发现喜欢你的这个萌芽还是被闺蜜的几句话浇灌醒的。她说,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张口闭口都是你,和闺蜜聊不完的话题也是关于你,她问我是不是喜欢上你了,我才愣住,然后大笑道,我怎么可能喜欢上你这种大魔鬼,我就算这辈子找不到
推荐作家:陶立夏  推荐作品:《分开旅行》《练习一个人》,小说《如果没有你》。译著《夜航西飞》《一切破碎一切成灰》《安尼尔的鬼魂》 等。  关于作家:她是上海的文艺女青年,从高级白领到一本本持续出书,从杂志编辑到翻译者、作家,她的名声全靠她一支笔迅速挣来的。你可以看到她发表于报章的专栏文字,也可以在读书活动现场看到她当嘉宾时的身影,永远是清新、秀气的样子。可是很多时候,人们都无法对她有一个清晰、明
《河的第三条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中,“我”的父亲某天突然订购了一条木船,自此开始了在河流上来回漂泊的好些年。他漂得不远不近,既不会近到面目清楚,也不会远到无人看清。“我”和家人想忘记河上有个亲人,但难以做到。失望的姐姐和哥哥搬离这里,过起了新的生活。等不动的母亲难挨衰老,也离开此地,随女儿一起生活。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一直在岸边等待
我报志愿的时候,家里像是在举行什么重大的活动,七大姑八大姨都很操心。  刚经历过高考的我压根儿不了解大学,其他人又和大学脱轨太久,最后大学刚毕业的表哥成了万众瞩目最闪亮的那颗星。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未来十年里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十分稀缺,所以我推荐人力资源管理。”表哥一脸睿智地表达了一下看法,并且跟我一句话讲了讲这个专业的前景。  我连忙点了点头,“好的!就它了!”  一锤子买卖绝
在一个非常安静的晚修中,我们班竟然没有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而是充斥着非常浓郁的学习氛围。唯独我和同桌倩姐,默默地从抽屉里面拿出课本堆得高高的,然后拿出几何薄本子在那里下五子棋。班长大人一看我俩,我俩就立马将指导书移过来把几何薄本子压在下面,然后拿起笔装出十万分地认真看、认真写的样子,待班长大人一把视线移开,我俩又继续下棋。更可怕的不是班长大人的“扫射”,而是我们班主任——按理来说穿着高跟鞋走路
我的舍友夏雨玲,全身散发着一股“不俗”的气質。  新生需要提前一天来校报到,那天,我们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加了微信,约好在宿舍楼下碰面,我先到了便在楼下等。不一会儿,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转头,一个干净清秀的女孩子迟疑地对我说:“你,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玲吗?”我蒙了两秒钟:“我,我就是在等夏雨玲。”“好的,就是我了……”她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像首长在慰问新兵。我心里琢磨着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咋这么逗呢?
有一个可以一起走回家的朋友,我想是久违的幸福,终于抱住了我。  有一件小事。  就这样不知不觉,竟是记了很多年。  人都是在相处时的细枝末节里收获到细微的感动和体贴,才足以让彼此之间如水干净的情谊长长久久地留下来。  回忆的老相册已经很久没翻开了——除了总是夜深人静时拿出来翻翻,给自己苦中作乐的力量。其余好的一两件压箱底,但你却总是最好的。  记得是那年十一月,泛黄的秋。我遭遇了突来的嘲笑和不容置
“苗宛秋”,当男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全班都笑了,可下一秒,他抹了一个女生的口红、收了两个同学的烟和打火机……  苗老师的到来,无疑给这个混乱自由的班级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每个班都有一个想当班委、人缘不错的学生,关婷婷找到苗老师,毛遂自荐代理了班长。  她做得挺认真负责,于是到了选举当天,苗老师说:“班长就由关婷婷同学来推荐。”全班又笑了。  每个班也有一个坐最后一排、挺帅挺玩世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