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韩诗外传》一书的性质,有解诗说、用诗说及调和之论。《左传》中的赋诗是学界公认的用诗典范。考察两书中同一诗句的运用,有明显差异:《左传》中赋诗是叙事情节中的组成部
【出 处】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韩诗外传》一书的性质,有解诗说、用诗说及调和之论。《左传》中的赋诗是学界公认的用诗典范。考察两书中同一诗句的运用,有明显差异:《左传》中赋诗是叙事情节中的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功能,而不需考虑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合乎儒学义理,带有随机性。而《韩诗外传》中,往往是经师从儒学的角度设置多个含义相似的故事来解说同一诗句。多个同类故事对诗句的多重经学解读,体现了经师叙事解诗的预设性,印证了《韩诗外传》叙事解诗的经学性质。
其他文献
在如今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口译以其技术性、紧缺性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外语教学的重视。,口译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
长篇小说《李自成》的文体实践为探讨持续的历史书写与不断填补的小说文本间的裂隙、弥合及创作主体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提供了范本,提示了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内
文章分析了研究生会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系,提出了以研究生会为平台,从创新兴趣、创新素质与累进式创新等方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措施与实践。
狄更斯将其成长与生活中形成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与经验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再经过自己审美心理的再体验与再创造,结合自己独特的心理机制,产生了大量通过再现儿童成长、爱情婚姻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切入,首先,探讨课堂之主体意识,研究表明,基于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之主体意识被设定为学生的意识而非教师的意识;其次,研究课堂之主体意识的影响,研究表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