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职校学生就业也面临一些难题。不同于普通教育,职教生因有一技之长而获得就业优势,就业不理想,问题似应出在专业上。为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笔者与一些企业管理者进行了交流,对这一问题却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在走访中,笔者的确能够感受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望,然而,对于一些拥有一技之长的职校毕业生,一些企业却避之不及,将其比作企业“毒品”,原因就是这些毕业生能力强,但品行不好,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这样的毕业生往往不思提高自己、为企业创造价值,却凭借一技之长时常给企业出难题,企业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扭头就走,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碰上那些窃走企业关键技术后跳槽的人,企业的损失会更大。如果技能不足,只要踏实上进,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弥补,但缺乏职业素养、品德出了问题,企业对此无可奈何。
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近年来,在我们专注于培养学生技能的时候,是否真正重视了学生为人处世、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等这些事关学生立身之本素质的培养?相关工作是流于形式还是取得了实效?从企业的反馈中,从我们的切身体会中,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相比于有形的技能培养,无形的品德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如果只培养技能,无疑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因为技能能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能解学生一时之困,而良好的品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无疑将更久远。何况,如果学生不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技能培养也会成为无本之木。
不可否认,学生品格的培养要远远难于专业能力的培养,我们为此也开展了许多形式的活动。之所以效果不佳,笔者认为除了活动设计缺乏科学的理念,主要在于我们课程、活动过于“务虚”,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改变这一点,除了日常教育教学制度的保障,还在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够有所“感悟”。
比如,目前企业普遍倡导“团队协作”,这无疑对我们的职教学生提出了要求。尽管在学校中老师也有所教导,但当走上工作岗位,一些学生还是明知故犯,如同在学校中那样我行我素。原因何在?从与国外的对比中,我们能够有更真切的体会。同样是开运动会,日本学校基本上没有个人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全队所有同学的努力与配合才有可能取得胜利。比赛时需要全员参加的,甚至残疾学生也不例外。也许这些残疾学生会拖本队的后腿,甚至会影响到比赛的最终结果,但这时比赛的结果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试想,学生沉浸于这样的活动,对“团队”“协作”会有怎样的感受?对比我们的老师苦口婆心的道德说教,答案不言自明。显然,习惯、品德的养成,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健康文化的浸染、熏陶。如果我们的教育活动,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都能够有“想法”,能够“抓”住学生,怎会没效果?
在走访中,笔者的确能够感受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望,然而,对于一些拥有一技之长的职校毕业生,一些企业却避之不及,将其比作企业“毒品”,原因就是这些毕业生能力强,但品行不好,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这样的毕业生往往不思提高自己、为企业创造价值,却凭借一技之长时常给企业出难题,企业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扭头就走,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碰上那些窃走企业关键技术后跳槽的人,企业的损失会更大。如果技能不足,只要踏实上进,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弥补,但缺乏职业素养、品德出了问题,企业对此无可奈何。
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近年来,在我们专注于培养学生技能的时候,是否真正重视了学生为人处世、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等这些事关学生立身之本素质的培养?相关工作是流于形式还是取得了实效?从企业的反馈中,从我们的切身体会中,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相比于有形的技能培养,无形的品德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如果只培养技能,无疑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因为技能能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能解学生一时之困,而良好的品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无疑将更久远。何况,如果学生不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技能培养也会成为无本之木。
不可否认,学生品格的培养要远远难于专业能力的培养,我们为此也开展了许多形式的活动。之所以效果不佳,笔者认为除了活动设计缺乏科学的理念,主要在于我们课程、活动过于“务虚”,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改变这一点,除了日常教育教学制度的保障,还在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够有所“感悟”。
比如,目前企业普遍倡导“团队协作”,这无疑对我们的职教学生提出了要求。尽管在学校中老师也有所教导,但当走上工作岗位,一些学生还是明知故犯,如同在学校中那样我行我素。原因何在?从与国外的对比中,我们能够有更真切的体会。同样是开运动会,日本学校基本上没有个人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全队所有同学的努力与配合才有可能取得胜利。比赛时需要全员参加的,甚至残疾学生也不例外。也许这些残疾学生会拖本队的后腿,甚至会影响到比赛的最终结果,但这时比赛的结果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试想,学生沉浸于这样的活动,对“团队”“协作”会有怎样的感受?对比我们的老师苦口婆心的道德说教,答案不言自明。显然,习惯、品德的养成,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健康文化的浸染、熏陶。如果我们的教育活动,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都能够有“想法”,能够“抓”住学生,怎会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