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的“梦游仙境”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王石再次从南坡登顶。这一次,他带下了每天产生的800克到1000克垃圾,实践了难度极大的“零垃圾登顶”。
  
  面容清癯、身形消瘦的王石出现在世博园万科馆,如果将身上的冲锋衣换成袈裟,也许会透出几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味道。59岁的他,刚刚从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登顶归来,并再一次打破了由他本人保持的纪录——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的人”。
  如果说,7年前成功登顶珠峰更多是满足个人英雄主义情结;那么,7年后再次登顶珠峰,王石更多感受到的是环保行动的使命感,“冰川正在快速融化,水源正在被污染,环境的恶化触目惊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垃圾已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在珠峰上做到不扔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很难,但如果在这种极端环境之下都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应该行动起来。”
  
  零垃圾登顶
  
  上海世博园E片区,金灿灿的万科馆以其独特的麦垛造型“鹤立鸡群”。这座由7个独立的筒状构筑物组成的建筑,以天然麦秸板为外墙建筑材料,各厅之间通过顶部的蓝色透光ETFE膜连成一体,超过1000平方米的开放水域环绕着7个圆筒,水面映照天空,让人轻而易举地感受到与自然亲近的愉悦。
  展厅通过5个小故事来讲述关于人、自然和城市之间的相互尊重,希冀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分享对“尊重的可能”的思考与探索。6月3日下午,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以成功登顶珠峰的切身经历,再次与大众一同分享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新思考。
  2003年,王石以52岁“高龄”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国内登顶珠峰的最年长者。那一次,登顶气候恶劣,风雪雨雾交加,能见度只有20多米。更糟的是,氧气瓶中氧气即将耗尽,孤注一掷的王石拼了命完成登顶。在下撤途中精疲力竭,数次想就此躺下,闭上眼睛,进入天堂。
  “我事后跟医生聊过,那就是一种濒死的状态。只要坐下来或者躺下,就再也起不来了。你们会发现登山的人死亡时都很安详,因为他们闭上眼睛时感觉自己进入了天堂。我当时就咬着牙让自己挺住,绝对不要坐下来或者躺下来。”
  7年之后——2010年5月22日7时至10时,王石再次从南坡登顶。这一次,晴空万里。从满天星斗到东方既白,一抹橙色从紫蓝色的天空中跃然而出,天空飘着雪,心中却无比温暖神圣——他带下了每天产生的800克到1000克垃圾,实践了难度极大的“零垃圾登顶”。但凡有过登山经历的人都知道,多带一丁点儿行李上下珠峰将会耗费数倍的体力,更何况是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
  和王石一同登顶的6位队员分别是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探路者户外用品公司董事王静(女)、登山爱好者吕钟霖、深圳卫视记者李洪海、华大基因研究院博士陈芳(女),他们也都践行了“零垃圾登顶”。“除了小便,任何垃圾都被分装在塑料袋中由我们亲自运回山下。”王石笑侃,用惯了塑料袋排泄,现在已经不习惯坐马桶了。
  第一次登顶珠峰就遭遇生死考验的王石,似乎早已忘记了什么是恐惧。“雪山太美了,太壮观了,感觉就像进入爱丽斯梦游的仙境。上次登顶,没敢摘氧气罩和眼镜照相,人家说谁知道这照片上人是不是你。这次我大胆地摘了眼镜,光举20多面旗子照相就折腾了十几分钟。”
  世博旗登上了珠峰,王石却患上了“雪盲”——左眼失明。医生紧急下达了4小时不能见光,且4小时后必须下撤的死命令。“我当时还以为相机坏了,为什么什么都看不到。只好盲拍了半天,结果拍出来的照片全是没头的。”
  好在经过治疗,王石的眼睛已经恢复。但为了登顶而瘦掉的30斤体重似乎短期内还补不回来。
  
  留下重要一笔
  
  虽然在南坡登顶,王石却一直惦记着北坡的垃圾清扫。
  3月31日,世博珠峰零公里北坡清扫队队员从拉萨出发,行动队由西藏登山学校的15名登山队员组成,贯穿从3月底到5月底的整个珠峰登山季。队员们在7790米到8844米的极高海拔区域先后进行了几轮清扫行动,共从珠峰的极高海拔清理下3.44吨生活垃圾、346个瓦斯罐、0.5吨可回收垃圾、770米攀登用绳、62平方米残余帐篷布、167个氧气瓶,并对清扫下来的垃圾全面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回收。
  4月29日,珠峰北坡志愿者队在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进行了第一轮清扫工作,这些志愿者主要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员工及媒体记者组成。珠峰的恶劣环境超出了许多志愿者的想象。
  一位志愿者说奔袭300米跑到石头厕所,厕纸却怎么也扔不进坑道,在大风中迎风摇曳的经历让他记忆深刻。而珠峰遍地垃圾的现实更是让他目瞪口呆,“在珠峰这么人迹罕至的地方,水源居然已经被污染了。”
  志愿者们不但要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还要与恶臭扑鼻的垃圾作斗争。不少志愿者出现高原反应,不得不中止垃圾分类和评估工作,提前下山。在撤离珠峰大本营之前,志愿者对所有垃圾进行了分类,分为可回收(金属、玻璃、塑料瓶、硬纸板),不可回收(塑料袋)、有害垃圾(废电池),每类垃圾都被放于特制的垃圾袋中,并将不可回收垃圾运回西藏的垃圾处理厂,可回收垃圾由西藏当地的回收站处理,有害电池则带回深圳由专业的废电池处理单位处理。
  这次北坡珠峰清扫活动对在北坡进行攀登的十余支国际队伍带来了强烈震撼,不少队伍也加入到清运氧气瓶和生活垃圾的行列。从而使得今年整个登山季清运下来的氧气罐超过500个,罕见地实现了清运下山的氧气瓶数量超过当年登山所需氧气瓶的奇迹。然而,与珠峰共有615吨垃圾的现实相比,清扫队的成绩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志愿者们相信,只要从现在开始行动,珠峰终将会恢复它的圣洁。因此,这项清扫活动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得知珠峰“零公里行动”成功的消息后,激动地向王石发来贺电:“由万科公益基金会、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零公里行动,将在全球环境保护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零公里行动”旨在呼吁通过生活垃圾的前端分类减量解决城市垃圾问题。此次北坡清扫的“战利品”——167个氧气瓶正在运往上海,万科馆向全社会发起征集方案,将色彩鲜艳的氧气瓶创作成雕塑类艺术品进行展示,世博之后,将放入万科的社区进行巡回展示。
  
  零公里行动
  
  由万科公益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旨在呼吁通过生活垃圾的前端分类减量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大型公益活动,通过每个人的举手之劳解决城市垃圾的问题,从而回应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零公里行动”由三部分构成:珠峰行动、社区垃圾分类以及网络社区互动。
  其中珠峰行动由南坡的“零垃圾登顶”和北坡高海拔垃圾清扫和分类处理构成。社区垃圾分类是在全国近20个城市上百个社区开展自愿参与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活动。网络社区互动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主流影响力,在互联网社区中开展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的互动。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在中国,你要搬动一把椅子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椅子是秩序与威严的象征。你要动它一下可能就会掉脑袋。所以历朝历代,搅局者在中国被视为大逆不道,至少是不识时务。  搅局者,在传统语境中,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另类,是一个令人讨厌的捣蛋鬼,一个让人头皮发毛的刺头,一个专门在人家的饭桌酒局上说一通扫兴话并哈哈大笑的坏蛋,一个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诚实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搅局者却是一个改革
李机能认为中国就是一口酱缸,红木家具行业也是一口酱缸。他就要做一个搅局者,将这口酱缸搅得天翻地覆,撇去浮沫,让消费者得益,让员工得益,让国家税收得益。    “是一时冲动,误入歧途哇”    李机能,闽中一汉子,肤色黝黑,身坯结实,目光炯炯,笑声爽朗,不修边幅,喜赤足盘腿稳坐在清代风格的硬木宝座上,罗汉风度,天南地北海聊,古今中外评说,聊完了就喝酒,酒量海了去,而且是55度以上的白酒,否则“做人不
随着人民群众对物质消费需求的持续提升,红木家具成为标志性的商品。红木家具有两项硬指标一直为世人看重,一是手工雕刻,彰显的是代代相传的手艺精神,二是讨价还价的交易方式,考验的是买卖双方的智慧。连天红推出按斤论价的销售方式,实施机雕流水线的生产作业,打破了传统红木家具业的“行规”,产生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连天红现象,很值得业内外人士的观察与评议。    红木家具论斤卖?这是福建农民叫卖地瓜嘛!  
从红木家具的消费与收藏上可以得知,上海这个城市是兼容并包的,相当开放。    上海人为什么对红木家具情有独钟    红木家具与老上海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无论在石库门弄堂、新式里弄,还是在公寓大楼、花园洋房内,还都可以随意见到老红木家具的踪影。家中置一堂红木家具,是小康生活的标志,也是上海人对家具的审美载体,更因为红木家具坚固耐用,可以传诸后代,那么就承载了瓜瓞绵绵的美好用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句有着深刻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的口号。它不适用于很多国家和很多文明的发展阶段,事实上它不适合于大部分国家,而几乎只适用于中国。对于西方文明国家来说,它们已经完全品尝了城市化与文明程度共同进步的果实,城市对于它们而言已经不再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美国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在两百多年前就曾经爆炸性(而且不乏预见性)地评价道:“大都市是人类邪恶本性的渊薮。”同
南京城7月28日这一声巨响提醒更多的城市管理者们,必须反思重化工企业在城市产业布局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54岁的淮安人董来荣被刑拘了,因为贪念,在完成了地面拆迁平整作业后,他想继续挖掘地下的钢管卖钱。在他的指使下,方强锋将挖掘机开进了南京市塑料四厂旧厂址,结果,方强锋却挖断了横穿该厂地下的一根丙烯管道,液化的丙烯泄漏,迅速蒸发扩散,随后引发了震惊全国的“7·28”丙烯爆燃事故。  与这两人同时
大连环保志愿者协会办公室主任唐再林说:“几乎什么办法能想的都想到了,一切治污行动在进行,市民达到了空前的一致保护大连。”对于结果,唐说“无法估量”。她分明看到港湾海面一层油污下,很多小鱼的尸体。她说,用生态灾难形容这次污染一点不为过。    停泊在厚度达一尺多深的黏稠油污中,李玉柱的小渔船不敢熄火,担心发动机停下来船会被黏住无法动弹。蔚蓝的大海,白色的浪花,几乎在一夜间变为黑色。靠海吃海一辈子的渔
一半人认同就是成功  凡是轰动的建筑都要经历一个争议的过程。所以建筑是好还是不好当时很难讲,不是任何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要经过历史考验和社会评价。建筑不会有100分的,所以建中国馆当时是希望有半数人认同就成功了。现在看来这个正面的评价还是比较多的。    对世博中国馆的赞誉与争议,把一个73岁的老人推到风口浪尖,他就是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新书首发仪式上,何镜堂做完
深圳打算5年内使GDP翻一番,赶上新加坡。他们最重要的砝码之一是撤销“二线关”,将特区面积从395平方公里扩张到1952平方公里。    深圳从来没有像2010年那样需要好消息。  今年是深圳设特区30周年。纪念日不仅没有让这里的官员欣欣然,相反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由于恰逢人大和政协换届,加之前任市长许宗衡于2009年6月起接受调查,至今没有移交司法机关,2010年可谓深圳的“多事之秋”,照惯
在这个13岁就开始“在几乎所有物体上涂鸦”的德国人看来,涂鸦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架起了沟通桥梁,而且能把各个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到一起,比许多政治家花大价钱搞的项目有效多了。    老弄堂里的涂鸦风波    上海华池路211弄,名曰“铁路新村”,其实就是条老旧的棚户弄堂,小摊贩、自行车、晾晒的衣服挤占着本就不宽敞的通道,灰黄矮墙上的裂纹诉说着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条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