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口头文学作品述略

来源 :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S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头文学作品最有代表性。裕固族口头文学作品主要有叙事作品、历史传说、祝词和优美的民间传说等,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个性鲜明而又独具特色。集中反映了裕固族生产生活习俗及其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观,是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裕固族是以古代回鹘人的一支——黄头回鹘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和曾于公元8世纪在蒙古高原推翻突厥汗国而建立回纥汗国的回纥以及由漠北迁到河西走廊的河西回鹘有密切关系。由于特殊的迁徙历史和文化背景,以裕固族为主体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很多,但裕固族的口头文学内容非常丰富,颇具特色。
  关键词:裕固族 口头 文学作品 叙事作品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14
  裕固族是以古代回鹘人的一支——黄头回鹘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和曾于公元8世纪在蒙古高原推翻突厥汗国而建立回纥汗国的回纥以及由漠北迁到河西走廊的河西回鹘有密切关系。由于特殊的迁徙历史和文化背景,以裕固族为主体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很多,但裕固族的口头文学内容非常丰富,颇具特色。《黄黛琛》和《萨娜玛》就是裕固族家喻户晓的叙事作品,它采用散韵结合,边说边唱的方法,至今仍在民间传唱。口耳相传的特点使其产生年代及渊源无从考证。俄国突厥学家马洛夫在一百多年前到裕固族地区调查裕固族语言时就记录了这些叙事作品,并在圣彼得堡的相关杂志发表,由此说明,这些叙事作品在裕固族民间流传的历史是悠久的,而且是裕固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裕固族众多的口头文化遗产当中,历史传说、祝词和民歌的使用流传比较广泛。
  第一,历史传说。历史传说主要有创世传说和东迁传说;民间故事主要有同大自然恶劣环境斗争,除暴安良,反抗压迫,反对分裂,颂扬民族团结,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等;叙事长诗主要代表作有《黄黛琛》《萨娜玛珂》。已挖掘、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有《裕固族民间故事集》《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裕固之歌》《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等。但这些作品,仅有几位老年说唱者能够比较完整的演唱其中一部分。还有部分作品则采用录音或用汉字加国际音标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二,祝词。祝词作为裕固族一种极为典型的民间文艺形式,广泛地应用于裕固族人的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之中。在裕固族人一生中的最重要的时刻,在裕固族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仪式场合都要吟诵祝词。他们用诗样的语言来祝福、赞美、祈福,祝愿生活吉祥富裕,人畜兴旺平安,通过对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生产场景的描绘,为在场的每位牧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和美的享受。裕固族祝词主要有人生祝词和生活祝词两大类。人生仪礼祝词有:小孩剃头仪式祝词;成人礼戴头面仪式祝词;婚宴仪式祝词(新娘离别父母时的祝词);新娘扬茶仪式祝词;冠戴新郎(勒系腰);“沙特”中的祝词。生产生活中的祝词:扎新帐篷仪式祝词;擀毡祝词等。另外,还有剪羊毛祝词、剪马鬃祝词等为牲畜吟诵的祝词,人们用这些祝词来表达对牧畜的深厚感情,来庆祝一年劳动的丰收成果,并通过祝词来祝愿劳动者富裕长寿、祝愿牲畜繁荣发展。
  第三,民歌。由于裕固族没有文字,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优美的民间传说均系口头流传,而流传的方式都是以民歌形式出现,可以说,是民歌传递着裕固民族的基因信息,使之得以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固族人。“说着唱着才知道了,我们是西志哈志来的,经过了千佛洞(莫高窟)、万佛峡(榆林窟),站在那八字墩上翘首望,远处有一片辽阔的草原,那就是裕固人未来的家……”这是一首令每一位裕固人为之动情刻骨铭心的古老的民歌———《西志哈志》,旋律跌宕、起伏,叙述性很强,当你打问起他们的历史时,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起这首歌的。裕固族民歌独具风格,曲调朴实优美,内容多是表达劳动和爱情。《黄黛成》和《萨娜玛可》是流行较广的歌曲。有学者认为裕固族民歌格律,分别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还保留着一些与《突厥语词典》中记载的四行一段押尾韵的民歌形式相一致的民歌,同时又吸收了汉族的小调,回族和东乡的“少年”,藏族的山歌、酒曲以及蒙古族的划拳曲等,并且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了一体,成为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民歌。
  裕固族人民人人会唱歌,裕固族民歌有叙事歌、牧歌。牧歌中有牧羊歌、放马歌、放牛歌、牧驼歌。劳动歌中有奶幼畜歌、剁草歌、擀毡歌、割草歌、捻线歌等。风俗歌主要包括婚礼歌和送葬曲。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对裕固族民歌作深入研究,发现有些民歌如“摇篮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这些曲调由匈奴人传给了裕固人的祖先一铁勒、回纥人,回纥人又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的裕固人。放牧,是裕固族人固有的劳动方式之一。他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行走,情由景生,随情易音。
  牧歌主要产生在明花区一带,由于地势的因素,它不像山歌那样高亢、奔放。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要带头面、成婚,其仪式有鲜明的特点和复杂的过程。当新娘离开娘家时,家人要唱《送亲歌》,到达婆家有《迎亲歌》,然后由老人演唱《婚礼歌》,还有《敬酒歌》和《待客歌》。传统的婚礼歌多是表达对包办婚姻的不满,或是向父母、乡亲的某种倾诉。“对牛弹琴”的成语,人人皆知,但在裕固族地区却常常有人对母畜唱歌。原来,幼畜出生后,有时母畜不认或不让其吃奶。为了不使幼畜饿死,牧民便把幼畜依偎在母畜乳下,一边抚摸母畜,一边唱歌,渐渐地,母畜就会让幼畜吃奶。
  裕固族民歌曲调朴素优美、节奏悠扬和谐,其内容生动感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就其内容而言,其中有古老悠扬的史诗、热烈奔放的劳动歌、赞歌,缠绵悱恻的情歌、古朴庄严的宗教音乐等。裕固族民歌根据演唱的内容可分为:“情歌”“叙事”“筵席曲”“婚礼歌”“劳动歌”“摇篮歌”“宗教歌”等;从曲调上可为:“小曲”“号子”“小调”;从表现形式上分为:音乐、唱词。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加之他们过着与回鹘人和蒙古人相似的游牧生活,因此,裕固族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歌词格律分别与古代突厥语民歌、蒙古语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因而使得裕固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语族特色。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裕固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裕固族的传统民间文化,特别是以口头传统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变异或消亡。对此地方政府也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积极抢救和保护。裕固族的口头文学作品反映了与裕固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习俗、价值观和生活观,因此引起了学界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高自厚.裕固族通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2
  [2]田自成.裕固族风情[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8
  [3]杨永贤.裕固族祭鄂博[J].丝绸之路,1995.4
  [4]贺卫光、钟福祖.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0
  [5]安玉红.东部裕固族仪式祝词收集整理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社会进步后产生了信息科学技术,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做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它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以及个人的安全.本文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
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15万亩
期刊
摘 要:当今,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媒体迅速兴起,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往“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几乎不复存在。对报道进行策划,是报道摄影的必然发展趋势和媒体共识。图片编辑必须将业务重心从版面制作转移到提供个性化和深度的新闻报道上来。这就要求图片编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还要具备崇高的职业精神。在沟通指导前方记者采访的同时,图片编辑要在后方及早谋划,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版面结构,准备背景素材。必
2018年11月6-7日,由埃克森美孚、圣达因低温设备及三角轮胎等企业赞助的2018第3届中国重汽曼技术产品实况挑战赛聊城站比赛顺利举行;12名参赛选手经过2天的预赛与决赛,最终李
期刊
摘 要:幼儿教学强调“寓教于游戏之中”,小学教学提倡“寓教于乐之中”。不管是“游戏”,还是“乐”,都可以归纳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在美术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习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培养能力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09  小学生天真
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表明,我国已经成功迈入创业型社会.创业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然而,反观我国创业教育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