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已走进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但在实际操作实施过程中,却或多或少地走入了一些评价的误区,那么,如何走出评价误区,正确地进行课堂评价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过于一味地廉价赏识,评价要中肯、有针对性。
案例1:这是一堂语文公开课。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句话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这种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
反思: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说实话,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随着课改的深入,赏识、表扬作为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的激励方法,受到老师们的重视,而对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不少教育家们也呼吁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课堂上盛行着“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且不论学生说了什么,说得怎样,教师就急于用“你真棒”、“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独特”等中庸之道来赏识学生。此刻,教师视否定学生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不慎就会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因斯坦”。孰不知,缺乏恰当的引导,正确地指导,而只是一味地赏识,那么教师很可能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充当了“温柔的杀手”。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分寸,对学生发表的见解做出正确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匡正,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评价游离教学目标,评价要强化目标意识。
案例2:
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七册第四篇习作《…变了…》,在学生读了例文后,让他们谈谈对这次习作有哪些了解。有的说:“我知道了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有的说:“我知道了这次习作重点要把变化前和变化后都写出来。”教师听后立即评价学生聽得认真,体会得好。学生习作时,我巡视了一下,有好多学生变化前后平均使用笔墨,甚至还有的变化前写了很多,变化后基本没写,体现不出环境的变化,表达不出对保护环境的关注。小作者写变化前后的特点是为了突出环境变好了。那学生的习作为何与本次习作的目标不一致?课后,执教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写出周围环境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读例文所得时,游离了“变化和保护环境”这一习作目标,没有发挥评价应有的诊断、调节功能。
反思:游离教学目标的评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吗?
上述现象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有很多,许多老师在备课时,能够从三个维度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但在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时,往往把学习目标弃之一边,或本末倒置,让学生误入“歧途”。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强化目标意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艺术地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意图蕴含于评价之中,使评价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评价过于及时客观,要根据实情进行调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有一句时髦的话:“谁能比他说(读)得更好?”紧接着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教师马上做出客观优劣评价,目的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激起更多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欲望。可我尝试几次后发现,并未有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却用理想化的标准,非得给他们评个上下高低。有些学生生来思维敏捷、能说会道,有些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学生做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只会助长优等生的嚣张气焰,浇灭其他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那如何使教师的评价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呢?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分层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平时对学生各方面表现、能力的观察,在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当学生发言、练习时,教师用一把弹性的标尺(即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作出评价。也许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得到表扬,而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得到批评或否定,或者大家都得到称赞。不管怎样的评价,都不能做不同水平学生的横向比较(也不能比较),而是让学生把老师的评价作为自己前后学习情况的纵向比较,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学习中 “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与他们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从而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评价确实是一门艺术,我们老师的评价往往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甚至是他们的一生,我只希望我们的评价能够远离误区,给孩子积极的影响,激励起学生的奋进,那就是评价的成功,我们教育者的成功。
一、过于一味地廉价赏识,评价要中肯、有针对性。
案例1:这是一堂语文公开课。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句话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这种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
反思: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说实话,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随着课改的深入,赏识、表扬作为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的激励方法,受到老师们的重视,而对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不少教育家们也呼吁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课堂上盛行着“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且不论学生说了什么,说得怎样,教师就急于用“你真棒”、“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独特”等中庸之道来赏识学生。此刻,教师视否定学生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不慎就会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因斯坦”。孰不知,缺乏恰当的引导,正确地指导,而只是一味地赏识,那么教师很可能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充当了“温柔的杀手”。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分寸,对学生发表的见解做出正确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匡正,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评价游离教学目标,评价要强化目标意识。
案例2:
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七册第四篇习作《…变了…》,在学生读了例文后,让他们谈谈对这次习作有哪些了解。有的说:“我知道了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有的说:“我知道了这次习作重点要把变化前和变化后都写出来。”教师听后立即评价学生聽得认真,体会得好。学生习作时,我巡视了一下,有好多学生变化前后平均使用笔墨,甚至还有的变化前写了很多,变化后基本没写,体现不出环境的变化,表达不出对保护环境的关注。小作者写变化前后的特点是为了突出环境变好了。那学生的习作为何与本次习作的目标不一致?课后,执教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写出周围环境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读例文所得时,游离了“变化和保护环境”这一习作目标,没有发挥评价应有的诊断、调节功能。
反思:游离教学目标的评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吗?
上述现象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有很多,许多老师在备课时,能够从三个维度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但在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时,往往把学习目标弃之一边,或本末倒置,让学生误入“歧途”。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强化目标意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艺术地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意图蕴含于评价之中,使评价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评价过于及时客观,要根据实情进行调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有一句时髦的话:“谁能比他说(读)得更好?”紧接着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教师马上做出客观优劣评价,目的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激起更多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欲望。可我尝试几次后发现,并未有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却用理想化的标准,非得给他们评个上下高低。有些学生生来思维敏捷、能说会道,有些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学生做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只会助长优等生的嚣张气焰,浇灭其他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那如何使教师的评价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呢?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分层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平时对学生各方面表现、能力的观察,在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当学生发言、练习时,教师用一把弹性的标尺(即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作出评价。也许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得到表扬,而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得到批评或否定,或者大家都得到称赞。不管怎样的评价,都不能做不同水平学生的横向比较(也不能比较),而是让学生把老师的评价作为自己前后学习情况的纵向比较,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学习中 “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与他们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从而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评价确实是一门艺术,我们老师的评价往往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甚至是他们的一生,我只希望我们的评价能够远离误区,给孩子积极的影响,激励起学生的奋进,那就是评价的成功,我们教育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