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及建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已走进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但在实际操作实施过程中,却或多或少地走入了一些评价的误区,那么,如何走出评价误区,正确地进行课堂评价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过于一味地廉价赏识,评价要中肯、有针对性。
  案例1:这是一堂语文公开课。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句话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这种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
  反思: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说实话,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随着课改的深入,赏识、表扬作为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的激励方法,受到老师们的重视,而对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不少教育家们也呼吁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课堂上盛行着“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且不论学生说了什么,说得怎样,教师就急于用“你真棒”、“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独特”等中庸之道来赏识学生。此刻,教师视否定学生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不慎就会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因斯坦”。孰不知,缺乏恰当的引导,正确地指导,而只是一味地赏识,那么教师很可能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充当了“温柔的杀手”。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分寸,对学生发表的见解做出正确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匡正,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评价游离教学目标,评价要强化目标意识。
  案例2:
  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七册第四篇习作《…变了…》,在学生读了例文后,让他们谈谈对这次习作有哪些了解。有的说:“我知道了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有的说:“我知道了这次习作重点要把变化前和变化后都写出来。”教师听后立即评价学生聽得认真,体会得好。学生习作时,我巡视了一下,有好多学生变化前后平均使用笔墨,甚至还有的变化前写了很多,变化后基本没写,体现不出环境的变化,表达不出对保护环境的关注。小作者写变化前后的特点是为了突出环境变好了。那学生的习作为何与本次习作的目标不一致?课后,执教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写出周围环境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读例文所得时,游离了“变化和保护环境”这一习作目标,没有发挥评价应有的诊断、调节功能。
  反思:游离教学目标的评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吗?
  上述现象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有很多,许多老师在备课时,能够从三个维度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但在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时,往往把学习目标弃之一边,或本末倒置,让学生误入“歧途”。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强化目标意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艺术地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意图蕴含于评价之中,使评价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评价过于及时客观,要根据实情进行调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有一句时髦的话:“谁能比他说(读)得更好?”紧接着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教师马上做出客观优劣评价,目的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激起更多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欲望。可我尝试几次后发现,并未有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却用理想化的标准,非得给他们评个上下高低。有些学生生来思维敏捷、能说会道,有些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学生做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只会助长优等生的嚣张气焰,浇灭其他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那如何使教师的评价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呢?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分层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平时对学生各方面表现、能力的观察,在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当学生发言、练习时,教师用一把弹性的标尺(即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作出评价。也许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得到表扬,而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得到批评或否定,或者大家都得到称赞。不管怎样的评价,都不能做不同水平学生的横向比较(也不能比较),而是让学生把老师的评价作为自己前后学习情况的纵向比较,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学习中 “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与他们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从而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评价确实是一门艺术,我们老师的评价往往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甚至是他们的一生,我只希望我们的评价能够远离误区,给孩子积极的影响,激励起学生的奋进,那就是评价的成功,我们教育者的成功。
其他文献
在高中生物的试题中,常见有关核酸中碱基的计算问题,但中学生物教材对这部分内容未见叙述,学生对解这类题往往感到很困难。以下是本人对这类题型解法所作的一些归纳。  遗传的物质基础告诉我们:核酸包括DNA和RNA ,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的碱基构成。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即在DNA分子中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是A(腺嘌呤)、T(胸腺嘧啶)、G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除需要大量初中级技术工人外,高级技工、技师甚至高级技师日渐紧缺。目前很多地区技工教育的层次由原来的仅培养初、中级技工,发展到培养初级、中级、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共五个技术等级。而且在培训对象上,技工教育更加注重多元性。目前,技工院校已成为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大中专毕业生培训、复退军人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转业转岗培训以及社
【摘 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求异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智,逐步形成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发散思维 激发 鼓励 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数学教学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挖掘自身的潜能,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探究式教学方式受到物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本文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从实验观察、提出问题、定性猜想、定量研究、得出结论、评估讨论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让学生经历在变力情景下进行功和能关系研究,加深对两种势能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式 弹性势能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备厚实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学习兴趣 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    如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厌学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如何调动他们的兴趣,使他们重新热爱学习,是很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成了职场、社交、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成为21世纪最为时尚和鉴定人们素质的重要标准。考试、升学、找工作都要涉及到英语。“我们是中国人无需学外语”的论调已被社会摈弃。社会对非英语国家的英语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促使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好这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旅游业在西藏发展的越来越快,藏族学生掌握英语就掌握了另一门生存技术。  【关键词】简笔画 藏族地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难以破解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打造“高效”课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那么,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职高数学(必修)下册8.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二、学生分析  09工艺美术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但他们非常的认真,喜欢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能够接受基本的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角的概念的推广和锐角的三角函数,已经积累了相关的学习经验,且具备了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够就新的内容展开思考,而且在情感上也具备了学习新知识
实数之间比较大小与有理数一样,正数大于负数,正数大于零,零数大于負数;在具体解题时应依据实数的特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比较大小,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有关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供参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成功与合作的愉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把老师的教育成果转向学生的学习成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方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为此,我谈谈我的一管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