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我国9个省(市)的112个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平均EC2007年我为57.25mg/L,平均抗性水平为27.39倍,其中86.61%供试菌株已经产生抗性,抗药性比敏感菌株高出10~40倍的菌株占47.32%,四川、山东、甘肃和贵州等地菌株的抗性高于其他地区。此结果可为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和制定合理的抗药性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三唑酮;抗药性
中图分类号 S 435.121.46,S 481.4
供试药剂:20%的三唑酮乳油为97%的三唑酮原药配制而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使用组提供。供试小麦品种为京双16。供试菌株于2007年采自我国部分小麦主要产区的9个省市:北京、湖北、四川、河南、河北、甘肃、贵州、陕西和山东。
1.2试验方法
首先对采自9省市的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纯化,共获得112个单孢堆分离物,将纯化好的菌株接种于健康盆栽幼苗上,待长到可见侵染点时剪成叶段,转移至水琼脂培养基(含苯并咪唑60mg/L)上,然后在(17±1)℃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至充分发病,收集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粉用于接种。
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抗药性测定,拌种用的药剂浓度分别为0、12.5、25、50、100、200mg/L和400mg/L。按确定的药剂处理浓度,每10g小麦种子拌药1mL。充分摇匀后晾干,播于花盆中,罩上玻璃罩隔离培养,待一心一叶时,在超净台上从小麦苗的第1片叶上剪取长度为3cm的叶段,按拌种浓度高低顺序排列于含苯并咪唑60mg/L的培养基上。然后将收集到的病菌孢子粉在沉降塔内进行接种,接种后把培养皿放入(17±1)℃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每个菌株重复4次。
1.3调查记录
接种后第8天,用5~10倍放大镜观察叶段上的侵染点,记录不同药剂浓度处理叶段上的侵染点数,作为统计分析的原始数据。
1.4数据分析
抑制中浓度(EC50)的计算:根据公式(1-处理每叶段平均侵染点数/对照每叶段平均侵染点数)×100%,算出各处理的抑制百分率,利用“几率与死亡百分率”表,将抑制百分率换算成几率值(y),用各处理浓度的对数(z)和几率值(y)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ax b,y=5时的x反对数值即为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
3 结论与讨论
一直以来,由德国Bayer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三唑酮是国内外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一种主要药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就有小麦白粉菌对其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荷兰1982年就发现使用三唑酮地区的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降低,此时三唑类杀菌剂在荷兰仅使用了4年;Miroslav等人研究表明1993年捷克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达29倍,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东部地区小麦白粉菌群体对三唑酮的抗性水平也比较高。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发现了抗药性菌株,并且抗药性有逐渐加强的趋势。本实验室从1995年起就开展了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工作。2007年我国部分麦区的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性监测结果表明,在分离出的112个菌株中,已经产生抗性的菌株所占比例为86.61%,平均抗性水平达27.39倍。从整体抗性水平频率分布来看,供试菌株中表现中抗所占比例最高,这与2002年和2004年对病菌群体抗药性监测的结果比较相近,3年抗性水平大于10倍的菌株占供试菌株的61%~87%。2002年病菌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山东、四川两地的抗性较高,平均抗性水平均超过40倍;2004年监测的结果也表明四川、甘肃和山东的抗性较高,2007年则以四川、山东、甘肃和贵州等地菌株对三唑酮的抗性较高,因此四川、山东和甘肃三地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性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可能与这些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病较重、用药多有关。2007年病菌群体抗药性监测的结果与2001年相比,尽管抗性水平有所增加,但两年度湖北、河南的抗性水平均相对较低,表明这两地仍是我国麦区抗性较低的地区。从我国部分麦区自1996年病菌群体平均抗药性水平的变化情况(表3)可以看出,年度之间小麦白粉菌的平均抗性水平变化较大,有的年份高,如1996、1997、1998、1999、2002和2004年,平均抗性水平均超过30倍;有的年份相对较低,2001年仅达16.08倍,但也达到中抗水平。同时,不同地区的抗性变化也存在差异,有些地区如北京抗性有上升趋势,有些地区如河北则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是整体来说,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性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当前在我国由于三唑酮仍然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药剂,因此对其抗药性进行动态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应注意在生产中科学使用三唑类药剂,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建议三唑酮与其他药剂混用或交替使用。同时,应加快开发作用机理不同的其他药剂,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迅速上升。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三唑酮;抗药性
中图分类号 S 435.121.46,S 481.4

供试药剂:20%的三唑酮乳油为97%的三唑酮原药配制而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使用组提供。供试小麦品种为京双16。供试菌株于2007年采自我国部分小麦主要产区的9个省市:北京、湖北、四川、河南、河北、甘肃、贵州、陕西和山东。
1.2试验方法
首先对采自9省市的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纯化,共获得112个单孢堆分离物,将纯化好的菌株接种于健康盆栽幼苗上,待长到可见侵染点时剪成叶段,转移至水琼脂培养基(含苯并咪唑60mg/L)上,然后在(17±1)℃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至充分发病,收集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粉用于接种。
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抗药性测定,拌种用的药剂浓度分别为0、12.5、25、50、100、200mg/L和400mg/L。按确定的药剂处理浓度,每10g小麦种子拌药1mL。充分摇匀后晾干,播于花盆中,罩上玻璃罩隔离培养,待一心一叶时,在超净台上从小麦苗的第1片叶上剪取长度为3cm的叶段,按拌种浓度高低顺序排列于含苯并咪唑60mg/L的培养基上。然后将收集到的病菌孢子粉在沉降塔内进行接种,接种后把培养皿放入(17±1)℃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每个菌株重复4次。
1.3调查记录
接种后第8天,用5~10倍放大镜观察叶段上的侵染点,记录不同药剂浓度处理叶段上的侵染点数,作为统计分析的原始数据。
1.4数据分析
抑制中浓度(EC50)的计算:根据公式(1-处理每叶段平均侵染点数/对照每叶段平均侵染点数)×100%,算出各处理的抑制百分率,利用“几率与死亡百分率”表,将抑制百分率换算成几率值(y),用各处理浓度的对数(z)和几率值(y)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ax b,y=5时的x反对数值即为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

3 结论与讨论
一直以来,由德国Bayer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三唑酮是国内外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一种主要药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就有小麦白粉菌对其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荷兰1982年就发现使用三唑酮地区的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降低,此时三唑类杀菌剂在荷兰仅使用了4年;Miroslav等人研究表明1993年捷克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达29倍,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东部地区小麦白粉菌群体对三唑酮的抗性水平也比较高。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发现了抗药性菌株,并且抗药性有逐渐加强的趋势。本实验室从1995年起就开展了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工作。2007年我国部分麦区的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性监测结果表明,在分离出的112个菌株中,已经产生抗性的菌株所占比例为86.61%,平均抗性水平达27.39倍。从整体抗性水平频率分布来看,供试菌株中表现中抗所占比例最高,这与2002年和2004年对病菌群体抗药性监测的结果比较相近,3年抗性水平大于10倍的菌株占供试菌株的61%~87%。2002年病菌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山东、四川两地的抗性较高,平均抗性水平均超过40倍;2004年监测的结果也表明四川、甘肃和山东的抗性较高,2007年则以四川、山东、甘肃和贵州等地菌株对三唑酮的抗性较高,因此四川、山东和甘肃三地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性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可能与这些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病较重、用药多有关。2007年病菌群体抗药性监测的结果与2001年相比,尽管抗性水平有所增加,但两年度湖北、河南的抗性水平均相对较低,表明这两地仍是我国麦区抗性较低的地区。从我国部分麦区自1996年病菌群体平均抗药性水平的变化情况(表3)可以看出,年度之间小麦白粉菌的平均抗性水平变化较大,有的年份高,如1996、1997、1998、1999、2002和2004年,平均抗性水平均超过30倍;有的年份相对较低,2001年仅达16.08倍,但也达到中抗水平。同时,不同地区的抗性变化也存在差异,有些地区如北京抗性有上升趋势,有些地区如河北则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是整体来说,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性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当前在我国由于三唑酮仍然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药剂,因此对其抗药性进行动态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应注意在生产中科学使用三唑类药剂,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建议三唑酮与其他药剂混用或交替使用。同时,应加快开发作用机理不同的其他药剂,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迅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