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528308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徐锦锋,全世杰,刘其枫);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宋裕娣)
  通讯作者:徐锦锋
   【摘要】 目的 明确耳硬化症的高分辨率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耳硬化症的患者17例,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层厚为0.625 mm,采集的数据传输到AW4.1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17例共30耳显示异常。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可分为窗型、耳蜗型及混合型。窗型23耳,仅前庭窗异常18耳,表现为前庭窗扩大或狭小;耳蜗、前庭窗同时受累5耳。耳蜗型4耳,主要累及耳蜗周围迷路骨质,表现为耳蜗骨迷路边缘不整,呈条片状密度减低或呈双环状改变。混合型3耳,同时累及耳蜗、前庭窗、蜗窗及内耳迷路其他部分。MPR重建可充分显示所有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形态,其中2耳合并颈静脉球高位。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耳硬化症病变范围并进行临床分型,结合MPR技术可提供详细的术前诊断信息,对临床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及疗效评价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耳硬化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Otosclerosis XU Jin-feng, SONG Yu-di, QUAN Shi-jie, et al.Lunjiao Hospital, Foshan 5283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high-resolution CT change in otosclerosis, and discu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otosclerosis.Methods Collected 17 cases of otosclerosis diagnosed by clinical or surgical pathology. All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multi-slice CT scan, slice thickness was 0.625 mm, collected data to AW4.1 workstation for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Results Total 30 ears showed abnormal in 17 cases.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slice CT of otosclerosi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window type, cochlea type, and mixed type. Window type 23 ears, only 18 ears were abnormal in vestibular window, such as the vestibular window too wide or narrow. 5 ears changed in cochlea and the vestibular window. 4 ears changed in cochlea, mainly changed in the bone in labyrinth round the cochlea, like the edge of Bony labyrinth in the cochlea was irregular, for the change of low density like sheet or bar or double-ring. Hybrid type in 3 ears, involved in the cochlea, oval window, cochlear window and other parts of the inner ear labyrinth at the same time. MPR reconstruction could clearly display the location and shapes of all the important anatomical structures, show two ears with high level jugular bulb.Conclusion Multi-slice CT can show the extent of otosclerosis clearly and for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MPR technology can provid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selected appropriate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and evaluate the treatment result.
  【Key words】 Otosclerosi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38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典型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骨迷路原发灶性海绵状变性,进而骨质吸收或硬化。临床表现为慢性渐进性双耳听力下降,可伴耳鸣及误听现象。既往临床上主要依据听力图及其改变作出耳硬化症的诊断,高分辨率CT及多层螺旋CT应用于颞骨检查后,由于可以直接显示耳硬化症病变,使术前对其进行直观评估成为可能。笔者分析耳硬化症的CT表现,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3月~2010年12月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耳硬化症17例,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16~62岁,平均42.1岁;病程6个月~15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耳聋13例,感音性耳聋1例,混合型耳聋3例,其中11例伴耳鸣。
  1.2 方法 用Toshiba16排螺旋CT机采用听眶上线螺旋扫描,扫描范围为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或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扫描层厚为0.625 mm,管电压130 kV,管电流200 mA,进床速度为1.2 mm/rot,管球旋转时间1 s。双侧分别小视野骨算法重建,重建视野为9.2 cm,重建层厚为0.625 mm,重建间隔为0.2 mm。扫描所得图像传输到AW4.1工作站进行交互重组观察。重组方法为多平面重建(MPR)。
  2 结果
  17例共30耳多层螺旋CT显示异常。其中13例为双侧病变,4例为单侧病变。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窗型、耳蜗型及混合型。窗型共23耳,仅前庭窗异常18耳,其中13耳表现为前庭窗周围骨质密度局灶性减低,似前庭窗扩大;另5耳显示镫骨底板增厚,前庭窗狭小;前庭窗及蜗窗同时受累共5耳,其中3耳受累处密度增高,表现为前庭窗狭小,2耳表现为前庭窗扩大,5耳均表现为蜗窗扩大。17例中所有累及前庭窗者均可见窗前裂骨质密度降低。耳蜗型4耳,主要累及耳蜗周围迷路骨质,表现为耳蜗骨迷路边缘不整,呈条片状密度减低或呈双环状改变,均累及顶转及底转周围,其中以底转周围明显。混合型3耳,同时累及耳蜗、前庭窗、蜗窗,其中2耳内耳道周围骨质同时受累,表现为小片状、条状密度减低。17例中有2耳合并颈静脉球高位,无面神经管水平段低位,无耳蜗导水管扩大。
  3 讨论
  耳硬化症是一种局限于颞骨迷路囊的原发性疾病,发病机理仍不清楚,但有文献报道认为其可能与遗传有关[1]。耳硬化症临床上少见,常发生于年轻成人,以女性相对多见。本组病例中女性为11例,男性为6例,女性较男性接近多1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鼓膜正常的传导性、感音性或混合性耳聋,听力呈渐进性下降,耳鸣是常见的伴发症状。Ronald等[2]分析一组耳硬化症病例,发现耳硬化症术前合并耳鸣病例占65%,而国内常青林等[3]报道为67%。本组17例中,术前合并耳鸣11例,约占64.7%。耳硬化症多为双侧对称性发病,本组17例中13例(76.4%)为双侧病变,仅4例(23.6%)显示为单侧病变。耳硬化症在病理上可分为海绵化期及硬化期。在海绵化期,CT表现为内耳骨迷路脱钙、骨质密度减低,密度减低与相对正常处产生肉眼所见的密度差,因而可以清晰显示;在硬化期(特别是成熟期),由于产生密度较高硬化斑,两者之间的密度差在肉眼上无法分别,因此很难通过密度差进行诊断。因此,部分病例临床上即使提示耳硬化症的诊断,但CT表现也可能为“正常”。临床上常需要手术治疗以恢复患者听力,术前准确显示耳硬化症病灶及评估颞骨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形态关系,对于临床选择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依据发生部位不同可以分为窗型、耳蜗型及混合型,其中窗型占多数。窗型耳硬化症指病变主要累及前庭窗和(或)蜗窗及其周围结构,多双侧对称性发病,窗前裂是好发部位之一[4]。临床以进行性传导性听力下降为特征。CT表现为前庭窗和(或)蜗窗周围密度异常,窗龛增宽或变窄,镫骨底板增厚[5]。海绵化期(又称活动期)CT表现为前庭窗和(或)蜗窗周围密度降低,呈“斑点”状、“裂隙”状或“杵”状,窗似扩大;硬化期(又称成熟期)镫骨底板增厚,窗缘增厚隆起,窗狭小或呈封闭状。本组窗型18耳,13耳属海绵化期,5耳属硬化期。耳蜗型耳硬化症是指病变主要累及耳蜗周围,临床以感音性听力下降为主,海绵化期CT表现为耳蜗周围条片状、环状密度减低影,典型者表现为“双环征”[6],本组4耳均可见此种表现。当病变范围较大,同时累及前庭窗周围及耳蜗周围时称为混合型耳硬化症,也是以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为主,对于混合型部分病例可同时观察到内耳道及半规管周围的骨质吸收改变。
  MRI在耳硬化症研究方面应用越来越多,对耳蜗型耳硬化症,尤其对活动期病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T1WI表现为耳蜗周围和迷路周围环状等信号影,注射Gadolinium后轻~中等强化。T2WI可以显示信号增高[7,8]。
  在对耳硬化症病灶进行诊断的同时,还要同时提供颞骨相关解剖结构的变异情况及中、内耳的其他病变。术前对这些重要解剖结构进行充分了解,可以避免术中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观察耳硬化症病灶的同时,还应注意观察颞骨相关解剖结构情况,如有无颈静脉球高位,有无面神经管水平段低位及有无耳蜗导水管扩大等。面神经管位置异常,尤其水平段低位遮盖前庭窗会对耳硬化症手术带来很大困难。蜗导水管扩大与镫骨底板手术时外淋巴液井喷或脑脊液瘘密切相关,而颈静脉球高位也应于术前排除,以免术中损伤。高分辨率CT不仅能清晰显示耳硬化症病灶,而且能观察颞骨相关解剖结构情况。多层螺旋CT由于薄层螺旋扫描及重叠重建,更有助于显示微小病灶。同时,螺旋扫描的CT原始数据可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组,进行任意角度重组图像,可以最佳地显示一些解剖结构及病变。
  耳硬化症的CT表现并非特异性征象,还需与其他的疾病进行鉴别。窗型耳硬化症海绵化期需与耳囊内局限性低密度鉴别,后者是耳囊的先天性变异或耳囊骨化延迟所致,儿童常见,临床亦无耳硬化症表现;硬化期需与鼓室硬化鉴别,后者多有慢性中耳炎史,鼓膜增厚、变形,鼓室内有炎性肉芽组织,鼓室黏膜增厚。耳蜗型耳硬化症海绵化期需与其他累及双侧耳囊的对称性、弥漫性脱钙疾病如成骨不全、Paget病、梅毒累及颞骨、双侧颞骨溶骨性转移相鉴别,结合病史、生化检查及其他部位的影像表现,不难作出相应的鉴别诊断。
  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耳硬化症病变范围并进行临床分型,结合MPR技术可提供详细的术前诊断信息,对临床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及疗效评价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Linthicum FH J r. Histopathology of otosclerosis[J].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1993,26:335-352.
  [2] Ronald E, William N. Otosclerosis and chronic tinnitus[J]. Ann Otol Laryn, 2003,112:398-403.
  [3] 常青林,王振常,鲜军舫,等.耳硬化症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6:488-491.
  [4] Dahnert W. Radiology review manual[M].Fifth 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 incottWilliams &Wilkins,2003:387.
  [5] Mafee MF, Henrikson GC, Deitch RL, et al. Use of CT in stapedial otosclerosis[J]. Radiology,1985,156:709.
  [6] Swartz JD, Mandell DW, Berman SE,et al. Cochlear otosclerosis (oto-spongiosis): CT analysis with audiometric correlation[J]. Radiology,1985,155:147.
  [7] Goh JPN, Chan LL, Tan TY. MRI of cochlear otosclerosis[J]. Br J Radiol,2002,75:502.
  [8] Valvassori GE. Imaging of otosclerosis[J]. Otolaryng Clin Nor Am,1993,26:359.
  (收稿日期:2011-11-07)
  (本文编辑:王宇)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对NZ-1型动脉压迫止血器使用方法进行改良并总结。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83例改良使用NZ-1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患者临床资料,全部为经股动脉穿刺置鞘,其中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68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15例。总结使用方法,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安置顺利,1例患者安置过程中一过性不适,安置术后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
期刊
【摘要】 参考我国近10年的急诊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结合本院实际运行情况研究发现,多种培训模式并存,以导师授课模式、视频指导自学模式、模拟急救场景模式为主的急救培训模式,各有优缺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传统心肺复苏培训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培训模式; 优化组合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变化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对2型DN患者分组,观察血清IL-8、IL-10水平的改变。结果:糖尿病3组的IL-8、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且与及血肌酐呈正相关。结论:检测血清IL-8、IL-10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观察DN病情及判断DM预后的参考指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低温环境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变化。方法:将56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只。两组家兔均置于自然低温环境下(10 ℃、5 ℃、0 ℃、-5 ℃)暴露30~60 min后做肢体导联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率、ST段及T波的变化。结果:10 ℃、5 ℃及0 ℃自然低温环境下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自然低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60例患者及210例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D-二聚体(DDimer)、血栓前体蛋白(TpP),对各项指标在诊断血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实施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对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方法:实施具体干预措施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观察、调查和分析护士职业倦怠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前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情绪枯竭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护士自我效能感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护士自我效能感与去人格化倾向维度无明显相关性。实施干预措施后,病房、急诊科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房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进行剖宫产的产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2011年9月治疗的36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的病例资料。结果:经分析总结显示,生殖道感染、腹部脂肪厚度、手术时间为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此几种原因给予产妇实施早期预防措施,能明显避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 切口感染   doi:10.3
期刊
作者单位:652400 云南省泸西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王经天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要求及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手动调节扫描或自动触发扫描程序,当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一定峰值时即进行CT扫描,扫描完毕后利用高级血管后处理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图像。结果 5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100%,其中阳性359例,阳性率69.1
期刊
作者单位:512282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陈桦);江西省井冈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曾令华,刘伟平,许立庭)  通讯作者:陈桦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诊治中的有关问题,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143例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诊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经验与教训。结果 诊断、术前术后治疗仍存在若干问题,仍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结论 必须提高对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特点的认识,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期刊
【摘要】 药库药品管理即是药品的供应管理,是药品管理的第一环节,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药品的质量,保障着人体用药的安全。本文对药库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计划制定、验收入库、药品储存养护、发药出库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医院; 药库管理; 药品质量; 药品有效期; 药品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93     医院药库担负着全院各临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