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病虫害诊断技巧

来源 :农家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h8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由于缺乏相应的诊断技术与设备,常常造成误诊误断,给鱼病的正确预防及科学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往往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影响养殖效益。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简易诊断技巧,供广大石斑鱼养殖户参考。
  1.依据患病机理诊断。石斑鱼发病是病原体、鱼体和养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正常就不会发病,只有三者的结合才会有病害的发生。病原体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鱼体自身特性及免疫力是避免发病的基础,养殖水环境是防病治病的关键。诊断分析鱼病发生的原因要将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有助于在发生鱼病时找到准确病因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有助于为防止疾病发生提供正确思路。
  2.依据季节变化诊断。不同的病虫害有不同的流行季节与适宜发生的气候条件,可依据季节变化诊断。如溃疡病多见于季节交换期,指环虫流行于春末和秋初,海盘虫病流行季节为夏秋,贝尼登虫病秋冬季节易感染,类结节病常发于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烧尾病则只见于夏季等。
  3.依据养殖阶段诊断。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于鱼苗鱼种培育期(鱼苗培育至1~2厘米时发病),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和苗种,人工繁育的苗种较少发生微孢子虫病,脊柱弯曲综合症多见于苗种阶段,在单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易多发“受激猝死病”。
  4.依据水环境诊断。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水源中的污染源、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氨氮、亚硝酸、pH值、溶解氧、盐度、水温等)、底质老化等变化,都有可能引起石斑鱼的不良反应、降低免疫力、影响摄食、活动异常、中毒、诱发病害或死亡。
  5.依据死亡情况诊断。网箱、池塘或水泥池中石斑鱼疾病发生后,一方面可从死亡的缓急来判断,如急性型死亡表现为症状不明显或死亡量大,病情来得急或突然,可能由于池水理化因子突变或严重恶化、水源污染、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病毒性疾病传染暴发、摄食变质或含有害因子的饵(饲)料等因素;慢性型死亡主要由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可通过体表、内脏病变特征以及镜检体表黏液和鳃丝来诊断。另一方面,从发病网箱或鱼池鱼的死亡量大小来判断。细菌性疾病与寄生虫性疾病造成鱼死亡量不大,而病毒性疾病、缺氧、冻伤、中毒往往造成鱼大规模死亡。
  6.依据病鱼体色变化及游动状态诊断。石斑鱼的品种繁多,体色各异,但是如果发现鱼体色暗淡无光,或变色,发白、发黑、充血出血,就是病症。健康的鱼一般是成群集游,行动灵活,反应敏捷,受惊即潜。病鱼则通常离群独游,行动呆滞,浮于水面或靠边角独处,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或受惊后略向水底下潜,后缓慢浮出水面。如果鱼体表、鳃分泌黏液增多,体色变深,还会使鱼在水中表现出焦躁不安、打转、磨擦网箱或池壁池底,有时会表现为急剧狂游等,可能是寄生虫寄生鱼体。
  7.依据鱼的摄食情况诊断。健康鱼摄食时,抢食能力强,摄食时间短,食量也相对稳定。若鱼的摄食量突然减少,甚至不摄食,就要从气候变化、水质理化指标(溶解氧、pH值、盐度、氨氮、亚硝酸、水温等)、饵(饲)料、水源、病虫害等方面迅速筛选排查找出原因。
  8.依据人为因素诊断。网箱、池塘或水泥池中石斑鱼发病,常与饲养管理有关,如放养品种、放养密度、喂养方式、投喂发霉变质饵(饲)料、投饵过少或过多、长期水质不清洁、不换水、盲目用药、增氧设备故障以及操作不慎致鱼体损伤,都可致石斑鱼发病。
  9.依据病鱼的外观症状诊断。鱼的病灶特征是诊断鱼病的主要依据。首先采用目检的方法观察病鱼的部位,顺序为体表、鳃部、内脏。体表按顺序仔细检查病鱼的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对肉眼看不到的病原体,须根据症状判断。鳃部重点检查鳃丝,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无溃烂或透明现象,再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多或少,随后仔细观察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出现溃烂变白现象。解剖鱼体重点检查肝脏、肠道,观察肝脏是否病变,有无出血点;观察肠道内有无食物,是否充血发炎;观察脾脏、肾脏、鳔等器官有无病变。如鱼患烂尾烂嘴病时,病鱼尾鳍缺损,吻部溃烂;寄生瓣体虫时,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患细菌性肠炎病时,肛门红肿或外突,用手轻按腹部,有浓状液体流出等。
  10.依据镜检情况诊断。病鱼(特别是寄生虫性疾病)通过肉眼观察往往还不够,需结合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方可确诊。镜检时,从鳃组织、体表组织或体表黏液等病变部位取少量组织或黏液置于载玻片上,用滴管加一滴普通清水;若是内脏组织,用0.85%的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盖玻片,稍用力压平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结合各种寄生虫的外形特征观察确诊。发病初期,病鱼外表病害特征往往还不是很明显,因而选择镜检的病鱼也很关键,不然会因选择健康尚未发病的石斑鱼进行镜检而造成误诊。镜检发病初期的病鱼,要选择体色异常、游动乏力、旋游狂窜、烦躁不安、失去平衡、呼吸困难、鱼体消瘦、不摄食、鳃或体表黏液分泌增多、离群静止于水底等特征的鱼。
  柯玉平
其他文献
1.低温障碍。黄瓜受低温影响发生寒害或冻害后,先在叶的大叶脉间出现黄白色斑,冻害加重后扩大而连片。或植株发根缓慢,或不发根,或者花芽不分化,整个植株生长瘦弱,甚至叶片枯死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选用耐低温品种;低温锻炼,苗期经受一定的低温可提高抗寒力;在棚室上加盖双层草帘;熏烟或临时补温;低温后慢慢升温,不可操之过急,严重受害的植株要拔除重新定栽。  2.沤根。沤根是育苗期常见病害,发生沤根时,
4月20日,以“绿色、科技、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幕。本届菜博会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农业展示交流平台,展示菜果品种2000多个。设有1个主展区和12个分展区,主展区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8号展厅为蔬菜文化艺术景观展厅,中心景区为“绿播丝绸路”,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沿线的景观浓缩于厅堂之间,展示了古丝绸之路人文内涵,描绘出一幅
农业保险有望覆盖农业全领域  从日前召开的保险服务现代农业座谈会上获悉:农业保险将覆盖农业全领域,从灾后补偿单一目标向服务农业现代化等多重目标转变。去年我国承保的主要农作物突破14.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59%,三大主粮平均承保覆盖率超70%。  到2020年三成土豆将被用来做主食  2月23日,农业部发布消息,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这意味着,土豆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成为我国第
生姜是重要的调味品,种植效益较高。结合以往生姜生产的情况,现提出以下种植管理建议:  1.忌盲目跟风种植生姜。对于生姜主产区的姜农,由于对生姜管理技术较熟悉,可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水利条件好坏、自家劳动力多少和自家姜窖贮存量的大小,适度种植。因为生姜不耐霜冻,收获期集中,切不可种植面积过大,以免收获不及时使生姜受冻。对于刚刚开始种植生姜的农民,建议小面积种植,重点熟悉生姜生长规律,学习种植管理技术
1. 高脚菇。菌盖小,分化较差,菇柄较长。发生的原因是原基形成及分化期,菇房缺氧,光照不足,同时温度偏高,影响了菌盖的正常分化和发育。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调节光照和温度。  2. 瘤盖菇。菌盖表现,主要是边缘有许多颗粒状突起、色浅,菇盖僵硬,生长迟缓,严重时菇盖分化较差,形状不规则。原因是菇体发育温度过低,持续时间较长,致使内外层细胞生长失调。  防治方法:调节菇房温度在平菇生长最低温界限以上
1.食仔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营养缺乏。多发生于过早初配的母兔,因其所摄入营养不能满足妊娠和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蛋白质、钙、磷不足而发生食仔现象。防止方法是保证母兔的初配月龄应达7-8个月,不宜早于6月龄。二是产后缺水。母兔产后往往倍感口渴,如得不到及时饮水,会产生食仔现象。防止方法是在产箱附近(不能放入产箱)置一水盆,使母兔跳出产箱即能饮到水。三是受到外界惊吓。母兔产仔期间或产后几小时内
小麦播种后冬前出现旺苗,对越冬不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要及早预防。出现旺苗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1.播种过早形成的旺苗。幼苗叶片细长,分蘖不足,主茎和部分大蘖冬前就进入二棱期。这类麦苗往往前旺后弱,冬季遇持续5小时-10℃的低温会被冻伤,应适时镇压,以抑制麦苗主茎和大蘖生长,控制徒长。镇压宜选在晴天的早晨进行,有霜冻或露水未干时不能镇压,以免伤苗。镇压后要及时划锄、浇冬水,同时每亩施碳铵15千克
据近日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公报,我国16.1%的土壤受到污染,其中耕地污染比例是19.4%,0.5亿亩耕地已不适宜耕种。环保人士称,余下的耕地大部分属于中低质量水平。在农业上,污染是土壤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农业专家称之为“土壤病”。  “土壤病”到底是啥病  首先,必须认识到,土壤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旦健康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其次,还必须弄清“土壤病”和土传病害是有区别的:“土壤病”是
近日,笔者跟山东省几位花生种植大户交流时,得知他们当地花生亩产高达千斤以上,经咨询,其高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选良种、科学处理。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播前对花生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选用锐胜(噻虫嗪) 亮盾(精甲霜灵 咯菌腈) 钼酸铵等,防治根腐病和地下害虫,做到一播全苗、苗齐苗壮。  2.两增一减、科学施肥。根据花生整个生育期生长要求平衡施肥,增施中微量元素和微生物有机肥,减少复
眼下,福建省福安市返乡创业青年种植户郑跃忠,正在忙着采收和销售新鲜的羊肚菌。福建泉州、莆田等地的客户通过微信、淘宝“互联网 ”的平台订购他的羊肚菌。  羊肚菌是高端食用菌,因其表面呈网状,形状呈椭圆形,形似羊胃而得名,不仅细嫩鲜美,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20多种营养元素。  “目前我省种植羊肚菌的地方较少,熟练掌握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的人更少。”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去年,郑跃忠从四川德阳引进羊